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镜先生司马徽,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指谁
本文目录索引
- 1,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指谁
- 2,《三国演义》水镜先生、卧龙、凤雏、美髯公、小霸王、常胜将军是谁?
- 3,《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指的是?
- 4,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何不把司马懿推荐给刘备?
- 5,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师傅是谁真解
- 6,水镜先生是谁?对刘备有何贡献?
- 7,水镜先生司马徽,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 8,司马徽(水镜先生)是怎么死的?
- 9,为何说“水镜先生”司马徽是“出世”的高人呢?
1,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指谁
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指的是司马徽;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及37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是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水镜先生司马徽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的东侧。司马徽,字德操,阳翟人。一生清雅,善知人,时人称之为“水镜先生”。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二人。死后葬于阳翟。司马徽墓墓冢巍然屹立,墓前原先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八个大字。“文革”中此碑佚失,现已找到,存放在潘庄。
水镜先生 描述
刘备落难路经水镜庄,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两人,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自称是山野闲人,不堪世用,谢绝邀请,后司马徽推荐许庶去找刘备,刘备知许庶乃一奇才,认其为军师,后有经许庶推荐,刘备方知卧龙诸葛,于是才引出了“三顾草庐”的千古佳话。
水镜庄的旧址位于今天湖北省南漳县的玉溪山麓,依山傍水,风光宜人。内有清代乾隆初年立的石碑一通, 上刻“汉水镜先生栖隐处”八个大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2,《三国演义》水镜先生、卧龙、凤雏、美髯公、小霸王、常胜将军是谁?
水镜先生是司马徽,卧龙是诸葛亮,凤雏是庞统,美髯公是关羽,常胜将军是赵云,小霸王是孙策。 1、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为人清高拔俗,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 后世纪念:水镜庄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城南。东汉后期,颍川战乱频繁。司马徽为避战祸,辗转客居荆州刘表治下的襄阳城。南漳水镜庄的有关记载最早见于乾隆《襄阳府志》。 据该书卷四“山川”南漳“玉溪山”条记载,玉溪山“山峰高耸挺秀,山下有溪,水声淙淙如玉佩。”“有石室曰白马洞,为汉水镜先生栖隐处。” 2、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 3、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但是表面看上去并不聪明。时颍川司马徽为人清雅而擅长识人,庞统二十岁时前去拜见。司马徽坐于桑树上采桑,而庞统坐于树下,俩人相互交谈一直从白天说到黑夜,司马徽对庞统大为惊异,说是南州士子没有人可以与庞统相比。有了司马徽这句话,庞统渐渐为人所知。 时襄阳庞德公称庞统为“凤雏”,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德操为水镜。 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 4、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早年因犯事逃离家乡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中平元年(184年),汉室宗亲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关羽与张飞同在其中。刘备辗转担任许多官职后,投奔昔日同窗公孙瓒,被封为平原相,任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当刘备坐下时,关、张二人更不辞辛劳随身守护。 5、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云曾两次救出了幼年时期的刘禅。长坂坡之战,刘备在逃亡过程中,丢下了妻子和儿女,两个女儿都被曹操帐下虎豹骑统领曹纯掳走,刘禅及甘夫人赖于赵云的保护才幸免于难。后来孙东吴孙权趁刘备入川时派遣船队迎接孙夫人回吴,孙夫人趁机带走了刘禅。 当时刘备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驻守荆州的治所公安,刘备的家眷及孙夫人等都是在公安。因为孙夫人骄横跋扈,刘备又特命赵云掌管内事,获知孙夫人携带刘禅逃走后,赵云及时追赶,与张飞一同在江面上将刘禅截回。两次差点落入敌手的刘禅成为了后来蜀汉的皇帝。 蜀汉后期,刘禅下令追谥赵云时说赵云当初跟随刘备的时候不但功绩显著,更是在艰难险阻之中救了自己,姜维等认为赵云当时救主行为的情义是可以贯穿金石的。 6、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3,《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指的是?
司马徽,字德操。颍川(今河南禹县)人。由于他善于知人,被称为“水镜”。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4,水镜先生司马徽,为何不把司马懿推荐给刘备?
水镜先生虽然姓司马,但是和司马懿只是同宗,两人关系并不亲近,甚至于互相之间可能都不相识,而诸葛亮和庞统都是水镜先生的爱徒,水镜先生不但知道诸葛亮的性格与为人,还知道诸葛亮的报负,所以水镜先生就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诸葛亮从小就跟着水镜先生学习,在一群人中,诸葛亮的学习是最好的,而且抱负也非常高,常常以管仲自夸,但那时局势混乱,乱世之中从不缺人才,诸葛亮也一直在寻找一位,让自己的才能最大发挥的明主,但当时诸侯众多,能让诸葛亮大展拳脚的人,只有毫不起眼的刘备。 刘备虽然自称是刘皇叔,但是和曹操孙权袁绍等人相比,刘备就要逊色多了,不但没有立足之地,而且身边除了关羽张飞赵云等武将,根本没有一个谋士,所以略有谋略的人,到了刘备的身边都会被特别的重视,能够一展拳脚做出一番作为,所以诸葛亮一直在等这个机会。 果然,刘备在最落魄的时候,巧遇名士水镜先生,向他极力推荐自己的爱徒,并说诸葛亮和庞统得一可安天下,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刘备当然要好好珍惜了,于是毕恭毕敬的去恭请诸葛出山相助自己,但是一开始诸葛亮架子还是要摆足的,他也在考验刘备的诚意,当刘备第三次登门,诸葛亮将早已分析好的天下大局向刘备详细的剖析了一遍,而且自己还为刘备准备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刘备当时听了,简直是感激涕零,相见恨晚,二人立即起程,共赴大业,当然,诸葛亮也没有让刘备失望,在诸葛亮的辅助下,刘备从脚无寸土,到汉中称帝,诸葛亮绝对功不可沉。
5,水镜先生司马徽的师傅是谁真解
司马徽(?-208),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东汉末年一有名隐士,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后人称他为“好好先生”。其才华始终未得施展,一生湮没不彰。 司马徽,字德操,号水镜,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住城东南20余里洞林寺侧(今曹徐村),徽清雅,以有知人之明著称于世。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当时,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最后,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自此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徽确有知人之明。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徽对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卧龙乃诸葛孔明,凤雏乃庞士元”刘备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与司马徽首荐诸葛亮是密切相关的。
6,水镜先生是谁?对刘备有何贡献?
水镜先生,本名司马徽、字德操,襄阳隐士。欲说司马德操,必须先讲庞德公,要讲庞德公就要谈朋友圈。每一个人都有朋友圈,朋友圈有高低、贵贱之分,高明之人有高人的朋友圈,低俗之人有低人的朋友圈;官宦有钱之人有尊贵的朋友圈,市井贫苦之人也有市井朋友圈。东汉末年,襄阳有个高明之士朋友圈,群主是庞德公,副群主是司马徽,卧龙诸葛亮、凤雏庞士元、徐庶徐元直、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等人,皆是圈中之人。 水镜先生是三国时代的名士,姓名为司马徽!跟许多隐世的名士一样,司马徽也有很多朋友,他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司马徽与荆州名士庞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阳的韩嵩、石韬、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关系甚密。司马徽视庞德公为兄长,他自己则被庞德公称为"水镜",故自号水镜先生! 一个真正的隐世,世人是不会知其名,了其行的,水镜先生虽自己归隐,但他还是关心天下大事,谈起来也是头头是道。水镜先生看重刘备皇叔的身份,故想在乱世之中助刘备一臂之力,他自己当然不会下山辅助刘备,那毕竟有损高人之行。于是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两人:诸葛亮号称卧龙,自比管仲、乐毅,有经天纬地之才;庞统号称凤雏,曾与水镜先生桑下论道,被评为南州士子之首。 徐庶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两人皆得,但终究只能三分天下,蜀汉还是三国中第一个被灭的国家。后来人们将徐庶的话补充完整,也就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子初是指蜀中名士刘巴,孝直是指蜀中名士法正,这两人先后死去,故汉室不兴,魏祚代之。水镜先生曾在诸葛亮出山时,点评了一下: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也!可见水镜先生早就知道时势不在汉,故不亲自下山辅助刘备,以免清名受损。
7,水镜先生司马徽,他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呢?
水镜先生司马徽他是个非常明智,具有大智慧的隐士高人,据说孔明、庞统都是水镜先生举荐的,他的一生为别人贡献,甘心做别人的梯子,培育和举荐了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帮助他们成就了心中的抱负。 一、水镜先生清雅历史中记载,司马徽是属于现在的河南禹州人。他是精通多门学术,后人称他为水镜先生,是因为司马徽为人清雅,学识非常广博,而且非常知人、识人,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别人的智,也能够照出自己的清。传说中司马徽是一个好好先生,他从来不在外边说别人的缺点,与人交谈时也从来不问别人的喜好,都是说好话、做好事儿,所以在明代的时候,司马徽被明代后人称为好好先生,也是源于此。司马徽在与相邻相处的过程当中,也从来不与人辩驳,不管自己对错,都会让着别人。而且他非常乐于助人,不管自己是否需要,只要别人向自己借用,就一定会将自家的东西借出去,而且司马徽并不觉得这是乐于助人,而是认为因为别人急需,所以自己一定要帮助,可见司马徽的一生是非常的清雅高贵的,他非常的善良,非常的乐于助人,而且学识还渊博。水镜先生这个称号真真正正配得上司马徽本人。 二、远离俗世,眼界明朗司马徽一生隐居耕田,虽然有大智慧,却并没有卷入当时的战乱纷争当中。司马徽还非常懂得识人用人,他在三国演义记载当中,偶遇刘备,得知刘备是来寻得良臣臂膀之时,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和庞统,并没有自荐自己。而且司马徽还告诉刘备,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只要刘备能够寻得两人辅助,就一定可以大展宏图。在之后三国的发展当中,确实证明了诸葛亮和庞统帮助刘备成就了很多的大事儿。司马徽自己的才学,一定是高于诸葛亮的,但是却没有自荐自己,可见他并不被世俗的财物、功绩所束缚,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也确实是人中龙凤、才智过人,也确实给刘备之后的复兴汉室作出了很大的帮助,司马微这个人远离俗事却能明眼识人。非常厉害。 水镜先生司马徽一生清雅高贵,隐居于世,虽然博学、才智过人,也并没有参与当时的时代纷争,而且还能够大度举荐有才能之人,足以证明水镜先生心中的明朗和善良,值得后人赞扬。
8,司马徽(水镜先生)是怎么死的?
司马徽司马徽,字德操,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及37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是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水镜先生司马徽墓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的东侧。司马徽,字德操,阳翟人。一生清雅,善知人,时人称之为“水镜先生”。他曾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统二人。死后葬于阳翟。司马徽墓墓冢巍然屹立,墓前原先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八个大字。“文革”中此碑佚失,现已找到,存放在潘庄。 水镜先生 描述 刘备落难路经水镜庄,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庞统两人,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想请司马徽出山相助,司马徽自称是山野闲人,不堪世用,谢绝邀请,于是便引出了“三顾草庐”的千古佳话。 水镜庄的旧址位于今天湖北省南漳县的玉溪山麓,依山傍水,风光宜人。内有清代乾隆初年立的石碑一通, 上刻“汉水镜先生栖隐处”八个大字。
9,为何说“水镜先生”司马徽是“出世”的高人呢?
铁马金戈乱纷纭,谁把江山主浮沉? 城头变幻大王纛(dào),松下疏落古琴音。 不向世外争高下,只在橘里定乾坤。 一指点破三分势,却是闲花落子人。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确实存在有一些智慧谋略远远超乎我们想象的高人。一种是“入世”之高人,当你在变幻莫测的世事纷纭中陷入迷茫,难辨前路时,经过这个高人只言片语的点拔,就能令你马上茅塞顿开,恍然大悟,如散云拔雾,通彻洞明,做出最正确的抉择。在三国时代,有许多这样的高人,比如郭嘉、贾诩、诸葛亮、周瑜等。 还有一种高人他从来不卷入事态,事情的发展变化仿佛与他毫无半点关系,而他却通过只言片语引导着别人的参与和选择,并施加潜默的影响,在毫无形迹中引领着整个事件的走向。这就是“出世”的高人。三国时代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就是这样一个“出世”的高人。别看他隐居山野,不问世事,但在花开花落,杯茶盏酒之间就能操控着世间局势的发展走向。 为什么说《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写得非常好呢?咱们从其中最细微的地方认真琢磨体会,才能感受到这些智者的高妙之处。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位“水镜先生”司马徽。 大家都知道,司马徽出场是在刘备“马跃檀溪”的这一桥段中。当时蔡瑁设下计谋,宴请刘备,准备下手加害。刘备得到伊籍的暗中警示,发现蔡瑁图谋不轨,惊惶之下,借口离席不辞而别,在后有追兵的紧急情况下马跃檀溪,迷道进入山林野谷。 刘备在惶急逃脱途中,遇到了一个牧童。这个牧童一眼就认出了刘备,他是听一些来访师父司马徽的客人们谈起刘备外貌是“身长七尺五寸,垂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因此就认出了刘备。这说明司马徽虽在山野林间,但对外面世界的局势发展和各方人物都了如指掌。在与小童的聊天中,我们还知道司马徽还熟悉庞德公和庞统叔侄二人,并对庞统的才能非常欣赏,“呼之为弟”。 刘备随小童到了司马徽隐居的山庄舍外,听到里面传出弹琴的音乐声,琴声停住,“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司马徽通过琴弦声音的变化而判断出了门外有英雄人物听琴。两人相见,司马徽又推断出刘备“今日幸免大难”,刚刚脱险。这是通过观察刘备的神情而发现的,“吾观公气色,已知之矣。”这说明司马徽还体察入微,很善于察言观色。 随后两人谈到刘备为什么混到如今仍然落魄不堪,刘备认为这是因为自己“命途多蹇,所以至此。”但司马徽却认为这是因为身边缺乏辅弼重臣“左右不得其人耳”,刘备觉得自己麾下还是有很多人才的,“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但水镜先生否定了他的观点,认为孙乾、糜竺、简雍等人“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若想成就一番大业,还需要寻找真正的辅弼大才。司马徽预测了荆州刘表即将去世,政治局势将发生巨变。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夜间徐庶造访水镜先生,刘备在室内听见两人交谈,这就开始了他寻访贤能大才之士的决心。这就是司马徽的第一次出场。 司马徽再次出现就是在徐庶母亲被曹操扣押,逼迫其北上效力之后,司马徽到新野来见刘备。闻知徐庶离去的原因,司马徽立即指出,“此中曹操之计矣”,并预言“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可见司马徽对事物的剖析是何等睿智! 随后,司马徽向刘备举荐了“卧龙先生”诸葛亮,认为此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一语震惊四座。但与刘备告别而去的时候,司马徽却又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司马徽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是他预测到了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吗?当然也没有那么神奇。其实司马徽是知道了诸葛亮将会遇到他一生中最为强劲的敌人――司马懿,此时也出山了。 大家注意这个细节,司马徽与刘备在谈到各方人才的时候,说起到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刘备感叹“何颍川之多贤乎?”司马徽解释说天象大师殷馗(kuí)言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而在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战火烧博望坡之前,司马懿也出来了,大家看《三国演义》第39回,司马懿初次登场,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说他是“颍川太守司马隽之孙,京兆尹司马防之子,主簿司马朗之弟也”。从这个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司马懿是“河内温人”,但他的爷爷司马隽曾经做过“颍川太守”,毫无疑问,水镜先生对这个司马懿非常了解。再进一步推想,两人之间极可能有血缘上的关系,甚至有过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水镜先生能够知道司马懿的才能足以与“卧龙凤雏”相匹敌。诸葛亮的“隆中对”计划将会遭遇到强有力的阻击。 要说“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冢虎”司马懿两人之间谋略方面的差异,其实他们都是绝顶的高人,都洞明世事,堪破人心,都对时局的发展有着准确的辨析力和高妙的应对良策。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出世”的高人,一个是“入世”的智者;一个是与世无争,旁观者清,一个是身入险境,当局者迷而已。 世事发展犹如百川到海,虽百转千回却终归一途,总的走向不会有什么改变,这是由“势”来决定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发展过程却是经常受到人的影响的,江流入海的结局已定,所能改变的只是水流奔腾的路途,但纵然你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终究难以阻挡天下大势的滚滚巨涛奔涌向海。能在惊涛骇浪中一叶行舟,明析大势,知其所归,你就算得上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