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意思,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 3,马革裹尸什么意思?
- 4,“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 5,马革裹尸的意思
- 6,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 7,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 8,马革裹尸典故是什么
1,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汉语成语,拼音是mǎ gé guǒ shī,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成语出处 《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也。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诸兄奇之。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世祖即位,援因留西川,隗嚣甚敬重之,以援为绥德将军,与决筹策。建武四年冬,嚣使援奉书洛阳,帝甚壮之。十一年夏,玺书拜援陇西太守。援务开恩信,宽以待下,宾客故人,日满其门。 二十年秋,振旅还京师。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冀曰:“愚不及。”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选自《后汉书·马援传》)
2,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是指牺牲在战场上,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杀敌,不怕死在疆场上。
3,马革裹尸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简拼:
mggs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4,“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解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举例造句】: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近义词】 1.【成语】: 赴汤蹈火 【拼音】: fù tāng dǎo huǒ 【解释】: 赴:走往;汤:热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 2.【成语】: 决一死战 【拼音】: jué yī sǐ zhàn 【解释】: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反义词】 1.【成语】: 临阵脱逃 【拼音】: lín zhèn tuō táo 【解释】: 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5,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以泽量尸 反义词:临阵脱逃 扩展资料相关词汇分析: 一、马革盛尸 [ mǎ gé shèng shī ] 1. 【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2. 【出自】: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二、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1. 【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2. 【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3. 【示例】:如果战争狂人胆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结果必然会被压在大山底下,弄得~。 ◎杨朔《东风第一枝》 三、以泽量尸 [ yǐ zé liáng shī ] 1. 【解释】: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2. 【出自】:清·顾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躏齐鲁,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绝肠,折颈折颐,以泽量尸。” 四、决一死战 [ jué yī sǐ zhàn ] 1. 【解释】: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2.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3. 【示例】: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耶? ◎《清史稿·文宗本纪》 五、临阵脱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1. 【解释】: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2. 【出自】: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3. 【示例】: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 ,不是半途溃散,便是~,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6,马革裹尸是出于谁的典故?
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 )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扩展资料: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援
7,马革裹尸的典故出于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现在匈奴、乌桓还在侵扰北部边境,想请求攻击的。男儿应当死在边野,以战场马革裹尸还葬罢了,怎么能躺在床上安心享受儿女侍奉呢? 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早期的时候,马援跟着光武帝南征北战,战果无数。东汉建立之初,边境发生动乱,马援直接请旨出击,大破进犯的敌军,刘秀也因此将他封为伏波将军。时光易逝,英雄迟暮。 在马援62岁的时候,北方的匈奴又来进犯,满朝文武议论纷纷,但是没人有能力担此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这种时候,马援怎么能坐视不理?要求率兵出征。 皇帝不能忍心62岁的马援再替自己去守卫江山,但是马援还是坚持到底,“老臣的筋骨还硬朗着,男子汉就应该为国战死在疆场之上,死后马革裹尸还,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现在有这样的机会,老臣怎么能畏畏缩缩?” 皇帝无奈,只得答应。后来,马援在军中病逝,为祖国奉献自己最后的精力。身为马革裹尸的主人公,马援老当益壮、不畏生死的精神至今仍受到后人的景仰。 扩展资料1、“马革裹尸”释义: 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2、“马革裹尸”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3、近义词: 以身殉国: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以:用。身:生命。殉: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将苑.将志》:“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 释义:见利不贪,看到美不过分,为了效忠国家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只有这一个想法而已。 4、反义词: 临阵脱逃:指临到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人事到临头却退缩逃避。 出处: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 释义:按照法律,第一次逃跑的人被重重捆起来打,再逃就杀了;临阵逃脱,第一次就杀了。
8,马革裹尸典故是什么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典故】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释义】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成语故事】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马援病死在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