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清君侧 靖国难,“清君侧,靖国难”出自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清君侧,靖国难”出自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1399年燕王朱棣在燕京(今北京)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向南进发,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数座州城,唯有到了德州地界时却遇到了德州军民的共同抵抗,久攻不下,损失惨重。宁津当时虽不隶属德州(当时和吴桥、庆云同属河间府管辖),但却是攻取德州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双方在此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当朝皇帝朱允炆,也就是明建文帝,由于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较重,生性懦弱,又未成年,听说他四叔燕王朱棣连克数座州城,马上慌张召集文武大臣议事,兵部尚书齐泰独揽朝政,派开国大将耿炳文带领百万大军组成护国军进驻德州,阻击靖难军南下金陵。

“清君侧,靖国难”出自哪里?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清君侧,靖国难”出自哪篇文章?

来自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解释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影响 1、"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第一场皇帝和藩王之间的内战。这场战争是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决定削藩而引起的。 2、"靖难之役"是明朝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政权争夺战,不仅导致了明朝皇位归属的改变,也极大影响了此后二百多年明朝政治、思想的走向。清代大学者、《〈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段玉裁在《明史十二论》中将"靖难之役"、景泰末年的"夺门之变"以及嘉靖初年的"大礼议"称为影响明朝历史走向的"三大案"。 3、"靖难之役"以后,开国功臣集团--明朝初年的"太子党"地位急剧下降。南京是开国功臣集团的巢穴,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把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更加削弱了开国功臣的影响力。伴随着开国功臣集团地位的下降,靖难功臣的影响力迅速攀升,英国公张家成了此后明朝政坛的不倒翁,长期处于最高统治集团之列。

3,清君侧是什么意思?出自什么典故?

指清除君主身旁的亲信、坏人。本应是正义之举,但总是成为叛乱发动者反抗中央政府的主要理由。

最早出处:《公羊传·定公十三年》:“此逐君侧之恶人。”

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4,“清君侧,靖国难”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清除皇帝身边的佞臣,宦官,宫妃等,跟皇帝关系密切,且为国祸的那些人。以达到平定国难的目的。 1399年燕王朱棣在燕京(今北京)打着“清君侧、靖国难”的旗号起兵向南进发,一路势如破竹,连克数座州城,唯有到了德州地界时却遇到了德州军民的共同抵抗,久攻不下,损失惨重。 宁津当时虽不隶属德州(当时和吴桥、庆云同属河间府管辖),但却是攻取德州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双方在此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当朝皇帝朱允炆,也就是明建文帝,由于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较重,生性懦弱,又未成年,听说他四叔燕王朱棣连克数座州城,马上慌张召集文武大臣议事,兵部尚书齐泰独揽朝政,派开国大将耿炳文带领百万大军组成护国军进驻德州,阻击靖难军南下金陵。

5,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译文:朝中没有正直的大臣,其中有乱臣贼子,必须发兵讨伐,将皇帝身边的乱臣贼子清理干净。) 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扩展资料 结果: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燕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位于南京城西北面)的朱橞和李景隆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入金陵,江山易主。靖难之役结束。 为了更有效率地处理国务,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初一,朱棣令解缙、黄淮入直文渊阁,预机务。随后扩充内阁至七人。从此内阁开始在明朝政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清朝仍沿用此制度。 由于靖难之役时,京中宦官提供的情报帮助成祖击败惠帝,成祖即位后便改变太祖以来禁止宦官干政的政策,开始重用宦官。 一方面,明朝出现了郑和等著名的优秀宦官,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方面,由于司礼监、东厂等宦官掌权的部门地位提高,且地方镇守、监督采办等重要工作皆由宦官担任(不全为朱棣设置),埋下了日后宦官祸国的种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6,历史上打出清君侧口号的叛乱

①历史上第一次著名的清君侧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年间。御史大夫晁错向皇帝上疏,建议削藩,为汉景帝所采纳。而当时的各藩国中,以吴、楚的实力最强,吴王刘濞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纠集了包括楚国在内的七个藩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汉景帝为了平息叛乱,只好将晁错杀掉,但叛乱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②另一次著名的清君侧事件是明朝初年的靖难之役。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他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他为建文帝。建文帝接受了大臣齐泰、黄子澄等的削藩建议,着手进行削藩。而盘踞在北平的燕王朱棣,对此极为不满,他打着“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年号永乐,即明成祖。
③另外,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贴木儿也以“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
④唐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

7,古代谋反的口号有哪些?

天下苦秦久矣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诛晁错、清君侧---西汉景帝“七国之乱” 其中的清君侧很多场合都用了,本来是正义之举,后多为叛乱之借口。再如:明成祖朱棣便打“诛齐黄,清君侧”的旗号攻入南京,自立为帝。

苍天已死
黄天当立
岁在甲子
天下大吉----东汉末年黄巾军使用的口号

替天行道----《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