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入木三分最初形容什么,“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

形容字写得好。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来源:阅读与作文(小学高年级版)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

2,“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入木三分”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情可是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以后只要说故事的人,把故事的情节说得生动逼真,也可以夸赞他说故事说得“入木三分”。 出自唐代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力透纸背 读音:lì tòu zhǐ bèi。 解释: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也形容诗文立意深刻,词语精练。 引证:唐代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翻译:笔锋运用的恰当,常常快要透到纸张背面,这就是成功至极所在。 例句:书法展览会上的作品,其中不少是力透纸背的佳作。 2、刻画入微 读音:kè huà rù wēi。 解释:精心细致地描摹,连极小之处也不大意。形容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引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五章:“人物栩栩如生,器物刻画入微,简直是梁亦清又复活了!” 例句:那本小说对人物刻画入微,十分传神。

3,“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的主要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现在也经常用来比喻对文章事物见解很深刻、透彻。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很多人可能不解,什么样的力气才能在木板上刻进三分的深度,其实这是错误的理解,入木三分并不是笔刻进木头三分,而是写的字的墨水渗入木头三分,古代祭祀更换牌匾要先在木板上用墨水写上字,让后用刀刻出相应的字,这个故事里,王羲之写的字刚劲有力,木工刻木三寸才能把墨水都刻出去,可见王羲之的书法造诣很高。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所写的《兰亭集序》被历代书法家临摹,被称为是“天下第一行书”,关于他练习书法的故事除了“入木三分”还有很多。相传王羲之小时候练字每天写完字都会到屋外的池塘洗涤笔砚,时间长了,连池塘的水都变成黑色,可见王羲之的书法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大量的练习才有了这样高的造诣。那么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流行到什么程度呢?相传王羲之在路边看到一个卖扇子的可怜老人就在扇子上提了一些字,让老人去市井中卖,老人开始很疑惑,但是老人一卖全部被买走了,可见王羲之的书法不仅在现在评价很高,在当时也受人崇拜。 王羲之除了是著名的书法家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做过很多不小的官职宁远将军、江州刺史、会稽内使等。并且在做官时有很好的政绩,他体恤百姓,在发生饥荒的时候,开仓放粮,上书减少赋税。而且王羲之身上还有古代文人的那种骨气,从不和世俗同流合污。

4,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书法笔力刚劲的,现在是形容对文章见解深刻。 成语出处: 唐朝·张怀瓘《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名人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他博采众长,开创了一种独具一格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喻为"书圣"。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一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道观写了一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5,“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入木三分原意是形容书法笔力刚劲有力。 出处: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传说王羲之笔法有力,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见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 后也用来形容对文章或事物见解深刻、透彻。 扩展资料 典故: 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 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6,“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最初多用来形容字写得好,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出身名门,从小就对书法十分感兴趣且极具天赋。十二岁那年王羲之偶然发现其父亲收藏的一本名为《笔说》的书籍,由于这本书的内容涉及书法,所以王羲之便想要好好读一读这本书。但是因为这本书是前朝作品,王羲之父亲担心他年纪小会不小心将这本书的存在说出去,所以便推脱说待再年长一些再教他书法。 王羲之听完之后直接跪在了父亲面前,请求父亲让他读这本书。在他母亲的帮助下,王羲之最后终于如愿得到这本书。王羲之按照这本书所写内容刻苦练习书法,仅一个月时间便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为此,王羲之父母皆感到十分欣慰,觉得这孩子将来必有所成。而王羲之也确实没有辜负父母的厚望,他在书法领域的造诣非常高,也由此名声大显。 有一次东晋明帝于都城北郊处举行祭祀活动,因为祭祀需要用到祭文,于是明帝就让王羲之先将祭文写在木板上,待写完之后再另外差人按照写的内容进行雕刻。王羲之得此命令之后二话不说便在准备好的木板上挥笔写下祭文,待写好之后便将木板交给刻字者。这名刻字者接手木板之后见上面的字渗透入木板内,于是便将木板削出一层以便刻字。结果削去一层之后发现这些字依旧不是平面的,于是就又削去一层。 就这样一共削出三分左右的厚度,木板上的字才算是平面状态。这名刻字者见状不由感叹说:“竟入木三分!”自这以后“入木三分”一词就被拿来形容书法杰出者,后来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衍生出对问题或文章分析透彻这一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