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的婚写成昏,婚礼在古时,为何被称为“昏礼”呢?
本文目录索引
- 1,婚礼在古时,为何被称为“昏礼”呢?
- 2,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这是为什么呢?
- 3,昏天黑地地的意思是什么?
- 4,婚字的由来
- 5,“婚”字的由来是什么?
- 6,婚字的来历是什么?
- 7,婚字的由来?
- 8,婚姻的古语
- 9,古代婚姻的含义?
- 10,婚姻的由来,为什么叫"结婚"
1,婚礼在古时,为何被称为“昏礼”呢?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这么长的历史上,很多的优秀的文化都保留了下来。其中这最重要的保存文化的方法就是文字。文字记录了很多历史上的事,也让后人对古代有更多的了解。比如在今天所称的“婚礼”,在古代就叫“昏礼”,这不是通假字,而是真实存在的。之所以会被称为“昏礼”,我想有两个原因,首先,古代结婚迎娶的时间是在晚上,差不多实在黄昏时候;其次,因为古代的婚礼的习俗会比较多,可能是因为忙昏了。 一、古代结婚的迎娶的时间所决定的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人们结婚之后很多都是已经夜幕降临了,如果是比较严谨的电视剧,一般都不会在白天举行婚礼。古代的人们认为,男子是属于阳,而女子属于阴,在黄昏的时候结婚,意味着阴阳结合,可以有各好的寓意。古代抢亲的时候也大多安排在黄昏,所以就得名叫昏礼了。 二、古代婚礼习俗繁多其实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特别是现在一些农村,还保留着很多的婚礼的旧俗。但是这些婚礼的规矩是很多的,往往也会让人比较厌恶,不过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有个好的祝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宴请很多的亲朋好友,并且会准备得非常丰盛。可能就是因为这么多的结婚的步骤,往往会让人们觉得很累,让他们忙昏了头。 不管怎么样,古代的习俗虽然多,但是出发点都是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结婚的习俗也有了改变,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也让年轻人们更加自由。至于昏礼何时变为婚礼,这就不得而知,因为有很多的文字的演变其实有时候是因为人们的习惯,叫的人多了,传播的速度快,慢慢也就被接受了。
2,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这是为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也就是说,晚上举行婚礼才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婚礼习俗。对此,鞍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刘刚教授介绍说,古代一直有“上午接亲,晚上拜堂”的说法,中国古代迎娶新娘都是在黄昏以后。“结婚与黄昏”中“婚、昏”同音,也是古代人在晚上结婚的例证,说明女人在黄昏结婚后改变了自己的姓氏。 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凤冠霞帔状元服……中式婚礼上,传统的喜庆与热闹,把吉祥和祝福以最热烈的方式送给一对喜结连理的新人。虽说中式婚礼听起来有些老套,可如今却是个新鲜玩意儿。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以情动人,感谢父母、答谢亲朋好友,是中式婚礼上的一大重点,喝“多子汤”、饮“和睦酒”、吃“团圆饭”、敬“父母茶”等情节,让到场的每一位都感动至深。而新人也会因此感受到婚姻的庄重和家庭的责任。 古时候的婚礼是:晨迎昏行,早上男方去女方家迎娶新娘,黄昏举行婚礼仪式。“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也算顾名思义。
3,昏天黑地地的意思是什么?
昏天黑地
【解释】:形容天色昏暗。也比喻(1)社会黑暗,秩序混乱。(2)人的神志不清。(3)打斗、争执地激烈。(4)人生活荒唐、颓废。
【示例】:加以象现在的~,你若打开窗子说亮话,还是免不了做牺牲。 ◎鲁迅《两地书》九
【近义词】:天昏地暗、神志不清
【反义词】:一清二楚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4,婚字的由来
婚,汉语常用字,读作hūn,最早见于甲骨文。“婚”本义是女子出嫁到男人家。古时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候进行,是远古抢婚的遗风。因昏夜光线不明,要靠耳听动静。故甲骨文借“闻”作“婚”字,写作(甲骨文)。 婚字的演变: 像一人侧耳细听的形状。金文字形变化较大。写作(金文1)、(金文2)、(金文3)、(金文4)。除保留了“耳”形外,增加了“爵”和“女”的字符。后期金文写作(金文5)。 用“昏”作声符,攴“(手持器械形)则准确地反映了抢婚的要素。小篆规范笔画后写作(小篆)。隶书据此写作(隶书)。隶变后楷书写作“婚”。 扩展资料: 婚字来源的其他解读: 婚,金文字形像一个人张口嚎哭,耳表示"取",嫁娶,手表示牵手,脚表示新娘出门。造字本义:女子出嫁,由他人打伞、牵手,前往夫家,因不舍娘家而嚎哭。有的金文=(昏)+(女),表明古代婚嫁仪式多在晚上。篆文承续金文字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婚
5,“婚”字的由来是什么?
“婚”字的由来: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婚”字。 常用词组 婚变:夫妻离婚或分居等婚姻关系的变化。 婚飞:性成熟社会性昆虫(例如蜜蜂)的飞翔,飞行时进行交配并且常是形成一个新群体的前兆;尤指有翅且有性的蚂蚁在离开母巢后的大群飞行和交配。 婚假:国家给予结婚者的法定假期。婚假三天 婚嫁:结婚的行为或礼仪。 婚礼:结婚的仪式,结婚的欢庆或仪式。 婚龄: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 婚配:结婚;结亲(多就已婚未婚说)。 婚期:结婚仪式举行的日期。 婚娶:娶亲 婚生:合法嫡生,具有完全的子女权利和义务 婚生子:正式结婚后出生的孩子 婚事:有关结婚的事。有时专指婚礼 婚书:旧式结婚的文约 婚外恋:已婚者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恋情 婚姻:嫁娶的事 婚姻自由: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已结婚的状态 婚姻法:以婚姻和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 婚约:男女双方对婚姻的约定,有法定资格订婚者之间的正式订婚
6,婚字的来历是什么?
在汉字形成的早期,“婚”是没有女字旁的“昏”。昏的本义是黄昏。在《说文解字》中说:“昏,日冥也,从日从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声,记时在黄昏。”其意思是,昏字体上面的氏字本来下面有一点,读氐,这一点代表的是地平线。 日在地平线以下,就天黑了,就是黄昏了。在《礼仪》中提及“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 这也就是说古时候男人娶妻都是以黄昏为时限,因此以昏字代表男女结合,成为夫妻,这就是结“昏”的由来。后来出现假借用作婚姻的“婚”,在《诗经》中有“宴尔新昏,不我屑以。” 扩展资料 抢婚是发生在原始社会过渡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在原始社会后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时候,“对偶婚”出现在氏族之间,随即也盛行抢夺婚,买卖妇女的行为。 父权制度的确立,女子地位下降。奴隶制形成后,妇女成为了奴隶主掠夺与占有的对象。而奴隶的“奴”字中带有女字旁并非像母系社会那般美好,而是象征着隶属于他人的女子。
7,婚字的由来?
“婚”字的由来:古时婚字为昏,即女子出嫁要在黄昏时,明月照路,犹如走着光明幸福之路,是吉祥的;在古代多是夜里娶亲的。“昏”意为“日落西方地平线”、“暮色”。“女”指新娘。“女”和“昏”联合起来表示“新娘像太阳下山回家一样回归自己的家”,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婚”字。 常用词组 婚变:夫妻离婚或分居等婚姻关系的变化。 婚飞:性成熟社会性昆虫(例如蜜蜂)的飞翔,飞行时进行交配并且常是形成一个新群体的前兆;尤指有翅且有性的蚂蚁在离开母巢后的大群飞行和交配。 婚假:国家给予结婚者的法定假期。婚假三天 婚嫁:结婚的行为或礼仪。 婚礼:结婚的仪式,结婚的欢庆或仪式。 婚龄:法律规定的最低结婚年龄。 婚配:结婚;结亲(多就已婚未婚说)。 婚期:结婚仪式举行的日期。 婚娶:娶亲 婚生:合法嫡生,具有完全的子女权利和义务 婚生子:正式结婚后出生的孩子 婚事:有关结婚的事。有时专指婚礼 婚书:旧式结婚的文约 婚外恋:已婚者与配偶之外的人发生恋情 婚姻:嫁娶的事 婚姻自由:男人和女人结为夫妻;已结婚的状态 婚姻法:以婚姻和家庭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 婚约:男女双方对婚姻的约定,有法定资格订婚者之间的正式订婚
8,婚姻的古语
婚”字由女和昏两个字组成,不是没来由的,古语中有“男以昏时迎女”,及“娶妻之礼,以昏为期”等缘由。昏时,大约等于晚上六、七点左右,《尔雅释诂》云:“日入后二刻半为昏,昏来则明...”。 古代男女结婚的婚字本来就是“昏”字,《说问通训定声》中记载“昏,假借为婚”,《礼仪》中记载“士娶妻之理,以昏为期,因以为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古人经常根据太阳的移动来制定自身尊崇的礼仪。日落西山,在时间上表明,白昼结束黑夜来临,也就是阳气消退而阴气上升,或者可以说在黄昏时刻,也是阴阳交合之时,对应人事,自然也就是适合男女结婚洞房花烛之事。
何为姻?资料中没有明确的解释
9,古代婚姻的含义?
夫妻关系和谐是婚姻和谐的首要因素,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夫妻和睦相处,构建和谐家庭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儒家把夫妻关系列为三纲之一,对夫妻道德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夫义妇顺”的行为模式。班昭作《女诫》,对儒家的夫妻道德做了总体说明:“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诚)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妻关系本系于天地之德,它直接影响家庭德的、社会的安定和风教的纯朴。
在儒家的论述中,由许多经典言论论述了夫妻关系的和谐之道,这里摘录一些,并作些注解,以供现代家庭参考。
身(1)不行(2)道,不行(3)于妻子;使(4)人不以道,不能行(5)于妻子。——《孟子�6�1尽心下》
注释:(1)身:自身。(2)行:遵循。(3)不行:指道不实行。(4)使:支使。(5)不能行:命令不能被服从。
注解:古云:“正人先正己”,作为丈夫,如果自己不遵循道行,那么妻子也会逆道而行;不合道义的随意驱使妻子,妻子是不服从的,即使是迫不得已,那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此即“身不正言不行”也。现代社会,有些夫妻,丈夫的行为不检点,对妻子也是恣意所为,这势必破坏夫妻的感情,影响家庭的和谐。
夫和妻柔。——贾谊:《新书�6�1礼》
注解:夫妻之间,讲究的是丈夫和顺、妻子温柔,这是营造夫妻恩爱感情的基础。如果夫妻脾气暴躁,那么是无益于和谐的。
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恩义具废,夫妇离矣。——《后汉书�6�1女诫》
注解:夫妻之间,遵循道义才能和睦相亲,夫妻恩爱才能百年好合,否则夫妇之名不再,离婚也就不远了
夫不义则妇不顺。——颜之推:《颜氏家训�6�1治家》
注解:丈夫无义,妻子也就无情,无情也就不顺从。夫妻之间应该有情有义,婚姻才能长久。
修己以洁,奉长以敬,事夫以柔(10,抚下以宽(2),毋使君子见其轻易,此之为礼法,自然重于夫。——《辽史�6�1列女列传》
注释:(1)柔:柔顺。(2)抚下以宽:以宽惠抚育后代。
注解:做妻子的如何才能受到丈夫的敬重呢?洁身自爱、孝敬长辈、温柔待夫、宽抚后代,这是礼义之法。否则,就是轻浮,是为君子所不齿的。
君臣夫妻,俱以义合,……夫礼有以情作者(1),父子夫妇之类是也。……情者,人之深心,愚智之所共(2)也。孰有愚者而忘其妻子乎。——《全唐文》卷一三一王绩:《重答杜使君书》
注释:(1)作:兴起,制作。(2)所共:所共有。
注解:夫妻是因有情有义,才结合在一起的,情发自人的内心,为所有人所共有的,有了情义,即使是愚者,也不会忘了自己的妻子的。
夫妇之际,恩情犹甚,……平日有如宾之敬,齐眉之(1)诚。——李贽:《焚书》卷二《书答�6�1与庄纯夫》
注释:(1)齐眉:比喻夫妻相敬相爱。
注解: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这是夫妻恩爱的表现。
妇之于夫,终身攸托(1),甘苦同之,安危与共。——张履祥:《杨园先生集》卷四八《讯子语下》
注释:终身攸托:一生所托。
注解:妻子是丈夫一生的寄托,因此丈夫应该与妻子同甘共苦,共渡安危。否则,只能“大难临头各自飞”了。
不恕于妻而能恕人,吾不信也。——唐甄:《潜书�6�1夫妇》
注解:丈夫应有宽恕之心,不能宽恕自己的妻子,而能够宽恕别人,这是为他人所不信的。
夫妻反目(1),不能正室也。——《周易�6�1小畜》
注释:(1)反目:不和。
注解:夫妻反目为仇,整日争吵不休,哪有和谐?
夫妇和而后家道成。——程允升:《幼学琼林�6�1夫妇》
注解:夫妇和睦,家道才能成就和谐,古云“家和万事兴”,家和首先是夫妻和。
夫妻之道,以和不以私(1)。和则顺于父母,私则妨于兄弟(2);和则不失其情,私则不保其终。好内(3)者,君子之大戒;戒私也,非戒和也。——唐甄:《潜书�6�1居室》
注释:(1)私:偏爱。(2)妨于兄弟:伤害兄弟亲情。(3)好内:偏好妻子。内:指妻子。
注解:夫妻组成的是一个小家庭,小家总是生活在大家庭之中的。因此,家庭和睦之道,是以和为基准的,和而没有偏爱。和才能孝顺于父母,才不会失去亲情;有所偏爱则会伤害兄弟的亲情,弄不好还会影响夫妻的关系,使夫妻关系不能长久。所以,做丈夫的不能一味地偏爱妻子,戒除偏爱目的是为了和谐相处。
夫妇正,然后万事无不出于正。——李贽:《焚书》卷三《杂述�6�1夫妇论》
注解:夫妇关系端正无碍,万事也就自然正而不邪。此所谓“正行先正身”之说也。
现代社会,夫妻之间矛盾重重、感情破裂,导致离婚率居高不下。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原因的还是现代夫妻缺少一种家庭责任感,没有了责任感的婚姻,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走向离异。儒家关于婚姻伦理道德的论言,虽不是金科玉言,但它对于现代夫妻构建和谐婚姻还是有所补益的。
10,婚姻的由来,为什么叫"结婚"
什么叫婚姻?乍一看来,答案似乎十分简单。如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解释清楚的。 婚姻,古时又称“昏姻”或“昏因”。一般而言,婚姻一词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汉朝的郑玄说,婚姻指的是嫁娶之礼。在我国古代的婚礼中,男方通常在黄昏时到女家迎亲,而女方随着男方出门,这种“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的习俗,就是“昏”“因”一词的起源。换句话说,婚姻是指男娶女嫁的过程。 郑玄接着又说,婿称为“昏”,妻称为“姻”。因为新郎在黄昏时迎娶,所以称他为“昏”,而新娘随着男方而行,所以称她作“姻”。这个解释和前一说法类似,意义却不相同,因为这个婚姻指的是夫妻关系。 另外,《尔雅》对婚姻一词还有比较复杂的解释: “婿之父为姻,妇之父为婚..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这是说,新郎的父亲称为“姻”新娘的父亲则称为“婚”。婚姻一词在这里的意义,指的却是姻亲的关系了。 时至今日,我们已很难指出上述三种说法孰是孰非,因为经过千余年的演变,不但婚姻的意义有了更完备的发展,甚至姻亲的关系也扩大了许多。 现代有的社会学家给婚姻下的定义是:男女依照法律的规定或社会风俗,经过某种仪式而结合的关系。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婚姻不但包括娶嫁之礼,而且要依照国家制定的法律,或社会认可的习俗。男女经过婚姻关系而结成夫妇,双方家庭也因此结为则亲。 男女嫁娶的关系远比婚姻的起源要早。这是由于“性”是人类一种原始的生理需要,所以两性关系是远从有了人类就同时存在的。但原始社会中的嫁娶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知识发展以后,男女关系逐渐有了规范,形成种种婚姻制度或婚俗。这时候,男女间的嫁娶已经成分一种“社会现象”。因此,婚姻关系必须经过国家法律的许可,或社会习俗的认同,男女也必须经过婚姻关系,才能称为夫妇,建立家庭。 为什么要有婚姻?原始社会中的自然嫁娶现象,已经可以满足人类原始的性生理需要,那又为什么还要建立婚姻关系,设立制度与规范,建立起这种“人性的枷锁”呢? 婚姻制度最初发生的原因与时代,现在难以查证。我们只能从婚姻所发生的一些作用,去追溯婚姻发生的可能原因。 德国社会学家梅勒·李耳曾经把婚姻的动机归纳成经济、子女和感情三个原因,这个说法已被世人所普遍同意。 在早期的婚姻关系中,经济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诗经》的一些片断记载,我们可以察知早朋妇女对家庭经济的协助,《诗经》说,“掺掺女手,可以缝裳”,“女执懿筐..爱求柔桑”。《礼记》也说,妇女要做丝、麻、布、帛的事。酿酒也属于妇女份内的工作。过去我国有些地方有男子早婚,娶年纪较大的妻子,即所谓娶“大娘子”的风俗,这主要目的也是辅助家庭经济。 在我国历史上,繁衍后代,传宗接代,一直是婚姻的主要原因。 《礼记》所说的“下以继后世”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家语”曾以无子为七出条件之一,孟子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了汉朝,妇女不生子,甚至要因而入狱。北魏时代,有官员建议对于无子而不肯纳妾的人,科以不孝之罪。一直到清朝戊戌变法前后,女学兴起,女子开始接受教育,社交范围越来越广,求自由的思想越来越高涨,她们对自己的感情有了新的认识与主张,对婚顺制度也有了新的见解,追求自由恋爱的人越来越多了,有的甚至为恋爱而牺牲。 现代的婚姻多以感情因素为主。男女彼此相悦,觉得有共组家庭,晨昏相伴的需要,于是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迈入婚姻生活。 经济、子女、感情三种因素与婚姻的关系,随时代而有不同,中外皆然。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中古时代则是子女第一,经济第二;到了现代,则以爱情第一,子女第二。这种演变,反映了人类自代价值的发现与重视。 结婚仪式 一、订婚仪式 我国古代,男女间的婚姻关系,常以婚约的订定为开始,此即所谓“订婚”。现在,订婚在法律上并无保障,结婚不必经过订婚,故一般就不办订婚手续了。但在农村,不少家庭还是将订婚作为结婚的重要程序,不过订婚的礼仪已日趋简约,通常是备几桌酒筵或茶点,除双方当事人及法定代理人外,散发订婚喜柬或口头邀请,请双方介绍人、证明人以及比较知己的亲友,共同会餐,有的即席交换饰物,填写订婚证书等。所谓交换饰物,一般是赠送订婚戒等。订、出生年月日、籍贯及订婚时间地点等;订婚人、证明人、介绍人、主婚人(家长或法定代理人在场时,为当然主婚人),在订婚证书上盖章或签字;订婚证书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执一份。席终人散,订婚仪式亦就告成了。至于被邀请参加订婚礼的亲友,究竟是否应该送礼,这随各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不过就目前来说,大都是送钱,也有送花篮等。 二、结婚仪式 以目前来说,我们已很难见到旧式结婚仪式。如果有,也该在穷乡僻壤,或特别保守的家庭里。然而新的结婚仪式,有的是模仿西方礼俗所得,但在我们人多地广的国家里,要完全改变过来,当然不是一段短时间可能办得到的,因此现在的结婚仪式,可说是中西合璧,而其间又因风俗习惯或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互有差异。我们在下面所介绍的各种结婚仪式,只能说是比较常见的。 当前我国最普通的结婚仪式,是在饭店或家中举行宴会。在宴会厅的正中,设一张“主桌”。主桌上可放一只花篮、一瓶鲜花或一对龙凤喜烛。新郎新娘通常有男女傧相陪伴。男女傧相一般都是选最知己的朋友充任。选任男女傧相的主要条件,第一当然要仪态端正;第二要未婚者,年龄一般都是较新郎新娘为轻;第三要注意身材高矮,适配新郎新娘,否则很不雅观。在宴会中,新郎新娘须相偕至各席敬酒,以表示谢意。这里特别提醒你一句话,在敬酒时,一方面固然不能推辞宾客们向你敬酒,但无论你的酒量多宏,也得保留余量,不要被灌得酩酊大醉。这最好的办法,是邀一位或几位酒量较宏的朋友作陪,在必要时,可由他们替你作挡“酒”牌,这是既不失礼,又不致破坏欢乐气氛的好办法。 结婚当晚,往往有所谓“闹新房”的余兴节目,如果不闹得过分,确可增加欢乐热闹的气氛,是无伤大雅的。所谓“闹新房”,参加的往往是知己的年龄相若的平辈亲友,长辈及小辈则很少参加。其中有要求新郎新娘报告恋爱经过,或表演吃糖(引新郎新娘接吻),或故意偷取一点小东两,要求新郎新娘请客等,不一而足。总之,其目的在增加热闹气氛。夜阑时,宾客自会适可而止。 结婚时新郎新娘可着礼服。新郎如按国际礼节,应穿燕尾服,但以目前而论,以西装最为普遍,其次则中山装为多。新娘的礼服,一般皆为白纱或白缎之晚礼服。这里附带说明,傧相的礼服以与新人一致为佳。在宴会敬酒时,新郎新娘可换常服相陪。 集体婚礼是一种简单、节约的结婚仪式,这种结婚仪式是由单位、团体举办的,其日期在节日为多。集体婚礼的行礼仪式大致如下: (一)结婚礼开始。 (二)奏喜乐。 (三)证婚人入席。 (四)介绍人入席。 (五)来宾入席。 (六)主婚人入席。 (七)结婚人入席。 (八)全体起立。 (九)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 (十)结婚人、介绍人、主婚人依次署名或盖章。 (十一)结婚人相向行三鞠躬礼。 (十二)证婚人致词。 (十三)来宾致词。 (十四)主婚人致词。 (十五)结婚人谢证婚人、介绍人行三鞠躬礼。(证婚人、介绍人答礼) (十六)结婚人谢来宾一鞠躬礼。(来宾答礼) (十七)结婚人向主婚人行三鞠躬礼。 (十八)奏喜乐。 (十九)礼成。 旅行结婚是将结婚与蜜月旅行合并进行的一种结婚方式,在欧美各国,非常普遍,在我国也逐渐流行起来。旅行结婚亦有于事后补宴宾客的。以上介绍的是新式结婚仪式。反观旧式婚礼,则自行聘(订婚)、亲迎、拜堂、祭祖、见礼..,都有一定的规矩,丝毫不能差错。这种仪式虽然庄重,但较为铺张浪费。 订婚、结婚启事 柬帖 婚姻柬帖,是包括婚嫁双方(男方与女方,旧时称男方为乾方,女方为坤方)所需要应用的柬帖,关于婚姻所应用的柬帖,根据习惯不外订婚柬帖及结婚柬帖两种。 (一)订婚柬帖:男女订立婚约,谓之订婚。订婚不需举行仪式,所以大多不事铺张,只邀请少数至亲好友。订婚应用的柬帖,包括:①致送亲友的请帖。②刊登报纸的广告启事。 (二)结婚柬帖:是结婚时男女双方所应用的各种柬帖 一、通用订婚请帖 (1)由父母出面式 (2)由自己出面式 二、通用结婚请帖 (1)由父母出面式 (2)由父母出面式 说明:以上两种为男女家通用之请帖格式,因目前男女两家合办喜事之办法,极为流行,请帖亦由男女两家家长合并具名,如男家或女家单独发帖,可在帖上新郎新娘名处改为“○男○○与○○○女士”或“○女○○与○○○君”字样即妥。 (3)由自己出面式 (4)由兄长出面式 三、致证婚人的请帖 四、致介绍人的请帖 五、致招待人的请帖 说明:证婚人、介绍人、招待人等之聘请,除当面延请外,例需另备请帖,以示郑重。 六、旧式结婚各种柬帖: (1)男家求婚帖 说明:用巨红全帖书写,正面写全福两字。称呼一层,因尚未定亲,故但写忝眷两字,而不论辈分之大小,惟叙名处字数必成双到底,如系单名,可将“忝眷”两字,改作“年家眷”三字。倘下面不写鞠躬,仍依旧俗写顿首拜,则上面应写“忝眷”或“年家眷”,要视名之单双而定。且有于顿首拜上,加以庄敬或庄恪等字样者。通例两帖均由男家就写,女家但将敬求一付收下,而将敬遵一付具回,即为允婚表示。 (2)男家纳采礼帖 说明:纳采之礼,即文定之礼。以上两帖,均用描金全帖书写。如不用描金全帖,则正面仍当写全福两字。物品大小,可以随时更换。惟行数不能增删,每半页写四行,三四十二行,恰好一页半。某某之敬及称呼,写在第四半页,称呼一行,字数仍须成双到底。此时两家已经定亲,自有长幼之分,如女家系兄出面,男家系父出面,则男家去帖称“忝眷侍生”,女家回帖称“眷忝晚生”。或再加姓名亦可。如男家兄出面,而女家父出面,则去帖称“晚生”,回帖称“侍生”,上面仍冠以“忝眷”两字。其或一家由祖父出面,一家由父出面亦如之。其余由叔伯等出面者,均可以此类推。 (3)男女家通用恭谢帖 (4)男女家通用请媒人帖 说明:用梅红单帖书写,另备全帖一副,将此帖夹在中间,外加封套,签书○○○姓名奉送。以后结婚之时,男女家请媒人帖,用法与此相同。 (5)女家回帖 纳币之礼,用于请期,所具礼物,即俗称六礼者是。以上两帖写法同前。 (6)男家授室请帖 (7)女家于归请帖 说明:右两帖,用梅红单帖印发。男家如系续婚,可将授室二字,改为续胶二字。如男女家主婚人为伯叔或兄,则几儿儿女等字,均须依称呼而改。如将光临二字,改为阖第光临,则最为通用,请女客之时,不必另备帖。 (8)贺男家送礼单帖 (9)贺女家送礼单帖 说明:凡用单帖之物,至少四色,多则递加,或六色,或八色均可。式须横写另备全帖一幅,帖上但写称呼,式见下送礼帖,不再列物品也。 (10)通用贺礼帖 说明:如送礼物仅一二色,则不必另用单帖,倘用封套,将物品写明在封签上,则帖上亦可不列物品。称呼一层,或亲或友,就以帖上主婚人而定。如有子侄辈者,则自己名下,当连写率子○○,或率侄○○等字样。 (11)贺礼封签字 说明:凡送银钱,非用封套不可。上首两字,除银钱外,视物品而定。姓名写在下首,或加称呼于姓名之上,如另备全帖,则签上不必写姓名及称呼。上角送○处○府等字,恐下人不熟,以防误送,如系熟人,可以不用。 (12)领谢式 (13)璧谢帖 (14)半领半谢璧 (15)谢步帖 说明:以上四种,均用梅红单帖印就中间一行,凡男家及生子均可用。 如系女家,当除去率子○○四字。其余领壁等字,可以临时写上。除谢步帖外、如朋友家送礼有自称侄者,则谢帖之上角,加印尊谦谨璧,或单一谦字答之。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