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怀璧其罪什么意思,“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及典故

本文目录索引

1,“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及典故

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本身没罪,但却因为他所拥有的东西或跟他有牵连的人而获罪。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译文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我怎么能用此宝玉为自己招致祸害呢?”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 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扩展资料: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解析 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 一个人去炫耀或者贪图财宝、才华、美貌的时候,常常会招来祸患,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但是,以此来炫耀或者贪图这些的时候,就可能引来灾祸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及典故

2,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

释 义: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发 音: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近义词: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怀璧其罪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扩展资料: 垂棘之璧(典故) 典源:《左传·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 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典义:垂棘之璧。垂棘:地名,据说是今曲沃之吉必;壁:玉名。“垂棘之璧”,谓春秋时,垂棘以产美玉著称,故后人以“垂棘之璧”喻美玉。 典实:这是晋“假虞灭虢”引发的又一则典故。这则典故的核心是说春秋晋地垂棘因产美玉著称。而后人便以“垂棘之璧”作为美玉的代称。这个代称在古籍里屡见不鲜。汉朝班固《西都赋》中有:“悬黎垂棘,夜光在焉。” 古时,也有人把“垂棘”作为“晋棘”。如《梁书·范缜传》就说:“犹马殊毛而齐逸,玉异色而均处。是以晋棘、荆和(楚和氏璧),等价连城;骅骝、騄(lu音鹿)骊,俱致千里。” 垂棘在何处,据《曲沃县志地名纪略》上讲:垂棘,又名棘璧。棘璧在今曲沃县史村镇浍河北岸。现名为吉必。为什么改为吉必?乾隆《新修曲沃县志》载:“金主完颜亮求璧于浍水,县官掏河掘岸无所得,不胜其苦,遂改村吉必乱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3,斯人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斯人(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拓展资料 《春秋左氏传》(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 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左传》中的人物与事件是按照历史资料来编写的,但作者在记叙这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思想观点和政治倾向。这种思想在伦理道德、政治主张、强调等级制度、尊卑观念等方面接近儒家。 揭示了社会变革的历史趋势。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卑弱和大夫的兼并,表现了新旧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作者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做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道德评价。 比如庄公十年叙述“曹刿论战”中曹刿与鲁庄公的一段对话,就是通过曹刿的话语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同时,《左传》创立了“君子曰”的新形式,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评价,以此表明作者的态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春秋左氏传

4,成语斯人怀壁是什么意思

斯人无罪,怀壁其罪:【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却因身藏璧玉而获罪。 原指财宝能招致祸患。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 处】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5,斯人无罪,怀壁其罪 什么意思啊?

  斯人无罪,怀璧其罪(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相关典故: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7CaXYF7CciUak_IXa9Ysm7yrvv9y_AbIm0F3cDYM4BJwriRnFx7Jkt8FtrfUb4uTryQevUKgBjwzpEwy4l-Ky_

6,斯人是什么意思

斯人 [ sī rén ] :此人;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详细释义 1、此人。 《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扩展资料 造句: 1、感情的挫折也是一种挫折,可以磨练意志,坚强自我。天将降大人于斯人也,自己先准备好嘛。 2、难忘离人怅惘低回时的潇洒丰神,斯人憔悴而独立;也难忘歌者顿足留连时清澈如泉的回眸,依旧如花的笑靥,惊鸿一瞥。 3、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4、勿问儿女几多情,儿女铭刻见言行。不知斯人何时逝,珍情惜今爱不尽。 5、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

7,“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是什么意思?

释 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出处: 《左传·桓公十年》 原文: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译文:当初,虞叔藏有宝玉,虞公向他索求玉。虞叔没有进献,不久又后悔这件事,说:“周朝的谚语说:‘百姓没有罪,怀藏玉璧就有了罪。’我哪用得着美玉,难道要用它买来祸害?”于是就把玉璧献给了虞公。虞公又向虞叔索求宝剑。虞叔说:“这是没有满足了。满足不了,祸害会连累到我身上。”于是就攻打虞公,所以虞公逃亡到共池。 扩展资料:唇亡齿寒 晋献公又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 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对晋国不可启发它的野心,对入侵之敌不可漫不经心。一次借路已经是过分,岂能有第二次呢?俗话所说的‘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说:“虞国过不了年终大祭了,就在这一次假道之行,晋国不用再出兵了。” 这年冬天,晋国灭掉了虢国。军队回来,住在虞国的馆舍,就乘其不备进攻虞国,灭掉了它,捉住了虞公。

8,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什么意思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pǐ fū wú zuì,huái bì qí zuì ]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英文翻译:A man who is innocent is guilty. 出自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原指财宝能致祸。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扩展资料 释义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草民不能私藏宝玉,一个小草民没理由有宝玉,除非盗取抢劫。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事例 天之苍苍,正色何色?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万能的真理你为什么无动于衷? —钟杰英《罗浮山血泪祭》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 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显而易见,这句话的意思是,贪图财宝会招来祸患。在这段故事中,虞叔因为担心贪图财宝招来祸患,所以,把宝玉献出去了;但是,虞公得到了宝玉仍不知满足,最终因为贪得无厌而引来灾祸。 我们可以看到,《左传》的意思是,自己不要贪图财宝,可以免祸,但是,绝对不是说毫无原则地把自己的所有财宝都送给别人;别人如果贪图财宝,也许一开始能得逞,但是,如果不知满足,也就必然招来祸患。这句话后来被引申为“怀才其罪”,甚至“怀色其罪”等等。 财宝、才华、美貌本身都没有罪过,然而心术不正的人总是想要摧毁或者抢夺。所以如果你怀壁、怀才、怀色等等,应该像虞叔后来对待虞公那样把那些觊觎你的人打跑。 相似的一句话是《周易·系辞上传》中的:“慢藏诲盗,冶容诲淫”。张尔岐先生说:“如慢藏而不知防者,是教人使盗;冶容而好自炫者,是教人以淫,何莫非自致哉!”但是这其实是形容阴暗小人的思想。 如果是家家不用锁门过夜的日子,慢藏为什么要防盗,如果没有色狼,为什么冶容者不能自炫!说到底,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制度,让那些贪图财宝、嫉恨有才有色之人的人无法得逞,而不是一味的让优秀的人隐藏自己、伪装平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9,“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里面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是人称代词,代指怀璧(所藏的宝玉)。原句的意思是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句出自于 《春秋左传·桓公十年》。 原文: 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 白话译文: 当初,虞叔有块宝玉,虞公想要得到,虞叔没有给他,然后,虞叔为此而感到后悔,说:“周这个地方有句谚语说:‘一个人本来没有罪,却因为拥有宝玉而获罪。’”于是就把宝玉献给了虞公。可是,虞公又来索要虞叔的宝剑,虞叔说:“这实在是贪得无厌。如此贪得无厌,将会给我带来杀身之祸。”于是就发兵攻打虞公。所以,虞公出奔到共池那个地方去了。 扩展资料: 其的其他解释: 1、表示揣测,可译为“大概“”或许”。 例子:战国 孟子《孟子 庄暴见孟子》:“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 白话译文: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2、表反诘,可译为“难道”。 例子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其孰能讥之乎? ” 白话译文: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3、表示祈使语气,表请求或命令,可译为“还是”、“可要”。 例子:战国 左丘明《左传 肴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白话译文:攻又攻不下来,围又围不下去,我们还是回去吧。 4、表示命令语气,翻译为“一定”。 例子: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白话译文:希望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 5、人称代词,后也指代第三人称。 例句:战国 孔子《论语 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白话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