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为什么中国古代逼格满满的分餐制最后消失

本文目录索引

1,为什么中国古代逼格满满的分餐制最后消失了

本质上讲,古代的分餐制,也只是有身份的人才能做得到的,是按照古礼来的,但并不是社会普及的。
当然了,无论是史书还是影视剧,主要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世家贵胄,这会给人一种,古代人吃饭都是分餐制的感觉。实际上平民怎么分餐,谁家买得起那么多桌子和盘子啊。
而从五代之后,世家消亡,寒门崛起,古礼也不那么被重视了,就连有钱有身份的人,也不再全都是分餐制的了,只有皇室等一部分贵族还是分餐。而等到明朝,穷苦出身的老朱,显然是不会习惯分餐的,从这以后,整个社会就以混餐为主了。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家具的变化,高桌和椅子等家具使得用餐状态发生了变化,不过这并不足信,西方国家也是高桌,但是很多依然是分餐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逼格满满的分餐制最后消失了

2,我国古代分餐吗

事实上,在唐代以前,古人就一直采用分餐制。为什么呢? 因为在宋朝以前,普通百姓都是用瓦罐或陶盆做饭、盛饭,虽然也有青铜制品,但太昂贵了,一般家庭是用不起的。而且很多青铜器其实是祭祀用的礼器,一般也不会被用来做饭。因此,古人只能用瓦罐、陶盆来做饭,这种器具又不能炒菜,只能煮菜。 炒菜和煮菜的不同形式,其实就已经确定了分餐制的盛行。毕竟炒菜可以大家一块夹菜,但汤水的话,就不合适坐一块吃了。所以,最合理的办法便是,将饭菜煮好之后,都分别盛到小一点的容器中,再端上餐桌。而为了方便食用,大家也都分开坐,各顾个的吃。有客人来的时候,干脆会摆出不同的餐桌来招待。这也是最体面和方便的一种方式了。铁锅的出现 一直到宋朝,中国才出现了铁锅,分餐制因此逐渐改为了合餐制。但虽然有了铁锅,也非常昂贵,且由于当时没有煤,只能用木炭烧火,木炭的价格也相当昂贵。这导致很多百姓家里连火都烧不起,更别说做饭了。 要知道,没有煤炭,达不到一定的温度,就无法炼出好铁。而没有好铁,又无法挖出煤炭资源,这就陷入了死循环。不过,在宋朝这个允许人们自由发展的朝代,诞生了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分别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三项发明足以极大的推进人类历史进程。 铁锅的出现丰富了人们做饭的形式。从之前只能单一的煮饭,发展到了多样的做饭形式。加上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众多的农作物、蔬菜等。人们开始学会用铁锅来炒菜,其盛放的容器也变得很丰富。人们不再需要将饭菜分开,随着饭菜种类的变多,反而将炒菜装在一个盘子了,大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夹着吃会更加方便。合餐制因此诞生。

3,我国古代传统的分餐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消失的

由于唐朝时期华夏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和餐制开始进入中国。但那时候和餐制仅仅限于家庭不算富裕的人家,而贵族都是用分餐制。当然在商到唐这期间穷困人家肯定也是和餐制,要不然那么一点点饭菜根本不好分。也就是说唐朝开始中国逐渐有了和餐制的萌芽,但在那时候分餐制依旧是主流,只要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用分餐制。 和餐制的真正发展是宋朝,由于椅子普及,大家一起围着桌子吃饭的条件有了,所以围着桌子吃饭的增多了,但这时候依旧使用的还是分餐制为主体,也就是说大家用一个桌子,但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碗筷和独立的一个或者几个菜,大家都是分开的。而不是周秦汉时期的一人一案的分餐制。

4,我国古代的合餐制和分餐制,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关于餐制,现代人一般采用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合餐制,二是分餐制。中国人常采用合餐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西方人常采用分餐制,一人一份。但是,合餐制并不是自古有之,分餐制也不是高级文化。今天文史君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从分餐制到合餐制的演变过程。 一、远古至魏晋南北朝:从实行分食制到出现同桌而食 1、远古时代:原始分食制 远古时代,古人吃饭时常常随处一坐,并没有多大讲究。这段时期,食物多通过采集野果、打渔、猎捕等获得。食物进行简单的加工后,平均分配给众人,然后各自进餐,这是较早的分餐制的体现。由于远古时代物资匮乏, 生产力较低,食物来源少,所以此时期实行了严格的平均分配制度。 原始社会狩猎采集 2、商周至秦汉时期:分食制成为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力逐渐提高,食物也日渐充足。商代之后,人们普遍实行分餐制,这不仅是根据当时的生产状况而定的,同时也是当时礼制思想的体现,即定等级,明贵贱。这一时期,分食制具备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礼记》中规定,当长辈和晚辈一起吃饭的时候,六十岁的老人规定有三盘菜,七十岁的老人规定有四盘菜,八十岁的老人有五盘,以此表示尊敬长辈。当皇帝与臣子一起吃饭时,则“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以此表示君臣有别。当主人与宾客一起吃饭的时候,客人坐在西北的座位上,主人则在东南的位置上就坐,表达对客人的尊敬。西北方向是天地之间“义气”强盛的位置,而东南方向则是“温厚之气”强盛的位置,这样的话,主人和客人就在“仁义”上互相交接,彼此各得其所。 到了秦朝,虽然在此之前受到“礼崩乐坏”的影响,但由于统治者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所以森严的等级制度依然实行,因此,具有定等级、明贵贱功能的分餐制依旧延续了下来。 汉代,人们仍然采用分餐制。汉代博士叔孙通曾为汉朝而定下了有关礼法,《史记》中也有记载:“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汉代的有关文献记载中,也有多处表明当时的人吃饭多是一人一案。譬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的“鸿门宴”上,项王和项伯两个人是朝东坐的,亚父范增则是朝南坐,而前来赴宴的刘邦则是朝北坐的,张良是朝西坐的,五个人一人一案,分而食之。 《楚汉传奇》中的鸿门宴 3、魏晋南北朝:出现同桌而食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此前盛行的儒家思想亦受到玄学的挑战,而百姓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饮食习惯上既有分餐,也有合餐。合餐现象主要是在北朝开始出现,此时社会逐渐受到少数民族的饮食风俗影响,同时在家具方面,高桌大椅的出现也促使百姓同桌而食。 古代人吃饭情境 二、隋唐:过渡餐制——会食制 在饮食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古人用餐的大致趋势是从“合餐制”到“分餐制”,但在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会食制”作为“合餐制”与“分餐制”之间的过渡餐制十分流行。 什么叫“会食制”?通俗来讲,就是在主人请客人吃饭的时候,虽然大家都在一个桌子上吃饭,除了像饼或汤、粥等食物是采用合食的方式,其他的饭菜都由厨师或仆人按人头分配好,即同桌不共餐。 而武周中期以后,国家昌盛,社会繁荣,分餐制与合食现象并行存在,此后合食逐渐占据主流。 唐朝人吃饭场景 三、宋代至明清:合餐制从出现到完全成熟 1、宋代:合餐制基本定型 至宋朝,合餐制基本定型,并成为社会主流。除了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以外,合餐制的基本定型是由很大因素促成的。其一在于高桌大椅等高腿家具的普及,相应地促进了合餐制的发展;其二在于宋人受到多种饮食观念的影响,逐渐转变为合餐而食;其三在于宋代烹饪手法的不断改善与完备,合餐制明显有利于食物的完好,同时完整的食物也有利于刺激宋人的食欲;其四在于宋代餐具的不断革新;其五在于宋人食物结构的调整。 宋人吃饭场景 2、明清时期:合餐制完全成熟 明清时期,合餐制已经完全成熟。这既是因为社会潮流的推动,也是一个时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反映。这一时期,人们的宴饮活动除了饮食需求外,其中更有交际需要的存在,而合餐制显然比分餐制更能营造用餐时的和谐气氛。 《如懿传》中的宴饮场景 3 文史君说 中国人的饮食文化蔚为大观,仅用餐方式就发生过多次变化,从“分餐制”过渡到“会食制”,最后演变成“合餐制”并传承至今,这不仅是朝代更替过程中人们社会价值观转化、社会风俗变迁和思想观念转变的体现,也是多元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的结果。 中国的合餐制和西方的分餐制常常被打上文化优劣论的标签,其实两种用餐方式并没有高下优劣之别,而是各民族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契合民族心理而进行的必然选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家庭,合餐制恰好能够强化家庭观念和血缘情感。

5,我国古代为什么会舍弃分餐制而采用合餐制呢?

经常看电视会发现,在我国古代,人们吃饭是分餐而食的,而现在吃饭则是大家围坐在一张桌子上合餐吃饭。这是为什么呢?我国什么时候开始采用合餐制的呢? 考古发现,在我国宋朝之前一直是采用分餐制的,大家席地而坐,一人一张小桌子。“我国分餐制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 ”中国烹协专家委员会专家王喜庆介绍说,在秦以前,人们已经习惯于席地而坐,讲究一点的铺上筵席。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齐国的孟尝君广招天下宾客,对前来投奔他的数千名食客,不论贵贱,一视同仁,都吃同样的食物。一天夜晚,孟尝君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宴会中,有一侍从无意中挡住了灯光,一侠士认为这里面大有文章,一定是自己吃的膳食与孟尝君的不一样,不然侍从何以要遮住灯光呢?于是此人怒气冲天,放下筷子,欲离席而去。孟尝君为说明真相,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以示大家用的是同样膳食。真相大白后,侠士羞愧难当,遂拔剑自刎以谢罪。 唐朝时期华夏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和餐制开始进入中国。但那时候和餐制仅仅限于家庭不算富裕的人家,而贵族都是用分餐制。当然在商到唐这期间穷困人家肯定也是和餐制,要不然那么一点点饭菜根本不好分。也就是说唐朝开始中国逐渐有了和餐制的萌芽,但在那时候分餐制依旧是主流,只要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都用分餐制。 用高椅大桌进餐,在唐代已不是稀罕事。大约从唐代后期开始,围坐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遍,无论在宫内或是民间。家具的变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许多变化,也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分餐向合餐的转变,没有这场家具变革是不可能完成的。

6,古时有分餐制,每日饮食严格规定,这有何好处?

大家都知道,相比于现代古代的相关制度都更加的严格苛刻,所以古时候有分餐制,虽然现在没有,但我觉得古时候的封餐制还是有一些好处的。 咱们国家的分餐制起源的真的是太早了,可能到史前氏族文化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分餐制了。当然那个时候也不是大家喜欢分散制,这是一种为了共同活下去不得不做的一种方式。 毕竟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无法吃得饱,穿得暖,所以食物这方面也是比较匮乏的,为了大家都能一起活下去,只能严格分配,以防有些人吃太多或者是以防哪些人吃不到。 之后时间在前进,咱们的国家是受儒家文化很深的,长幼有序,主课有别的思想影响了我们,所以,分餐制还是有存在的意义。可以让我们看清楚大家的身份的不同。 但是到了宋代,由于我们经济开始发展,一般人家也都开始合餐制了,说实话,我觉得合餐制还是充满人情味的,这也是为什么从宋朝以后至今合餐制就进行下去。 有的时候我们吃的不仅仅是饭,而是在交流我们之间的感情。所以这也是合餐制一直都存在而且普遍的重要原因吧。相比于分餐制没有那么多人敬畏了。而且现在人人平等,也没有必要分餐制来区分地位。 不过历史也在前进,既然分餐制被历史抛弃了,就说明他也有一定的弊端。大家也没有必要一定要追求分餐制,因为各种的制度都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

7,我国古代有过“分餐制”吗?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最迟在周朝时,就已经实行了分餐制。《周礼》注记载道:“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这是说,在准备宴会之前,会在地上铺设一块大的席子,叫“筵”。每个人坐的地方再放一块小的坐垫,叫“席”。筵席上放着食案,食案上放着盛放食物的器具。举行宴会时,不分贵贱、宾主,大家各自享用一份食物

8,为了饮食安全 过年聚餐不仿分餐 我们古代有过分餐吗?

国人聚会,不论是在家中或是在餐馆,如果是享用中餐,一般都是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隆重热烈的气氛会深深感染每一个与宴者。这种亲密接触的会食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甚至一些金发碧眼者也偶尔以会食为一乐事。这种亲密交流的结果,是将各人特有的那些菌种毫无保留地传播给了同桌共餐的人,人们在欢快醉饱之时自然是感觉不到这样的危险已经逼近了。



王力教授有《劝菜》一文,对这样的“津液交流”有十分深刻的讽刺。他说十多个人共一盘菜,共一碗汤,酒席上一桌人同时操起筷子,同时把菜夹到嘴里去。一碗汤上桌,主人喜欢用自己的调羹去把里面的东西先搅一搅;一盘菜端上来,主人也喜欢用自己的筷子去拌一拌。一件山珍海错,一人一筷子之后,上面就有了五七个人的津液。王力先生提到的类似宴会,我们人人差不多都亲见或亲历过,许多人也曾许多次地为这种津液交流作过努力。当然我们只是传统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对于这传统产生的负面后果并不用负任何责任,但我们不知不觉把自己置于了危险之中。



这种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它确实算不上优良。这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古老,存在的时间也就是一千年多一点。比这更古老的传统倒是要优良很多,那是地道的分餐方式,我们可以寻到不少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三千年分餐制的证据。



《史记·孟尝君列传》说,战国四君之一的孟尝君田文广招宾客,礼贤下士,他平等对待前来投奔的数千食客,无论贵贱,都同自己吃—样的馔品,穿一样的衣裳。一天夜里,田文宴请新来投奔的侠士,有人无意挡住了灯光,有侠士以为自己吃的饭一定与田文两样,要不然怎么会故意挡住光线而不让人看清楚。这侠士一时怒火中烧,他以为田文是个伪君子,起身就要离去。田文赶紧亲自端起自己的饭菜给侠士看,原来他所用的都是一样的饮食。侠士愧容满面,当下拔出佩剑,自刎谢误会之罪。一个小小的误会,致使一位刚勇之士丢掉了宝贵的性命。试想如果不是分餐制,如果不是一人一张饭桌(食案),如果主客都围在一张大桌子边上享用同一盘菜,就不会有厚薄之别的猜想,这条性命也就不会如此轻易断送了。



又据《陈书·徐孝克传》说,国子祭酒徐孝克在陪侍陈宣帝宴饮时,并不曾动过一下筷子,可摆在他面前的肴馔却不知怎么减少了,这是散席后才发现的。原来徐某人将食物悄悄藏到怀中,带回家孝敬老母去了。皇上大受感动,下令以后御筵上的食物,凡是摆在徐孝克面前的,他都可以大大方方带回家去,用不着那样偷偷摸摸地。这说明至少在隋唐以前,正式的筵宴还维持着一人一份食物的分餐制。



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子外的地上。后来说的“筵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