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宁与友邦 不与家奴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宁与友邦 不与家奴是什么意思?
- 2,“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是什么意思?
- 3,“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谁说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 4,宁予外邦,不予家奴什么意思?
- 5,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慈禧说的吗?
- 6,“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是什么意思?
- 7,请问“宁予外寇不予家奴”是什么意思?
1,宁与友邦 不与家奴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老佛爷,也是慈禧太后之口。 1.意思:友邦者帝国列强,家奴者治下百姓。“宁赠友邦”者,是指为保统治,宁愿引狼入室,不惜割地赔款;“勿与家奴”者,是指治下小民的生存权利,“君主立宪”的政治改革。 2.拓展:清朝后期太平天国势力强大,并抵制和对抗清政府,清政府决定像外国借兵来还击,此时英法各国趁机敲诈,慈禧太后一不做二不休,想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之计,于是急急召集几个大使上殿,共同商讨如何对付太平军。
2,“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是什么意思?
不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经典”的话,才是她真正说过的。
当代人在谈起清朝末年统治阶级的时候,总是对其丧权辱国、腐败荒唐痛恨不已,慈禧更用“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两句话而将他们腐朽无耻的丑恶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
然而如果追本溯源就可以发现,慈禧还真没有说过“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这句话,那这话究竟是谁说的呢?
事实上,其他满清权贵也没有说过,而是军机大臣刚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有过“我家之产业,宁可赠之于朋友,而不必畀诸家奴”的类似言论,后来辛亥革命的闯将们基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满清卖国求荣、昏聩透顶的痛恨,于是就将这句话“包装”了一下,安到了慈禧的头上。
慈禧虽然没说过,但这“罪名”对慈禧来说却并不冤枉,她和她的满清权贵们的言行举止无不遵循着这样的观念,可以说这句话几乎就是他们所作所为和潜意识的精准概括了。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此乃满人巧夺天下、窃据国家主权之后,对原来的主人(百姓)沦为家奴境况而产生蔑视心态的真实写照。
自当年从崇祯和闯王李自成的手中夺取天下问鼎中原伊始,直到王朝覆灭,清廷似乎并没有真正把自己当为中国的主人,一切都好像是从汉人手中借用过来,迟早有一天要还给汉人的。所以他们才会肆无忌惮地作践这片曾经富庶的土地,剃发易服、文字大狱、毁书禁海、闭关锁国接踵而来,只是为了彻底消除汉人的思想和反抗意识,让全天下的汉人都成为他们的家奴,这样满人就会江山永固,成为中国万世不变的主人了。
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通过坚船利炮打开国门,将满清的虚弱、腐朽暴露在世人面前后,为了维护满人权贵的专制统治和既得利益,不得不将土地、财富、资源奉于“友邦”,以换取他们对满清统治地位的认可和支持。
慈禧明白,友邦只要钱物,乾隆爷都曾说过,“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那分一些与洋夷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儿;而深受近三百年残忍屠戮、奴役、打压、掠夺的汉人却要报仇雪恨,要他们以命来偿还的。那何不将“家财”分于“友邦”们,通过他们帮助和支持,继续帮我统治我的家奴,好让我继续做“人上人”呢?
1901年,慈禧在得知八国联军并未把她列入“祸首”后,对他们继续保留清政府感到庆幸无比,于是在批准《辛丑条约》前,得意洋洋地说了一句话:“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句“经典”的话,才是她真正说过的。
3,“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谁说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慈禧老佛爷说的。这说明慈禧老佛爷认为奴才永远只是奴才,奴才永远不能成为与自己合作的人。 慈禧觉得,友邦只要钱物,乾隆爷都曾说过,“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那分一些与洋夷也不过是九牛一毛的事儿。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里记载,守旧大臣刚毅说过“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 到后来排满民族主义兴起,革命派出于政治需要将这句话变成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并传言是慈禧说的。 因为当年太平天国闹得风声水起的时候,清政府决定向外国借兵征缴。这时有人提醒这是“引狼入室”,但慈禧老佛爷却说:“宁赠友邦,不予家奴”。 扩展资料: “宁赠友邦,不予家奴”,这句名言产生背景是在太平天国时期,清政府计划引进外国兵力助剿时慈禧说的。友邦可能并不太友好,但至少不会远隔千山万水来要老佛爷的项上人头,这点账,老佛爷算的清楚。 而深受近三百年残忍屠戮、奴役、打压、掠夺的汉人却要报仇雪恨,要他们以命来偿还的。那何不将“家财”分于“友邦”们,通过他们帮助和支持,继续帮我统治我的家奴,好让我继续做“人上人”呢?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抗英决心不可谓不大,战法只有一种,死守阵地。结果被英军沿海北上,各个击破,轻易化解。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正好与太平天国和捻军运动的时间重合,破鼓众人捶,清政府在看透英法联军的真实用意后,坚决“以战促和”、“先战后和”,能不打就不打,抵抗意志薄弱。 庚子年,义和团的大师兄、红灯照的大师姐给慈禧太后打足鸡血,太后老佛爷发布《万国宣战诏书》,向全世界宣战。 所幸华东华南一带的封疆大臣都不听她瞎嚷嚷,签订《东南互保协议》,不派一兵一卒助战,原本指望的大师兄大师姐们战斗力惨不忍睹。度过前期的狂热高烧后,慈禧太后迅速扭转心态,与时俱退,开始讨饶。 综上所述,清政府在对待这三次外敌入侵中,主要面临的窘况是无兵可用;其次是抵抗意志薄弱,一触即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戊戌政变记
4,宁予外邦,不予家奴什么意思?
宁予外寇不予家奴 宁愿给外面的寇贼,也不愿意留给自己家的奴才 出处 《1901年2月14日慈禧太后上谕》: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扩展资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5,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慈禧说的吗?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是近代史上一句著名的话,一般被认为出自慈禧太后之口,是清朝统治者卖国的铁证。 实际上错了,这句话不是慈禧说的,这是个以讹传讹的说法。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演变为出自慈禧之口,实际还转了几个弯。它最早的出处是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 根据梁启超的记载,这句话是守旧派大臣刚毅所说,他的原话是“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 刚毅是谁呢,他是满洲镶蓝旗人,是个守旧派加主战派。甲午战争时期,刚毅任山西巡抚,因为坚决主战得到慈禧赏识,被擢升为军机大臣兼礼部侍郎。 刚毅反对一切变法的主张,同时又极端排外,他主张招抚义和团与八国联军开战,并且身体力行,以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之衔被任命指挥义和团大战联军,围攻使馆、教堂、屠杀教士和教民都是在刚毅批准下干的,这是个死硬分子,刚毅也是八国联军要求交出的主要战犯之一。 不过刚毅比较争气,他在跟随慈禧“西狩”路上因病死于山西侯马,没让联军得手。 刚毅视列强为死敌,他这番话的意思就是字面的意思,家产宁愿送给朋友而不送给家里的仆人。 那这句名言怎么又成了慈禧说的呢,那是到了陈天华的《警示钟》里,被简化成了情绪更强烈的“宁予友邦,不赠家奴”,然后到了邹容的《革命军》里,邹容又把它安到了荣禄头上——““此满洲人大忠臣荣禄所以有‘与其授家奴,不如赠邻友’之言也”,因为当时荣禄是革命党的头号对象。 这句话也越来越出名,至于到底是谁说的,也没人仔细去考证,慈禧代表着清政府,有人就认为是慈禧亲口所说,传到后来,就变成了众口相传的模样。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虽然不是慈禧说的,另一句著名的话的确是她说的,就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句话出自辛丑谈判过程中慈禧懿旨“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其含义是:但仍然命令他将详细的细节内容仔细研究斟酌,要根据中国的物力去赔偿,以保证各国满意。量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是思量;考虑的意思。 虽然慈禧在清末变得比较疯狂,失去了成熟政治家的稳重,不过不是她说的话,也不能硬安到她头上,看问题还是要实事求是。 当然,清政府一再签订卖国条约,出卖国家利益,这也是事实,同样无法否认。 其实历史上这样以讹传讹的事有很多,如果真有兴趣,还是要通过资料来得出自己的判断,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是本好书,作为亲历者,里面对那段历史讲得比较客观,现在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对清末几年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
6,“宁赠友邦,不予家奴”,是什么意思?
当年太平天国闹得风声水起的时候,清政府决定向外国借兵征缴,有人提醒这是“引狼入室”,这时慈禧老佛爷说过一句话:“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在统治者看来,奴才永远只是奴才,奴才永远不能成为主子,越是身边的人,越不能容忍他爬到自己头上 当年太平天国闹得风声水起的时候,清政府决定向外国借兵征缴,有人提醒这是“引狼入室”,这时慈禧老佛爷说过一句话:“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在统治者看来,奴才永远只是奴才,奴才永远不能成为主子,越是身边的人,越不能容忍他爬到自己头上
7,请问“宁予外寇不予家奴”是什么意思?
“宁予外寇不予家奴”意思是: 宁愿给外面的寇贼,也不愿意留给自己家的奴才。 扩展资料梁启超《戊戌政变记》里记载,守旧大臣刚毅说过“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到后来排满民族主义兴起,革命派出于政治需要将这句话变成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并传言是慈禧说的。 “宁予外贼,不予家奴”,很形象的反映了西方压迫再大,也不过是要分 一些战利品,而改良以后则要失去所有,满清会如何选择,不言自明。 “宁与外人,勿于家奴”此言应出自满清慈禧之口。当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狼狈逃窜西安,惶惶不可终日。为维持摇摇欲坠的满清政权,慈禧急命谈判大臣并训示:量中华之物力,结于国之欢心。口谕:宁于(赠)外人,不与家奴。 慈禧说过的一句话:“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当时太平军打了大半个中国,清庭决定向外国借兵征讨,当时有个大臣提醒说这是“引狼入室”,因为当时外国人正愁没有机会来中国插手呢。 当年太平天国闹得风声水起的时候,清政府决定向外国借兵征缴,有人提醒这是“引狼入室”,这时慈禧老佛爷说过一句话:“宁赠友邦,不予家奴”,在统治者看来,奴才永远只是奴才,奴才永远不能成为主子,越是身边的人,越不能容忍他爬到自己头上 当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却不料出了个太平天国,把慈禧闹得鸡犬不宁.恰好英法几个国家也在趁机敲诈勒索,那慈禧一不作二不休,想出了"宁赠友邦,不予家奴"之计.于是急急召集几个大使上殿,共同商讨如何对付太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