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一中初中部,龙川县第一中学怎么样?
本文目录索引
- 1,龙川县第一中学怎么样?
- 2,广东省河源龙川县第一中学详细介绍?
- 3,河源市龙川县有多少所高中?
- 4,广东省河源市龙川一中多少分可以进
- 5,广东河源龙川共有几个镇?
- 6,龙川县第一中学的办学历史
- 7,龙川县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
- 8,龙川县第一中学的办学成果
- 9,龙川县老隆中学的学校简介
1,龙川县第一中学怎么样?
简介:龙川县第一中学是广东省最早备案的公立中学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 学校创建于1913年,前身是龙川县立中学;1929年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1954年,高中部迁到赤岭背,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 据2018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有教学班74个,学生4089人,教职工323人,其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6人,一级教师130人,研究生学历16人。
注册资本:2325万人民币
2,广东省河源龙川县第一中学详细介绍?
嶅山巍巍,东江悠悠。如今,大江南北,川中桃李竞吐芬芳,五洲四海,川中学子各领风骚
龙川一中新校区经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建筑面积8015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教学楼(四幢,13500平方米)、办公综合楼(4000平方米)、实验综合楼(二幢,8000平方米)、多功能会议室(750平方米)、艺术馆(4500平方米)、体育馆(含游泳池服务建筑,54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3500平方米)、学生宿舍(六幢,20000平方米)、食堂(二幢,4000平方米)、教师宿舍(6000平方米)等。
龙川县第一中学,前称龙川县立中学(简称“川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学。龙川县第一中学现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2004年秋迁往位于东江河畔的新城区水贝村新校区,开设高中部,老校区开始重新招收初中生(2000年停招初中)。
为确保教育优先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解决龙川一中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示范高中存在的瓶颈问题,2005年2月,中共龙川县委九届十次全会作出决定,在新城区征用一块地理位置优越、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用于创办龙川一中新校区。新校区位于新城区水贝村,东江河畔,占地总面积195685平方米,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新校区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预算总造价约8000万元。目前,县委县政府已投入建设资金2500万元。
学校历史
1913年9月,在废科举、举办新学的浪潮中,“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督学局长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并于1914年呈报省政府教育司立案,是广东省最早立案的中学之一。
开办不久,县城土豪劣绅与县知事周德鳌勾结,以所谓“消灭神权,男女同校,有伤风化”等罪名向省署龙济光控告,逼走张化如校长。1915年10月,又以学校占用城隍庙有辱神灵为借口,煽动神棍流氓到学校滋事,殴打师生,致使学校被迫停课。全校师生持续抗争一年之久,终于迫使龙川县公署惩办了暴徒,学校随即复课,并由张镇江先生继任校长。
1925年1月,龙川县立师范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并入本校,设高中师范科并附设高小部和女子小学。1926年,当时龙川县长陈逸川,吸食鸦片,鱼肉百姓,侵吞校款,县人恨之入骨。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烟长末日》话剧,揭露陈的罪行,陈恼羞成怒,翌日即派军警逮捕了校长张镇江及师生多人,通缉教务长黄麟书等人,并查封了学校。后来师生派出代表联合留省学生邓鸿芹、黄振汉、张道隆等多人到广州国民教育厅请愿。经过艰苦斗争,陈逸川被撤职,被捕师生获释,学校复课。
1929年9月,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仍称“川中”),张道隆先生接任校长。1930年10月,高中师范科停止招生,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改为三三制。这样,龙川一中便成为东江上游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完全中学。邻近各县,甚至江西省的寻邬,定南等县也有许多学子慕名前来,在校生达五百多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中学生出于爱国义愤,曾罢课三星期,并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各圩镇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还募捐了银元二千八百余元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五州”反帝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我校师生曾举行罢课,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组织仇货检查队,检查东江来入船只;在佗城、老隆、鹤市等重要圩镇的搜查销毁日货。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地下党组织在老隆开设了青年书店,举办自我教育训练班,一中学生纷纷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抗入抗日宣传活动,由校长张克明担任主编出版《龙川日报》,对广大青年影响很大,一批进步学生和部分毕业离校的校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于1941年建立一中特别党支部,由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斐成)任书记。在党员校友的领导下,学生会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出版《川中学生》,开展抗日文艺活动,揭露抨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行径。1939年日本侵占广州,敌机轰炸佗城大江桥和老隆师范,为免遭敌机轰炸,全校师生由佗城迁到车田借可能小学校址上课。1940年9月和次年6月,高中部、初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上课。并于1941年在城北老学堂背增建四座校舍,将全校九百多师生集中城北校舍上课。不少由广州等地疏散来龙川的学子均在一中就读。1942年“粤北事件”后,党组织生活暂停,是年2月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和校友张克明、叶观渭,遭到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入狱后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经过一中师生及社会人士的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宣布无罪释放他们。一中进步学生一直进行着“反内战、要民主”的斗争。大批在学或毕业学生积极参加游击队,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9年5月,龙川解放。8月,龙川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一中,由余进文担任校长。恢复一中党支部,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学校面貌迅速改变,许多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为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贡献。
1953年,为了集中办好高中,县委把金中、车另两校的高中学生并入一中,并于6月13日将高中部从佗城迁到老隆,暂以水贝洋楼为校舍,同时择定老隆赤岭背为校址,兴建两座教学楼。1954年1月,新校落成,高中部全部学生从水贝迁到赤岭背上课,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当年招收初一级二个班共90人,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
1959年陈选才老师赴北京参加了“群英会”。1960年,当时广东省委副书记区梦觉来校视察时,高度赞扬了我校的办学成就。1963年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演出了大型话剧《霓红灯下的哨兵》。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被惠阳地区列为重点中学。
“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许多老师受迫害,校舍,仪器设备毁坏殆尽。改学制为二二制。同时开设上板桥劳动分校。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学校组织了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并取得好成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贯彻全会精神,把学校中心工作转到教学上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3年恢复三三制。学校大力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办了“川流文字社”、“川中书画社”,成绩斐然,连年被中南五省学生文联评为优秀社团,社多社员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1985年、1986年两年,升大学人数突破100大关。1985年7月学校被评为省、地、县普教系统先进单位。9月,王屏山副省长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985年11月学校举行了72周年校庆。此后,学校发展更快,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学质量有了更大提高。1990年高考,叶志海同学以866分的成绩夺取了河源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列广东省理科第六名。1991年卢钟鹤副省长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所取得的成绩。1993年11月学校举行了建校80周年校庆,得到了众多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捐资兴建了校友楼和校门。
学校现状
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走“以德治校、民主理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办学之路,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十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340人次获国家级奖,344人获省级奖,有17人考上北大、清华。2002年9月完全分离了初中。2002年高考,省线入围人数1097人,高考升学率达94.8%。有五位同学被北大录取,近十年有82位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国家级(94篇)、省级(86篇)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校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的众多荣誉称号。2003年魏初城老师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4月30日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同志到我校调研时,高度总结概括出了“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龙川一中的精神。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具有战略眼光的现任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于2003年2月作出决定,在县城的新城开发区水贝乌坭塘划出一块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兴建一中新校区,此项工程(目前)正在施工中。
应该详细了吧
3,河源市龙川县有多少所高中?
有四所高中。 一、龙川县第一中学 龙川县第一中学是广东省最早备案的公立中学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 学校创建于1913年,前身是龙川县立中学;1929年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1954年,高中部迁到赤岭背,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 二、龙川县实验中学 龙川县实验中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2005年9月正式成为我县第二所高级中学。 三、龙川县田家炳中学 龙川县田家炳中学的前身为龙川县新城中学,创建于1996年,创建之初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2000年被评为河源市一级学校,2009年9月撤并初中部后正式成为龙川县第三所高级中学。因办学佳绩突出,2014年2月顺利通过广东省一级学校的评估和验收。 四、龙川县隆师中学 是2013年1月经龙川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新设立的一所按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标准规划建设的学校。学校位于龙川县老隆镇隆师路42号,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100%,校园环境幽雅、书香隐蕴,实行全寄宿、半封闭式管理,在校生人数将达4000人。 扩展资料: 中学教育 民国2年(1913)秋,在县城西门考棚(今县机电厂)创设县立中学一所,学制4年,春季始业,招生2班、100人,教职工10余人,课程设置有修身、国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学经济、乐歌、图画、手工、体操。 民国15年冬,由县立第二高级小学(在通衢景韩书院)改办县立第二中学。不久车田绅民先后集资创办始云中学和可能中学,因经费困难,办两年停业。 民国18年,中学实施“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改春季为秋季始业。同年,第四区区立中学与县立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立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立中学与县立第二中学合并,仍称县立第二中学,以铁场街原区立中学为校舍。 翌年县城中学撤销附高中师范班,新设高中班,易校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 民国28年,设在通衢的一中分校,改办县立第三初级中学(后改名金安中学)。 从民国29年起,全县陆续办起县立第四初级中学、县立第五初级中学、私立赤光初级中学和私立景韩初级中学。至民国37年秋,在全县3所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中,有14个高中班、462人,37个初中班、1672人,教职工169人。 1949年5月龙川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接管全县中学,私立中学经费由地方自筹,政府补助。当年冬在校学生2790人(其中高中200人),教职工259人。按“维持现状,逐步改造”的教育方针,课程增设马列主义哲学,改国文为语文,废除公民、童军、军训课。 1953年废止春季招生。1956年9月,龙川一中佗城分校改设佗城初级中学。撤销金安中学分校,恢复通衢初级中学。丰稔、永新、登云、龙母、黎咀、壮士(麻布岗)、上坪7所完小附设初中班。 1957年裁丰稔和登云小学初中班,永新小学初中班改办鹤市华侨初级中学。 1958年“大跃进”期间贯彻执行“两条腿走路”的教育方针,全县新办6所民办中学,龙母、黎咀、麻布岗(原壮士)、上坪4所附设初中班的小学改办完全中学。 同时,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把劳动当作教学科目,学校办工厂、农场,走出校门参加工农业生产,学生全期上课时间不足一半。 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对17所民办中学采取关、并措施,只留老隆中学继办。全日制完中则撤并班额,压缩下放一批教学人员。 1963年贯彻部颁《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教学秩序恢复正常,深入开展学雷锋,形成较好的校风,促进了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停课闹革命”,师生全国“大串联”。 1967年“复课闹革命”,写大字报,当年停止招生。 1968年工人、贫下中农宣传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大搞“开门办学”,组织学生学军、学农、学工,实行校队挂钩,厂校合一,取消升学考试制度,改用推荐办法招生。 1969年实行学制改革,初、高中学制各缩短为2年。 1971年提倡“山沟办学”、“茅寮学校”,龙川一中及佗城、赤光、上坪等中学均设分校,办教学“实验”基地,每学期轮流组织师生到分校一个月,或办蔗园,或学水稻田间耕作技术,或学开拖拉机、修理农机,或搞土杂肥怄制,制沼气。 1977年恢复毕业与升学文化考试制度,文化知识课被提到首要位置,开始注重基础知识教学。 1978年以后,恢复中学“三三”学制,撤销各中学分校及小学附设初中班,逐步调整中学布局。 至1985年,全县设完全中学8所(县一中、老隆、金安、佗城、铁场、车田、赤光、麻布岗)、84个班、4110人;初级中学27所、516班、2.10万人,共有教职员工1848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川县第一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川县实验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川县田家炳中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川县隆师中学
4,广东省河源市龙川一中多少分可以进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一中600分可以进。 龙川县第一中学,广东省河源市境内的公办完全中学,是广东省最早备案的公办中学之一,也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学校分为高中部和初中部,初中部位于龙川县老隆镇东风路,是川中的老校区。 截至2016年5月,高中部有专任教师326名,本科以上学历者达100%,其中,有18人是研究生学历,23人是在职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老师103人、占32%,中级职称教育162人、占49.6%。 2015年高考,全校1833名考生,1336人本科上线,本科上线率达71.8%。403人入围重点本科线,重本上线率达21.7%(其中普通类重点本科上线283人)。2名学子分别获全市文科总分第一名、第五名。
5,广东河源龙川共有几个镇?
龙川县(截至2015年)辖24个镇:老隆镇、佗城镇、义都镇、黄布镇、鹤市镇、紫市镇、通衢镇、登云镇、丰稔镇、四都镇、铁场镇、龙母镇、田心镇、黄石镇、黎咀镇、车田镇、赤光镇、回龙镇、新田镇、岩镇镇、麻布岗镇、贝岭镇、细坳镇、上坪镇。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北界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东连梅州市五华县、兴宁市,南接东源县,西临和平县,县城为老隆镇。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 2012年末,全县总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4个镇、315个村,总人口95.6万人,有海外华侨32.7万人。龙川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始置龙川县,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 旧治龙川城(今佗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之称。龙川县是客家古邑,龙川县通行客家语(水源音)。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 据记载,在新石器时代,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平南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属南海郡。 龙川得名缘由,一曰博罗之东乡(古龙川)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一曰龙潭自嶅山分注于川,故名龙川。其时龙川县地辽阔,包括今之粤东大部分地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龙川为南越国辖地。置县初,疆域辽阔。 其中包括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全境,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邬(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区。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赵佗归汉,保留封地,龙川县仍属南越国辖地。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平南越,设置交趾部,龙川属南海郡。 献帝建安八年(203年),改交趾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献帝建安十八年(213年),改交州为荆州,龙川仍属南海郡。吴黄武元年(222年),废荆州,复交州,龙川属南海郡。黄武五年(226年),吴分南海郡置广州,不久又并为交州,龙川属南海郡。 永安七年(264年),废交州置广州,龙川仍属南海郡。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析置东官郡;龙川析置兴宁县(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和龙川县东部、紫金县东北部,由兴宁江得名,治所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仍属南海郡。 废帝太和元年(366年),龙川改置雷乡县,属南海郡。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兴宁析置齐昌县(府),县治设于洪塘坪(今兴宁县城北5里处枫林坪)。辖境多次变迁,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徙至今龙川县佗城,属梁化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撤郡设州,合并始兴郡、梁化郡、东官郡、义安郡置循州,治归善县(今惠州市东),以境内有循江得名。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始兴郡改设韶州、东官郡废入番州、义安郡改设潮州,仅留原梁化郡地仍为循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为龙川郡。兴宁(佗城)属之。唐朝武德五年(622年),在原齐昌地复置齐昌县,县治仍设于洪塘坪(今兴宁枫林坪)。龙川郡改名循州。天宝年间易名海丰郡。乾元元年(753年),复名循州。 贞观元年(627年),废齐昌县,置宁昌驿,隶属兴宁(佗城)。武则天天授二年(691年),复置雷乡县。兴宁县治由佗城迁回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五代时期南汉乾亨元年(917年),废雷乡县,恢复龙川县建置,循州移治龙川。兴宁隶属循州。 同年,南汉王刘岩于原齐昌县置齐昌府,兼辖兴宁,府治设于洪塘坪(今兴宁枫林坪)。兴宁县治由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徙至今龙川丫下圩附近。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南汉降宋。废齐昌府为宁昌驿,隶属兴宁县。宋天禧二年(1018年),雷公墩始称长乐镇。 天禧三年(1019年),兴宁县治由丫下圩迁回长乐镇(今五华华城镇)雷公墩。宋熙宁四年(1071年)划出兴宁县兴宁江(今五华河)及右别溪(今琴江)流域地,设置长乐县(今五华),有户二千。以原齐昌县地为兴宁县,有户四千,兴宁治所设于洪塘坪(今兴宁枫林坪)。 兴宁、长乐同隶属于循州。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长乐县治迁至七都九龙岗。宣和二年(1120年),龙川改雷江县,属循州。绍兴三年(1133年),废雷江复龙川县,属循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废广南东路设置江西行中书省广东道,循州改路,治所仍设龙川(今佗城)。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循州路降为散州,龙川属循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置广东行中书省,惠州路改府,循州仍存,龙川属循州。翌年,废循州并入惠州府,龙川属之。洪武九年,广东行中书省改为广东布政使司,龙川属广东布政使司惠州府。 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龙川析置和平县,均属惠州府。至此,龙川疆域成定局无变化。自明嘉靖至今,县境疆域基本上稳定下来无大变动。清雍正九年(1731年),龙川属惠州府。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惠嘉潮道,龙川仍属惠州府。 民国2年(1913年),废广东布政使司和惠州府,设置广东都督府潮循道,龙川属之。民国15年,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民国20年,属广东省东江绥靖专员公署。民国26年,属广东省第四行政专员公署。民国35年,属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龙川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委员会,翌年,属东江行政专员公署。1952年,属粤东行政专员公署。1956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1959年,属韶关地区专员公署。1963年恢复惠阳地区专员公署,龙川属之。 1968年,属惠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至1987年,属惠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1988年1月,撤销惠阳地区专员公署,分设惠州、河源、汕尾、东莞4个市,龙川隶属河源市管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龙川县
6,龙川县第一中学的办学历史
龙川一中,前称龙川县立中学(简称“川中”),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良传统的中学。1913年9月,在废科举、举办新学的浪潮中,“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督学局长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并于1914年呈报省政府教育司立案,是广东省最早立案的中学之一。开办不久,县城土豪劣绅与县知事周德鳌勾结,以所谓“消灭神权,男女同校,有伤风化”等罪名向省署龙济光控告,逼走张化如校长。1915年10月,又以学校占用城隍庙有辱神灵为借口,煽动神棍流氓到学校滋事,殴打师生,致使学校被迫停课。全校师生持续抗争一年之久,终于迫使龙川县公署惩办了暴徒,学校随即复课,并由张镇江先生继任校长。1925年1月,龙川县立师范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并入本校,设高中师范科并附设高小部和女子小学。1926年,当时龙川县长陈逸川,吸食鸦片,鱼肉百姓,侵吞校款,县人恨之入骨。一中师生自编自演《烟长末日》话剧,揭露陈的罪行,陈恼羞成怒,翌日即派军警逮捕了校长张镇江及师生多人,通缉教务长黄麟书等人,并查封了学校。后来师生派出代表联合留省学生邓鸿芹、黄振汉、张道隆等多人到广州国民教育厅请愿。经过艰苦斗争,陈逸川被撤职,被捕师生获释,学校复课。1929年9月,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仍称“川中”),张道隆先生接任校长。1930年10月,高中师范科停止招生,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改为三三制。这样,龙川一中便成为东江上游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完全中学。邻近各县,甚至江西省的寻邬,定南等县也有许多学子慕名前来,在校生达五百多人。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一中学生出于爱国义愤,曾罢课三星期,并组织宣传队到县内各圩镇进行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还募捐了银元二千八百余元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五州”反帝运动浪潮席卷全国,我校师生曾举行罢课,组织宣传队下乡宣传,组织仇货检查队,检查东江来入船只;在佗城、老隆、鹤市等重要圩镇的搜查销毁日货。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地下党组织在老隆开设了青年书店,举办自我教育训练班,一中学生纷纷组织读书会,学习马列主义著作,积极抗入抗日宣传活动,由校长张克明担任主编出版《龙川日报》,对广大青年影响很大,一批进步学生和部分毕业离校的校友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学生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于1941年建立一中特别党支部,由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斐成)任书记。在党员校友的领导下,学生会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出版《川中学生》,开展抗日文艺活动,揭露抨击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行径。1939年日本侵占广州,敌机轰炸佗城大江桥和老隆师范,为免遭敌机轰炸,全校师生由佗城迁到车田借可能小学校址上课。1940年9月和次年6月,高中部、初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上课。并于1941年在城北老学堂背增建四座校舍,将全校九百多师生集中城北校舍上课。不少由广州等地疏散来龙川的学子均在一中就读。1942年“粤北事件”后,党组织生活暂停,是年2月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和校友张克明、叶观渭,遭到国民党县党部逮捕。入狱后他们不屈不挠,坚持斗争,经过一中师生及社会人士的营救,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宣布无罪释放他们。一中进步学生一直进行着“反内战、要民主”的斗争。大批在学或毕业学生积极参加游击队,为人民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49年5月,龙川解放。8月,龙川县人民政府接管了一中,由余进文担任校长。恢复一中党支部,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学校面貌迅速改变,许多学生响应党的号召,报名参军,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为建设和巩固新生政权作出了贡献。1953年,为了集中办好高中,县委把金中、车另两校的高中学生并入一中,并于6月13日将高中部从佗城迁到老隆,暂以水贝洋楼为校舍,同时择定老隆赤岭背为校址,兴建两座教学楼。1954年1月,新校落成,高中部全部学生从水贝迁到赤岭背上课,初中部仍留在佗城。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当年招收初一级二个班共90人,成为一所全日制的完全中学。1959年陈选才老师赴北京参加了“群英会”。1960年,当时广东省委副书记区梦觉来校视察时,高度赞扬了我校的办学成就。1963年学校举行了建校50周年庆典,演出了大型话剧《霓红灯下的哨兵》。当年高考成绩名列全省第六名,被惠阳地区列为重点中学。“文革”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严重破坏,许多老师受迫害,校舍,仪器设备毁坏殆尽。改学制为二二制。同时开设上板桥劳动分校。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拨乱反正,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招生考试制度,学校组织了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并取得好成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贯彻全会精神,把学校中心工作转到教学上来,教学质量明显提高。1983年恢复三三制。学校大力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办了“川流文字社”、“川中书画社”,成绩斐然,连年被中南五省学生文联评为优秀社团,社多社员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大量作品。1985年、1986年两年,升大学人数突破100大关。1985年7月学校被评为省、地、县普教系统先进单位。9月,王屏山副省长来校视察时,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1985年11月学校举行了72周年校庆。此后,学校发展更快,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思想,教学质量有了更大提高。1990年高考,叶志海同学以866分的成绩夺取了河源市理科高考状元,名列广东省理科第六名。1991年卢钟鹤副省长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所取得的成绩。1993年11月学校举行了建校80周年校庆,得到了众多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捐资兴建了校友楼和校门。
7,龙川县第一中学的办学规模
2004年8月,在龙川一中老校区成立了初中部,机构建制为副科级,下设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团委会等部门。初中部规模学校现有初中七、八、九3个年级,38个教学班,学生2931人。学校现有行政领导17人:主任1人(由龙川一中副校长兼任),副主任3人;部主任1人、副主任4人,政教处主任1人、副主任2人,教务处主任1人、副主任3人,总务处主任1人、副主任3人,团委书记1人,副书记1人。初中部师资学校现有教职工161人,教师149人,职工12人。在专任教师中,拥有本科学历92人,占教师总数61.7%;拥有大专学历56人(其中还有8位教师正在参加本科学历深造。),占教师总数37.6%;拥有中专学历1人,占教师总数0.7%。另外,拥有高级职称28人,占教师总数18.8%;拥有中级职称102人,占教师总数68.5%;拥有初级职称19人,占教师总数12.8%。所得成绩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及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各界、历届校友的悉心关怀与鼎力支持下,刚刚起步的初中部以龙川一中精神为鼓舞,秉承“守纪、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努力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工作目标,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集体荣誉:学校及各部门先后被评为龙川县实验电教工作先进单位、龙川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共青团河源市红旗团委、河源市绿色学校、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优秀组织等等,分别获得国家级荣誉1项、市级荣誉12项、县级荣誉34项,并向高中部输送了761位各类优秀学生。教师荣誉:教师分别荣获国家级荣誉项,分别获国家级荣誉65项、省级荣誉28项、市级荣誉58项、县级荣誉97项。学生荣誉:学生分别荣获国家级荣誉143项、省级荣誉6项、市级荣誉129项、县级荣266项。 高中部设施龙川一中新校区经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建筑面积80150平方米,建筑群包括教学楼(四幢,13500平方米)、办公综合楼(4000平方米)、实验综合楼(二幢,8000平方米)、多功能会议室(750平方米)、艺术馆(4500平方米)、体育馆(含游泳池服务建筑,5400平方米)、青少年活动中心(3500平方米)、学生宿舍(7幢,20000平方米)、食堂(二幢4间,4000平方米)、教师宿舍(6000平方米)等。教学规模学校有教学班78个,学生4369人,教职工339人,其中专任教师298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3人。学校占地面积195685平方米,建筑面积135889平方米,绿化面积92278平方米。学校校园整体设计布局合理,环境优美,行政办公区、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分开,行政、教学和生活用房充足,各种教学资源、设施齐全先进,具有现代化、信息化、花园式的特点。学校校徽龙川一中简称川中,本标志以这一元素为造型主体。“川”字在设计上形似燃烧着的火苗,配以活泼热情、积极向上的黄色、橙色、红色,寓意学生在校园中快乐成长,培养出勤奋好学、力争上游的品质。稳重内敛的深灰色椭圆形,隐喻无私奉献的师长,为培育下一带无怨无悔的高尚品格,彰显出学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历史使命。整个标志似一个火炬,寓意学校代代薪火相传,燃放热情,延伸出简洁、人性、活力的形象。
8,龙川县第一中学的办学成果
2000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走“以德治校、民主理校、特色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办学之路,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近十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有340人次获国家级奖,344人获省级奖,有17人考上北大、清华。2002年9月完全分离了初中。2002年高考,省线入围人数1097人,高考升学率达94.8%。有五位同学被北大录取,近十年有82位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在国家级(94篇)、省级(86篇)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校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的众多荣誉称号。2003年魏初城老师被选为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2003年4月30日河源市委书记梁伟发同志到该校调研时,高度总结概括出了“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精益求精、力争上游”的龙川一中的精神。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具有战略眼光的现任龙川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于2003年2月作出决定,在县城的新城开发区水贝乌坭塘划出一块面积近20万平方米的土地兴建一中新校区。嶅山巍巍,东江悠悠。大江南北,川中桃李竞吐芬芳,五洲四海,川中学子各领风骚。他们当中有广东省省人大副主任钟阳胜等一批现任党政高级领导干部,有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制造的专家张振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容柏生,有首批参加南极考察的科学工作者钟振如,有获得世界摔跤锦标赛四连冠的优秀运动员钟秀娥。 1 1982.12 广东省田径传统项目学校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 2 1993.09 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 3 1994.12 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集体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4 1994.11 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 5 1995.10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6 1995.10 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 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 7 1998.07 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广东省卫生厅 8 1999.01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9 2001.10 广东省走进社会大课堂中学生暑期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广东省学生联合会 10 2002.04 全国教育科学德育实验基地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11 2002.05 广东省五四红旗团委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12 2003.12 广东省文明单位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13 2004.10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 14 2005.12 广东省文明单位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 15 2006.01 广东省一级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 16 2006.03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 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 17 2006.06 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 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 18 2006.12 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 19 2007.01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 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公安厅 20 2007.03 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 21 2007.05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国防生生源基地 广州军区政治部干部部、广东省教育厅 22 2008.06 广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中共广东省委 23 2008.10 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读书活动书香校园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 24 2008.10 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组织委员会 25 2008.10 华南农业大学优质生源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 26 2008.10 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书法教育先进学校 广东省青少年书法大赛组委会 27 2008.11 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 广东省教育厅 28 2009.02 广东省中小学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师资建设》教师发展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 29 2009.03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 30 2010.01 广东省体育特色学校 广东省体育局
9,龙川县老隆中学的学校简介
龙川县老隆中学是龙川县城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完全中学。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7年的老隆镇完全中学。文革开始,老隆镇中学停办。1979年,老隆镇中学复办。1998年,老隆镇中学经龙川县政府批准转办为龙川县职业高级中学。2007年,县职高和老隆镇二中合并成立龙川县老隆中学至今。老隆中学现位于龙川县城东南方的打狗窝,占地面积7.8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生均建筑占地5平方米。校内建有科学馆1幢,教学楼4幢,学生宿舍楼2幢,学生食堂1幢。学校体育设施均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置,设有1个田径运动场,6个水泥篮球场等。学校拥有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校内设有电脑室、语音室、物理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等26个学科功能室(园)和19个多媒体教室等。学校按国家一类标准为各室(园)配齐了各种教学仪器设备。学校图书馆现藏书15.5万册,包括3.2万册电子图书、145种杂志,8种报纸,280种教参及工具书等。学校还拥有全覆盖的红外线安全电子监控系统和完善的校园广播系统。学校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基本分开,校内规划科学、环境优雅,已基本达到净化、绿化、美化校园的目标。学校现有学生3409人,其中初中部1968人,分设29个教学班,高中部1441人,分设24个教学班。学校班级平均人数为64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28人,其中专任教师213人,职工15人。在学校专任教师中,中学高级教师74人,一级教师107人,二级教师24人。专任教师学历和职称达标率为100%,其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老师1人,在读研究生3人。另外,专任教师中还有“南粤优秀教师”“县骨干教师”“县学科带头人”共6人次。我校配备校长兼支部书记1人,副校长4人,其中一名副校长兼任学校工会主席。五位校长的从教年限都在20年以上,且都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和中学高级技术职称。正校长张建平同志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重视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较强的治校能力。其他分管教学、政教、后勤、工会工作的四位副校长都熟悉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且都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学校有中层干部13人,他们全部拥有专科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学校政教、教务、实验、卫生等人员配备齐全,学历也全部达标。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全体师生的积极努力下,我校的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曾先后获得“河源市文明学校”“河源市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