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砸冰箱,海尔砸冰箱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目录索引
- 1,海尔砸冰箱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 2,海尔砸冰箱事件说明了什么?
- 3,有谁知道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据体情况是怎样?
- 4,企业管理,海尔,砸冰箱事件
- 5,张瑞敏怒砸冰箱的完整描述?
- 6,请问,张瑞敏砸冰箱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起到了什么效果?
- 7,海尔砸冰箱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启发?
1,海尔砸冰箱事件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海尔砸冰箱事件如下: 1985 年,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 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 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干部提出意见: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 就在很多员工十分犹豫时,张瑞敏却做出了有悖“常理”的决定:开一个全体员工的现场会,把 76 台冰箱当众全部砸掉!而且,由生产这些冰箱的员工亲自来砸! 听闻此言,许多老工人当场就流泪了……要知道,那时候别说“毁”东西,企业就连开工资都十分困难!况且,在那个物资还紧缺的年代,别说正品,就是次品也要凭票购买的!如此“糟践”,大家“心疼”啊!当时,甚至连海尔的上级主管部门都难以接受。 但张瑞敏明白:如果放行这些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我们不能用任何姑息的做法,来告诉大家可以生产这种带缺陷的冰箱,否则今天是 76 台,明天就可以是 760 台、 7600 台……所以必须实行强制,必须要有震撼作用!因而,张瑞敏选择了不变初衷! 扩展资料: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海尔致力于成为互联网企业,颠覆传统企业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变成网络互联中的节点,互联互通各种资源,打造共创共赢新平台,实现攸关各方的共赢增值。 2017天猫双十一“亿元俱乐部”榜单显示,海尔位列第三名。 [3] 2018 年6月20日,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在北京发布了2018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分析报告。海尔(3502.78亿元)居第三位。 2018年10月5日,青岛海尔公布在法兰克福上市的计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海尔大锤
2,海尔砸冰箱事件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产品质量好坏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长久存活下来的关键因素;也说明了商业炒作很关键,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完美起飞。
其实这个企业砸冰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企业文化的倡导行为,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商业炒作。深层次来说,是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企业管理者无能,没有好的企业管理方法,试图放大这种低劣行为的后果来唤醒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
起飞后掉下来肯定是猪,但没有掉下来的还是猪,不会成为凤凰。
3,有谁知道张瑞敏砸冰箱的故事?据体情况是怎样?
电影叫《首席执行官》
1985年的一天,张瑞敏的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
4,企业管理,海尔,砸冰箱事件
刚刚将海尔的洗衣机修好,郁闷啊!我买的是海尔的滚筒洗衣机,中轴的水封漏水了,洗衣机运行一会,家里的开关就跳闸了,打开洗衣机一看,是水封漏水刚好滴在电源线上,我剪了个可乐瓶的瓶底盖上,好了可以运行了,由此可见这是什么设计啊,将电源线设计到水封下面,完全可以设计在上面的;即使要设计在下面,也可加个几毛钱成本的盖子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了。
我建议大家不要买海尔牌子的东西,当年我就相信海尔,买的全是海尔,现在后悔了。海尔的冰箱、洗衣机、空调全坏了。海尔的冰箱是压缩机不停机,一直运转需要停电才能停下来,维修人员来看了,说压缩机功率不足要换,旧机器换压缩机还不如买新的,后来化了20元钱买个定时电源,将就着可以用了。
说说洗衣机,6、7年功夫修了3次,一次是门的开关坏了,造成洗衣机不工作;一次是进水的开关坏了,造成洗衣机内不停的加水,还漫到外面来,幸好本人在家,要不全房间都是水怎办,漏到楼下去怎办。空调有两个,卧室一个客厅一个,用了3年后,全坏了客厅先坏,维修人员一看,说是氟里昂跑掉了,现在好了每年加氟里昂,都加了三次了。
张瑞敏真给力,将这样子的海尔奉献给中国人?!还世界名牌?真不知卖到外国的海尔电器质量怎么样?维修人员说海尔的质量就是这样的,中高端的好一些。
有生之年,再也不买海尔牌子的产品了,太令人郁闷了,支持国货支持到这个样子。
5,张瑞敏怒砸冰箱的完整描述?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1985年,张瑞敏刚到海尔(时称青岛电冰箱总厂)。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然后,张瑞敏告诉大家——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6,请问,张瑞敏砸冰箱这一事件说明了什么?起到了什么效果?
花了四个月工资购买的海尔滚筒洗衣机三年保修期刚过,就光通电不进水了,海尔维修人员来看,说是控制器坏了,因停产而没有零件更换,只能当废铁卖了。我的四个月工资啊,就这样打了水漂……拨打海尔投诉电话无数次,每次都敷衍,光说好听话不办实事,我的洗衣机还是摆在那没法用。呼吁所有受害的海尔产品用户大家多吐槽,争取让海尔品牌登上明年315晚会的舞台
7,海尔砸冰箱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启发?
ZL:加油啊`! 一 海尔管理三步曲 “三步曲”现象在海尔管理的每一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本文拟选择质量管理、市场创新、营销创新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质量管理三步曲 第一步:提出质量理念: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理念的提出是容易的,但是,让员工接受、认同,最后变成自己的理念,则是一个过程。一开始。许多职工并不能真正理解,更难自觉接受。所以,产品质量不稳定,客户投诉不断。1986年,有一次投产的1000台电冰箱,就检查出76台不合格。面对这些不合格品,许多人提出,便宜一点,卖给职工……张瑞敏强烈意识到,企业提出的质量理念,大部分员工还远远没有树立起来,而理念问题解决不了,只靠事后检验,是不可能提高质量的。于是,张瑞敏果断迈出了—— 第二步:推出“砸冰箱”事件 许多人都非常熟悉“砸冰箱”事件,但是对“砸冰箱”之后发生的事,却知之甚少。当员工们含泪看着张瑞敏总裁亲自带头把有缺陷的76台电冰箱砸碎之后,内心受到的震动是可想而知的,人们对“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与记忆,对“品牌”与“饭碗”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切身的感受。但是,张瑞敏并没有就此而止,也没有把管理停留在“对责任人进行经济惩罚”这一传统手段上,他要充分利用这一事件,将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员工的心里,在将理念外化为制度,构造成机制。 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却非常集中:“我这个岗位有质量隐患吗?我的工作会对质量造成什么影响?我的工作会影响谁?谁的工作会影响我?从我做起,应该如何提高质量?”在讨论中,大家相互启发,相互提醒,更多则是深刻的内省与反思。于是,“产品质量零缺陷”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于是人们开始了理性的思考:怎样才能使“零缺陷”得到机制的保证?于是他们又走出了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