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老衲是什么意思,老衲和贫僧有什么区别呢?

本文目录索引

1,老衲和贫僧有什么区别呢?

一、出处不同 1、老衲:出自唐代戴叔伦的《题横山寺》: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翻译:老和尚我提供茶碗,在傍晚时送客人到船上。 2、贫僧:出自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 翻译:如果我这个和尚吃了你的饭,你丈夫知道后骂了你,不就是归罪到我这个和尚了嘛。 二、用法不同 1、老衲:既可用于指年老的僧人,也可用于道士。 例句:施主的善心,老衲至为感激。 2、贫僧:通常用于表示僧人。 例句:贫僧久不涉尘俗,怠慢之处敬请原谅。 扩展资料 “贫僧”的近义词:老僧 拼音:lǎo sēng 意思是:指年老的僧人或是僧人的自称。 出处:唐代王维的《蓝田山石门精舍》: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翻译:见有四五个年老的僧人,在松柏浓荫下语笑从容。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表示年老的出家人。 例句:这座庙的住持是位修行有得的老僧。

老衲和贫僧有什么区别呢?

2,老衲是什么意思啊?

老和尚的谦称--无我

【衲子】
(杂名)又云衲僧,禅僧之别称。禅僧多着一衲衣而游方,故名。但衲衣为头陀比丘之法衣,不限于禅僧。

【纳衣】
(衣服)一作衲衣。云粪扫衣。拾取人弃不顾与粪扫均之贱物,缝纳为法衣,故名粪扫衣,亦名纳衣。比丘着之,十二头陀行之一。

作衲者,俗字也。

佛祖统纪(慧思尊者传)曰:‘平昔御寒唯一艾衲。’注‘法华经,衲衣在空间。律文谓之五纳衣。谓纳受五种旧弊以为衣也。俗作衲字失义。’

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纳衣者,朽故破弊缝纳供身。’

【又】(杂名)禅僧多着纳衣,故一称曰衲衣。传灯录(多福和尚章)曰:‘问如何是衲衣下事?’

3,古时候的和尚为什么喜欢自称“老衲”?

古代的和尚对外人称都喜欢自己为老衲,其实这是佛家的一种说法,能称自己做老衲的一般都是年龄比较大的、资历比较老的、慧根比较深的,对佛教非常虔诚的,这种的和尚才会叫自己老衲,而且老衲是通海纳百川的意思,纳字有接纳、容纳的意思,这讲的是佛教一种超然脱俗的包容的状态、宽容的态度。 一、老衲其实佛家对老和尚的一种尊重其实做和尚是非常辛苦的,因为他们必须六根清净、遁入空门、而且还要整天吃素,所以很多和尚坚持了一段时间就受不了了,每天清汤寡水,与青灯古佛为伴的日子过一段时间还能觉得新鲜,但是世间一长谁能受得了,所以很多年轻就出家做和尚的,多半都是半路和尚,然后都还俗了,所以,能一直以佛教为信仰,不畏枯燥的和尚都是应该受到尊敬的。 二、老衲其实是佛家一种包容的态度老衲是信佛比较虔诚的人,也只有年龄比较大的、资历比较老的、慧根比较深的,对佛教非常虔诚的,这种的和尚才能叫自己老衲,纳代表了接纳,帮助众生脱离苦海,以慈悲度众人,教化众人成为善良的人,出家人特别出色的点是在于,他们要消化一些别人难以包容理解的事,这样才能彰显佛教的魅力,助力众人摆脱痛苦的环境,能在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因为佛家人必须要有包容度,所以他们才配得上老衲。 佛教是中国人比较喜闻乐见的教派,其是东汉明帝的时候传入了中国,传言是汉明帝在梦中看到一个头顶上带有白光的人金甲神人现身西方,第二天,汉明帝便召集群臣,将这个奇怪的梦说给了他们听,大臣分析这个神人应该是西方印度国家的一个圣人,所以汉明帝就派人去西方寻找这个神人的原型,最后,大官带着佛画回来,佛教自此在中国流程开来,老衲也就由此诞生了。

4,古代和尚为何自称“贫僧”或“老衲”?

抛却自家无尽财 却持钵儿效乞丐 你说他穷不?自称“贫僧”理所当然! 古代年龄“衲”字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都读为“纳”,查查字典,“衲”即补缀之意。旧时社会上的物质生活并非像今日般丰富,以衣履来说,平常百姓也仅仅是有数件而已。 回过头谈那时的简朴日月,即使蠢闺女、笨女人也必会缝补衣物,国人自己制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饭,妇女们平时同街坊邻居闲聊时,为丈夫补衣服、为儿孙纳鞋底儿也是常事。所谓“纳鞋底”,即:用结实的麻绳缝制多层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纳”字即缝缀之意。  僧人是清苦的佛徒,当然自己衲鞋衲衣,他们将化缘得来的布头布片补缀连合,衲成僧衣称“百衲衣”,所以,他们常自称“老衲”或“贫衲”了。
一般称自己为老衲的都是方丈主持级别的.而称自己为贫僧的大多是级别低一些的和尚,还有那些小和尚就都叫自己为小僧了!

5,老和尚为什么一般都会自称老衲?

年老的和尚之所以称自己为老纳,是因为纳这个字是非常有深意的,纳代表着纳衣。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创始人是达摩,相传他在菩提树下顿悟而开创了佛教。而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就算现在我们去旅游也会遇到很多的僧人,其中一种在我们的国家很少见的叫做苦行僧人。他们往往头发蓬松,浑身脏得不能再脏了,衣服也破旧得难以遮蔽自己的身体。 但是这些人一点都不觉得苦,反而认为只要辛苦地修行了,最终有一天会成佛,就会上升到一个极乐的世界。 什么叫苦行僧呢,从字面意思上不难看出,苦行僧就是只注重修行而在生活方面非常艰苦的僧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吃着别人施舍的一些粮食,喝了就随便喝点清水,花很少的时间去研究生活问题,而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修行当中。 那么他们的衣服也一样,相传在古代,僧人们都是非常穷的,但是修行一点也不含糊,经常徒步个几千里去讲学,既然出行就会有损耗,如果衣服破了他们就向百姓讨一些不用的破布来缝补,那么讨要布的过程就叫纳,缝补之后的衣服就叫纳衣了。 因此很多的老僧人,自称为老纳就是代表着自己一心向佛,不怕吃苦的决心,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谦虚的称呼。属于自己贬低自己的身份。这个和一些电视剧里和尚们自称贫僧有点像,贫也是代表着贫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谦虚的称呼。不过称呼只是称呼而已,现实中的他们可比大多数百姓过得要好。

6,古代和尚为什么喜欢自称“老衲”?

我们经常看到电影或电视剧里少林寺武打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般的老和尚喜欢称呼自己为老衲,比如经常听到这样的对白台词:等老衲去收了那妖精! 因为老和尚一般给人的感觉是充满人生智慧的一位智者,但用老衲来形容自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衲字在我们生活上是比较少见。今天我们也借着这个机会来解释一下衲字,和老衲背后究竟蕴含了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衲”这个词在汉语中的意思,“衲”在汉语中的基本释译有两个: 第一、 古代的“衲”字在普通话和粤语中都读为“纳”,查查字典,“衲”即补缀之意。古时候,由于社会的生产力不高,人们的物质普遍不够丰富。普通百姓只有几件衣服,自然一件衣服要反复地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穿坏了,能改小的就改给小孩穿,实在不能改的就扯成碎布,用来修补别的衣服或者用比较结实的麻绳将很多层碎布拼在一起,纳成鞋底。 所以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妇女们和街坊邻居一边话着家长里短,一边纳鞋底。 二、 相关文献记载,衲字的本义是僧人,僧衣的意思!也有资料显示和海纳百川的纳字是一个意思,容纳,包容的意思!而老的意思就更多种多样了,比如衰老,年老,老朽无用。就像水一样,与世无争,但却容纳外物,孕育万物!所以老衲的意思会不会是这样?一种对自己的谦称?或者是时刻告诉自己要像水一样六根清净? 但也有资料显示:老衲”是和尚和道士的谦称。出家人穿的衣服早先由别人不用的布块缝纳而成,称为纳衣,道教中有,“身披百衲伏魔衣,手持五明降鬼扇”之说..侣又别称纳僧,“老衲”一调由此而来。 而有时老尼姑也自称老衲。

7,古时候的和尚喜欢自称“老衲”,有什么含义?

和尚穿的衣服最初是由别人不用的布块缝缀而成,称为百衲衣,所以僧侣又称为衲僧,老衲就成为了老和尚的谦称。有时老尼姑也自称老衲。 “衲”即补缀之意。旧时社会上的物质生活并非像今日般丰富,以衣履来说,平常百姓也仅仅是有数件而已。在20世纪30年代大城市的百姓要晚上洗衫明早穿的情况仍非个别现象。那时国人自己制衣做鞋曾是家常便饭,妇女们平时同街坊邻居闲聊时,为丈夫补衣服、为儿孙衲鞋底儿也是常事。所谓“衲鞋底”,即用结实的麻绳缝制多层碎布拼成的耐磨布――鞋底。“衲”字即缝缀之意。 “老衲”一词在古代文籍中常见。老衲一词,指老僧人或老道士。唐朝戴叔伦《题横山寺》诗云:“老衲供茶,斜阳送客舟。”明朝陈汝元《金莲记・郊遇》云:“长公绣口锦心,不日连枝奋北;老衲萍踪浪迹,来朝一苇度西。”清朝黄遵宪的《石川鸿斋偕僧来谒》诗云:“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种梨》云“道士曰:一车数百颗,老衲止丐其一。’” 可见,“老衲”是人们对老和尚或老道士的敬称,也是老和尚或老道士自己的谦称。衲是指一种僧衣(或道衣)由布片缝补而成,又称百衲衣。其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僧人或道土的衣食是由信众供奉的,一件僧衣往往包含了很多个信徒供奉,故这种僧衣称百衲衣;二是僧人行头陀行,即苦行,食常人所不食,穿常人所不穿,衣服是由破布片缝补而成,故称百衲衣。穿衲衣的僧人往往很有德行,僧人又别称衲僧,故人们敬称老僧为老衲,或老僧自己谦称老衲。而有时老尼姑也自称老衲。

8,老衲、贫僧、洒家这三个自我称呼有什么区别…

词目:老衲   拼音:lǎo nà   释义:衲是僧衣,故称老僧为老衲。   语出:戴叔伦《题横山寺》诗:“老衲供茶碗,斜阳送客舟。”   详细解释   年老的僧人。亦为老僧自称。亦有借用于道士者。 词目:贫僧 pín sēng   僧人谦称自己。   例句:假如我和尚吃了你饭,你丈夫晓得,骂你,却不罪坐贫僧也。——《西游记》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注解一:   佛教讲究的是清静无为,就连思想都要达到这个境界,只有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和凡间俗物就是修行的正果,所以自称贫僧   注解二:   “贫僧”是由“贫道”来的。这个贫道的道,不是道教和道士的道。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时,佛教僧人也是自称贫道。贫道是谦虚的意思,说自己道德和智慧不足,又一个意思是将生死道渐渐减弱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警惕自己忧道不忧贫,不要只顾名闻利养,把解脱忘记了。后来,贫道成道士的专利,僧人只自称贫僧了。下面是一些资料供参考:又云乏道。梵语沙门那(略云沙门)之古译也。修正道而断生死贫乏之义也。涅盘经曰:‘沙门名乏,那名道,断一切乏,断一切道(邪道),以是义故,名沙门那。’百论疏曰:‘沙门者,云乏道,亦云息心。乏道者,以道断贫乏也。’【又】贫道者,乏圣道之义,是沙门自谦之称。世说曰:‘支道林尝养数马曰:贫道爱其神骏。’石林燕语曰:‘晋宋间佛教初行,未有僧称,通曰道人,自称则曰贫道。’善见论十五曰:‘若有卖衣钵人,比丘唤来,示金钱语卖衣钵人言:贫道须此衣钵,有此金钱,居士自知。’行事钞下三曰:‘五分还寺去时。(中略)至请门首告云:檀越好施如法,贫道何德堪之?’业疏三下曰:‘沙门者,或云乏道贫道以译之,皆谦虚自收不伐德也。今译为息恶者取其意也。’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三曰:‘贫道亦云乏道,皆谦收之称。’梁僧传十三(法献传)曰:‘中兴僧钟于乾和殿见帝(齐武帝),帝问钟所宜。钟答:贫道比苦气,帝嫌之。乃问尚书王俭:先辈沙门与帝王共语何所称?正殿坐不?俭答:汉魏佛法未兴,不见其记传。自伪国稍盛,皆称贫道,亦预坐。’僧史略下曰:‘若此方对王者,汉魏两晋或称名,或曰我,或曰贫道。故法旷上书于晋简文,称贫道,支遁上书乞归剡亦称贫道,道安谏苻坚自称贫道,呼坚为檀越,于时未为定戒。’案贫道之称,今属之道士矣。 洒家:《辞海》修订本说:“洒”(音sǎ)是“宋元时关西方言‘洒家’的略语,犹咱”,指“自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