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本文目录索引

1,"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节选)如下: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任安是汉武帝朝后期北军统帅,由于在巫蛊之难事件中,被告参与太子谋反,下了大狱定为死罪。这一年,是西汉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这一年,也是太史公司马迁完成《史记》之时。作为被当成参与太子谋反的人物,判为死刑是得不到赦免的。因此任安是必死无疑。 此时司马迁想起几年前,因其任中书令,亲近皇帝左右。忠君的任安曾给他写过一封信,提到“尽推贤进士之义”, 希望他在中书令的位置上,为国家多推荐一些人才。想到任安不久于人世,司马迁就给任安写了这封迟了几年的回信——将近3000字的《报任安书》。 赏析 把这封长信内容浓缩成一个字,可以说其实就是写了一个“辱”字。在整篇书信里,司马迁着重写了三层意思:第一:遭辱之因;第二:受辱之痛;第三:忍辱之由。 司马迁在公元前99年因李陵事件,仗义执言惹怒了汉武帝而遭受宫刑。这一年距离司马迁开始著述《史记》的太初元年刚过去5年。读《报任安书》,可以看到司马迁独特的人生观,也留下很多千年以来流传甚广的名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家认为他或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生死观做了深入思考的人 。 其次,这封信的时间是在征和二年11月,再过一个月,临近十二月,司马迁还要侍从皇上到雍县去的日子迫近,恐怕任安突然间有什么不幸之事,因为犯人被处决一般是在冬季。事实上司马迁也是委婉告知任安大限将近。同时也推测出在这一年,司马迁基本完成了《史记》的写作。《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在世上的最后一篇文稿,之后再无太史公的任何消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2,你知道“比泰山还重”出自那句名言吗?

“比泰山还重”出自汉朝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的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羽毛还轻,这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而有所不同罢了。 扩展资料: 关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故事: 汉武帝时,诞生了我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就是司马迁。 少年时,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很是阅读古人的书籍。20岁时,他到各处去游历,搜集了很多古代名人的资料。后来,他被任命为郎中,可以常随皇帝出游。 元年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 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 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父亲死后不久,司马迁接替他的职务做了太史令。做了太史令后,司马迁翻阅了很多图书,做了大量笔记。公元前104年,他开始写作《史记》。然而就在这时,不幸的事发生了。 这一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三万,攻打匈奴,打了个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李广利逃了回来。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战。 最后,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李陵投降匈奴的消息震动了朝廷。汉武帝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儿都下了监狱,并且召集大臣,要他们议一议李陵的罪行。 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的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汉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辩护,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强辩,不是存心反对朝廷吗?”他吆喝一声,就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审问。审问下来,把司马迁定了罪,应该受腐刑(一种肉刑)。司马迁拿不出钱赎罪,只好受了刑罚,关在监狱里。 司马迁认为受腐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因此想到了自杀,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这样,司马迁为了完成历史著作的任务,忍受痛苦,发愤编写。后来,终于获释出狱。出狱后,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 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不能轻易死去,我之所以忍辱负重,蒙着奇耻大辱而活下来,完全是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著作。 司马迁凭借者坚强的毅力,发愤写作,经过十三个寒暑的努力,终于写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为止,共编写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内容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 《史记》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他和他的著作《史记》在我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鲁迅先生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轻于鸿毛

3,“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出自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释义: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 此句名言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原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屈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扩展资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表现出了作者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固:指原本、本来;或:有的人;于:此句中表示比较;鸿毛:大雁的羽毛。喻指价值小。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具有“于”当“比”讲的特点,他与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中的“霜叶红于二月花”一样。 毛泽东主席在《为人民服务》 一书中曾用这句话赞扬张思德是为人民服务而牺牲,其死重于泰山,进而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战士要向张思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固有一死

4,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诗人是谁

出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意思是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该句语出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选段原文如下: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白话文释义: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的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用死追求的目的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能使身体受辱,其次是不能因自己的脸色不合礼仪而受辱,其次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语不当而受辱,其次是使肢体受扭曲(长跪、被可捆绑)而受辱,其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其次是带上木枷,遭受杖刑而受辱,其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其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了,侮辱到了极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报任安书》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这封书信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第二,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第三,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第四,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全文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前后照应;说理和叙事融为一体,清晰透辟;语言丰富而生动,句子或长或短,以排比、对偶句穿插其间,使文章更富于感情色彩。

5,"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出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此句选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选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道明了自己的苦衷,并请求他原谅。 整体赏析: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这封书信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第二,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第三,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第四,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6,“比泰山还重”出自哪句名言?

“比泰山还重”出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释义: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羽毛还轻,这取决于每个人的选择而有所不同罢了。 出处:汉朝.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扩展资料: 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任安早年在大将军卫青门下。当霍去病渐渐受到汉武帝的宠信,逐渐凌驾在卫青之上的时候,卫青的故人、门下都投靠霍去病了,并因而获得官爵,只有任安不肯,仍效命于卫青。在巫蛊之祸中,任安担任护北军使者,握有兵权,戾太子派人持节到他那里要求发兵助战,他受了节,但仍闭城门,不肯接应太子。 事件平息后,汉武帝赏赐了那些系捕太子的人,而把那些跟随太子和为太子助战的人都治以重罪。后来有人进言,说太子在“进则不得见上,退则困于乱臣”的情形下,不得已而“子盗父兵”,其实并无造反之心,使汉武帝感悟到太子是冤枉的。 于是,先前所做的处置,又重新检讨,变成了与太子战、反太子的人全部有罪。而当汉武帝心理转变的时候,便对任安对待太子的态度产生了根本的怀疑,他怪任安不帮太子,却坐持两端,准备看谁胜了就依附谁,于是就判他腰斩。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司马迁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的要求去做,为什么要为李陵辩护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自甘受辱、愿意接受宫刑,以及在宫刑以后是什么信念支撑他顽强活下去的。

7,比泰山还重出自那句名言

出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此句选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选段: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厉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阱榄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 译文: 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依靠的东西不同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 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 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穽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写给任安的回信。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在狱中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道明了自己的苦衷,并请求他原谅。 整体赏析: 《报任安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篇富于抒情性的长篇书信,内容极其丰富。这封书信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反映了司马迁的光辉性格和封建统治者的一些恶劣行为; 2、反映了封建刑狱制度的黑暗、残酷; 3、在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提出了“发愤著书”的理论; 4、揭露封建帝王对待史官的态度和自己写作《史记》的情况。 《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文章以过人的丰富、强烈、奔放的思想感情,形成卓绝千古的浩荡雄伟的气势。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偷生的痛苦心情。其中所表现的司马迁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报任安书

8,毛泽东说过的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泽东说过的死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出自演讲稿《为人民服务》中的话,是毛泽东主席于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 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 完整的一段话是: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人民服务》与《愚公移山》 、《纪念白求恩》 并称为“老三篇”。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毛泽东主席针对这一情况,讲述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 拓展资料: 张思德生前是中央警备团战士。1933年参加革命,任劳任怨;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山中烧炭,炭窑崩塌,因奋力将队友推出窑外,自己被埋而牺牲 。毛泽东在演讲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 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他再一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语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为人民服务

9,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议思

你需要通篇去读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才能够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为人民服务

(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毛主席的意思就是说,只有那些贡献于人民,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不怕牺牲一切的人,他们的生命价值才是比泰山还重的,才是死得光荣,死得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