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的出处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的出处是什么?
- 2,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出自哪里
- 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是什么意思?
- 4,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怎么读什么意思
- 5,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什么意思
- 6,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下一句是什么?
- 7,学习和感情
1,“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的出处是什么?
这句话出自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最后两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两句大意是:朋友相知就没有远近之分,即使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也和隔壁邻居一样。 此名句为慰别之作,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相近,可能是从王勃诗意中化出,语言质朴,表意深刻。 全诗如下: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翻译:送客人到南昌尉,站在亭西等待着来年的春天,路边的野花都看了一次又一次,丛林中的鸟儿的叫声让我觉得像第一次听一样,我们送别在青门路的酒家酒别,回到了白马津。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
2,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出自哪里
这句话出自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最后两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这两句大意是:朋友相知就没有远近之分,即使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也和隔壁邻居一样。
此名句为慰别之作,与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相近,可能是从王勃诗意中化出,语言质朴,表意深刻。
全诗如下: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
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
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翻译:送客人到南昌尉,站在亭西等待着来年的春天,路边的野花都看了一次又一次,丛林中的鸟儿的叫声让我觉得像第一次听一样,我们送别在青门路的酒家酒别,回到了白马津。彼此相互了解的人是不分远近的,即使相隔万里也可成为邻居(即彼此相知之人)
3,“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 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译文: 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不会认为近在眼前就是距离很近。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 扩展资料: 抱朴子,道教典籍,作者为晋代的葛洪。抱朴是道教术语,源于《老子》的语句“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抱朴子内外篇共有8卷,内篇20篇论述神仙吐纳符篆勉治之术;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词旨辨博,饶有名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抱朴子
4,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怎么读什么意思
读音: zhì hé zhě,bù yǐ shān hǎi wéi yuǎn;dào guāi zhě,bù yǐ zhǐ chǐ wéi jìn。 译文: 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不会认为近在眼前就是距离很近。 出处:东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扩展资料: 《抱朴子》是一部产生于特殊时代下的极具影响力的理论著作,一方面葛洪吸收了儒家、道家、玄学的思想内涵,汲取了《淮南子》《文赋》中的有益养分,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前人思想,作为自己接受美学观的理论来源。 另一方面其作《抱朴子·外篇》中体现的接受美学观对后世文论家起到了深远的启发作用。如在审美差异论和审美发展论层面上,从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博观说”,强调接受者应该广泛阅读,培养艺术感知力与感悟力以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等的主张中便足可见葛洪的思想印记。 可见,葛洪的接受美学观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下,它前有《淮南子》《文赋》,后有《文心雕龙》《诗品》,居于如此激流迸进的理论思潮和魏晋自觉的时代之风中,它承前启后,对魏晋美学思想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5,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什么意思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的意思是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这句话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译文: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所以有的人跋山涉水从各处来相聚,也有的人就在眼前却不相交往。 扩展资料: 《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分别属于儒道二家,但作者是同一个人,即东晋时的葛洪。将《内篇》归属道家,将《外篇》归属儒家,是由葛洪自己首先提出来的,可见于《外篇》的《自叙》,“其《内篇》言神仙(中略)、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表明先后为儒道两家立论,在葛洪这里是主观故意或者说主体自觉的。属儒家的《外篇》讲经世致用,关注的是社会问题,属道家的《内篇》讲修炼的“玄道”,关注的是生命及形而上问题。由此儒道兼综,就构成一个相对为内外的双轨体系。 同一个人,先后为儒道两家立论,这在历史上大概是前无古人的。葛洪之前,有王弼、郭象等人,既注解儒家的《周易》《论语》,也注解道家的《老子》《庄子》,通过重新诠释《易》《老》《庄》“三玄”,也就形成了玄学融合儒道的学术格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抱朴子
6,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下一句是什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 译文:如果两人爱好相仿,他们不会因为有高山和大海的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遥远。如果两个人的理念不合,近在眼前也觉得心离得远。 出自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博喻》。 扩展资料 内容简介 《抱朴子》东晋葛洪所撰,分为内、外篇。今存“内篇”20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50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外篇”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中还涉及有关于文学理论批评的内容。 全书总结了魏晋以来的神仙家的理论,确立了道教神仙理论体系,并继承了魏伯阳的炼丹理论,集魏晋炼丹术之大成。 《外篇》的基本内容 《外篇》言人事,以儒为宗,反映了葛洪儒教的思想。 《弭讼》等9篇论述时政得失,讥刺世俗,言治民之法。 《臣节》等7篇评人事臧否,主张藏器待时,克己思君。 《君道》等14篇谏君主任贤举能,爱民节欲,独掌权柄。 《勖学》、《崇教》两篇论超俗出世。 《交际》等5篇论修身。 《钧世》等7篇论文言著书之贵。 《诘鲍》篇主张有君。 《博喻》、《广譬》两篇皆替喻,重复诸篇思想。 《自叙》一篇殿后,乃自传体,亦为全书之序。 《外篇》论时政得失,托古刺今,讥评世俗,述治民之道,主张任贤举能,爱民节欲。《四库提要》谓其“辞旨辨博,饶有名理。”鲁迅赞其“论及晋末社会状态”。 《外篇》还阐述了进步的文学观,强调要注重思想内容和社会作用,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教化,同时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认为文学是发展的,今胜于古,既要反对唯古是尊,又要反对厚今薄古。强调文学批评要注意作者的风格、个性,要广录博收,反对偏嗜和浅尝。 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之中,将玄学与道教纳为一体,将神学与道学纳为一体,将方术与金丹纳为一体,将丹鼎与符炁纳为一体,将儒学与仙学纳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抱朴子
7,学习和感情
不应该。你前面的选择是正确的。你们年纪太小,不适合接触异性感情的是。说得正规一些,就是你们还都不清楚什么是爱情。你现在已经尝到这种交往对你学习方面的影响有多大了。如果继续交往,那影响肯定会越来越大。甚至耽误了你的未来前程。放不下是正常的,比较有了较普通朋友亲密的交往。但要清楚,这种甜蜜是陷阱。背后隐藏着很多不利影响。只能靠毅力和控制力逐渐去克服它。这也是一种锻炼磨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