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什么意思啊

本文目录索引

1,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什么意思啊

意思是: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出处】《论语·第七章·述而篇》——战国·孔子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 扩展资料 1、《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创作背景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出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论语·述而篇》是《论语》的篇章之一,共包括38章,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2、《论语·第七章·述而篇》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是什么意思啊

2,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隅是什么意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不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方面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隅:角落。
  这句话是出自孔子《论语·述而》。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您好!很高兴第一时间为您解答,如有问题请及时追问,如果满意,请采纳!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出处:《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论语·述而篇》赏析: 《论语·述而篇》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从教学方面而言,孔子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什么意思?谢谢!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 这句话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5,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原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整体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单句意思是: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6,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什么意思?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 一、原文: 出自 战国 孔子《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二、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一、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译文:中人以上可以用语言上的;中人以下,就谈不上啊)。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 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二、《论语·述而篇》选自《论语》第七章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什么意思啊

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悱(fěi):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发:启发。 这是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倡导不愤不启,举一反三。愤,是自己有学习欲望,思考欲望,想要求知,这个时候我们才启发他。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想学好,首先学生自己要努力。学生自己不主动,企图让老师主动帮忙思考,那样是学不好的。不能举一反三,自己去探索,老师也是教不会的。 扩展资料 这句话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该句出自《论语·述而》,是论语的第七章,主要讲述的是孔子的教育之道。 孔子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来选择教育方法,后人称之为“因材施教”。上文也反映出了一个教育态度,它和因材施教有共通之处,但并不相同。在这里孔子说的是“因态施教”,观察学生的具体状态来决定教育。在谈学习的具体内容之前,首先强调了学习的姿态,从“愤”“悱”和“举一反三”都可以看到,孔子重视的是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实际属于学生自己的体验。 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8,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意思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举一隅”三句: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不用心思考。
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08510.html?s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