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正未有穷期,唐诗名句不待扬鞭自奋蹄
本文目录索引
- 1,唐诗名句不待扬鞭自奋蹄
- 2,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是哪四个?
- 3,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是什么意思
- 4,"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上一句是什么?
- 5,一袭破衫的袭是什么意思
- 6,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 7,郢书燕悦的翻译
1,唐诗名句不待扬鞭自奋蹄
报上常有“正如古诗所云:‘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俗话说:‘不需扬鞭自奋蹄’”一类似是而非的说法,许多传媒还将诗句用做文章标题。在诸多字词的应用上,也有十多个不同版本,却都加了引号作为引文。其实这是个误解,这既不是古诗,也不是俗语,而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一首绝句中的诗句。
1982年12月2日《人民日报》8版载有臧克家先生撰写的《“不用扬鞭自奋蹄”》一文,文章写道:“1975年1月28日,我写了一首绝句,题目是《老黄牛》,全诗如下: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此诗收入1978年出版的《忆向阳》诗集,而且经常应邀给朋友们写写字,也时常写上这首诗,特别末二句为友朋所喜爱,我个人也比较喜欢它。”
诗的后两句流传很广,引用颇多,转来转去,词句上便多有变化,而且出处失传,遂有“古诗”、“俗话”之说。如加引号引用,笔者建议应援引臧诗原句;如系改用,就不必再加引号了。
2,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是哪四个?
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是温故知新、言而有信、任重道远、见贤思齐 温故知新[wēn gù zhī xīn]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例句:通过这次语文复习考试,我真正体会到了温故知新的重要性。 言而有信[yán ér yǒu xìn]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例句: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君子,不要做一个食言而肥的小人。 任重道远[rèn zhòng dào yuǎn] 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例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任重道远,解放思想未有穷期。 见贤思齐[jiàn xián sī qí]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例句:老师教我们一定要具有见贤思齐的精神。
3,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是什么意思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是指:正好处在合适、恰当的时候,自己努力,不需要别人的催促和鞭策。
拓展资料:
不待扬鞭自奋蹄出自当代大诗人臧克家的咏牛诗作——《老黄牛》,老马深知夕阳晚应该是后来演变的诗作。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老黄牛》里的老黄牛如此辛勤劳作,不辞辛苦,则完全来自于它自身的动力了:“不待扬鞭自奋蹄”。这里,“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老牛,也即年逾古稀、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诗人自己。
比喻指老老实实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的人。
《王杰日记·一九六四年五月三十日》:“我们革命战士……要具备‘老黄牛’的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精神。”如:同志们都赞扬他是我们队里的老黄牛。
4,"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上一句是什么?
上一句是:老牛亦解韶光贵。 出自:臧克家《老黄牛》 臧克家 《老黄牛》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扩展资料: 老黄牛是农民劳作的伙伴,它具有吃苦,耐劳,奉献等精神。在民间有一句话是来形容牛的: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虽然这句话不是形容老黄牛,但是这句话却表现出了牛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老黄牛在中华民族具有深远的内涵,它的存在警醒了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应当向它学习并且致敬。 “老黄牛”精神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 “老黄牛”,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信念最坚定,对事业最忠诚; 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豪情壮志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勇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工作始终如一,决不懈怠;忍辱负重,大公无私,奉献多而索取少,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在许多地方和单位,“老黄牛”陷入被嘲笑乃至被“宰割”的境地,也有的因陷入不良社会风气不能自拔而变成“老奸牛”。 当然,多数的“老黄牛”还是以宁死不回的“牛脾气”,顽强而扎实地为社会作着贡献,孔繁森、李国安、吴登云等就是他们的代表。 民心呼唤“老黄牛”,党心呼唤“老黄牛”,社会呼唤“老黄牛”。
5,一袭破衫的袭是什么意思
成语:一袭破衫 意思:袭:套、件。衫:衣服。形容家境贫寒,不富裕。 读音:yì xí pò shān 范文:明朝末年时,史学家谈迁经过二十多年呕心沥血的写作,终于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巨著,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然而,他没有高兴多久,就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天夜里,小偷进他家偷东西,见到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些珍贵的稿子就下落不明。 二十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样的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对年过六十、两鬓已开始花白的谈迁来说,更是一个无情的重创。可是谈迁很快从痛苦中崛起,下定决心再次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谈迁又继续奋斗九年后,又一部《国榷》重新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一百零四卷,五百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翔实精彩。谈迁也因此留名青史、永垂不朽。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也遭遇了类似谈迁的厄运。
6,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古文《郢书燕悦》翻译: 楚国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像这样(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对此感到很高兴,说道:“‘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 扩展资料:词解: 1.郢: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2 .遗:送给。 3.燕相国:燕,指燕国,都城在今北京市附近。相国,官职名,相当于后之丞相而略小。 4.举烛:高举蜡烛。 5.尚明:崇尚光明。 6.举:选拔,推举。 7.任:委任,任用。 8.白:报告。 9.以:介词,因此。 10.治:太平,指治理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郢书燕悦
7,郢书燕悦的翻译
楚国有一个写信给燕国的相国的人。在夜晚写信,光线不够明亮,就对举着蜡烛的人说:“举烛。”。像这样(在信中)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这两个字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 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清明廉洁。要施行清明政策,则应举荐贤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个意思告诉燕王,燕王很高兴,用这样的方法治国。政治倒是治理好了,却不是写信人的本意。现在世上的读书人,多数都是像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