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立夏为什么要称体重,立夏为什么会有称重的习俗

本文目录索引

1,立夏为什么会有称重的习俗

1、刘阿斗与立夏称重 有一种说法,“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三国时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在立夏那天封后主阿斗为安乐公,还当着一批蜀汉降臣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从此“立夏称重”的习俗渐渐就在民间形成了。 关于阿斗的,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的儿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加多少,这样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然后写信向诸葛亮回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2、孙尚香与立夏称重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也与孙尚香有关。三国时代,苏州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孙权对刘备借荆州不归还十分不满。先施嫁妹之计,后又假说母亲吴国太病重,将妹妹孙尚香骗回东吴,刘备担心孙尚香在东吴过得不好,因此派使臣去东吴问候,并称体重,以判断孙尚香过得如何。 结果,东吴人根本不称体重。使臣想出一个主意,在立夏的那天,他派人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设了大秤,小孩称了便送一只咸鸭蛋,鸭蛋放在彩色丝线的小网袋里,挂在孩子脖子上。并传言说:小孩称了勾勾牵,意思即不容易夭折,长得快;大人称了叫称心,吊胃口,不疰夏。这样大人小孩都上秤称了体重。孙尚香也非常乐意地称了体重。立夏称体重吃咸鸭蛋,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至今还保留着。 3、习俗从明清流传 也有人说,“立夏称重”的习俗其实是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当时的社会还是以壮实为美,但夏季天气炎热,使人消耗大的同时还会影响人的食欲,这就容易让人掉膘。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为了身体健康防止体重变化过大,会在立夏这天称重,等到立秋后再称一次,通过进补将丢失的体重补回去。 4、立夏称重有一定科学道理 其实立夏称重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入夏前后是容易发病的季节,不少人入夏后寝食不安,人称“疰夏”,这是体质不耐酷夏之苦的缘故。到立秋再称一次,以比较家人经过一个夏季后的体重变化,以防患于未然。 立夏“称人”,就是用大秤杆给小孩称体重,看看比去年重了多少。据说在这一天称了体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称人”用的大秤2米多长,一把小藤椅挂在秤钩上,四周搭着一个架子固定。大秤和椅子都缠上了红绳,代表着吉祥如意。称人貌似简单,里面讲究可多了。比如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重量的时候逢“九”便报“十”,图个吉利。

立夏为什么会有称重的习俗

2,立夏为什么要称重?为什么有这个习俗呢?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吃完立夏饭后称体重,这是另一项活动。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称体重,寓意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也就是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所以,小孩增重,爷娘高兴;老人增重,儿孙快乐。
立夏为什么要称重呢?民间有很多传说,其由来也有很多说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刘阿斗与立夏称重
有一种说法,“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三国时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在立夏那天封后主阿斗为安乐公,还当着一批蜀汉降臣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从此“立夏称重”的习俗渐渐就在民间形成了。
关于阿斗的,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的儿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加多少,这样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然后写信向诸葛亮回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2、孙尚香与立夏称重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也与孙尚香有关。三国时代,苏州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孙权对刘备借荆州不归还十分不满。先施嫁妹之计,后又假说母亲吴国太病重,将妹妹孙尚香骗回东吴,刘备担心孙尚香在东吴过得不好,因此派使臣去东吴问候,并称体重,以判断孙尚香过得如何。
结果,东吴人根本不称体重。使臣想出一个主意,在立夏的那天,他派人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设了大秤,小孩称了便送一只咸鸭蛋,鸭蛋放在彩色丝线的小网袋里,挂在孩子脖子上。并传言说:小孩称了勾勾牵,意思即不容易夭折,长得快;大人称了叫称心,吊胃口,不疰夏。这样大人小孩都上秤称了体重。孙尚香也非常乐意地称了体重。立夏称体重吃咸鸭蛋,这个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至今还保留着。
3、习俗从明清流传
也有人说,“立夏称重”的习俗其实是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当时的社会还是以壮实为美,但夏季天气炎热,使人消耗大的同时还会影响人的食欲,这就容易让人掉膘。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为了身体健康防止体重变化过大,会在立夏这天称重,等到立秋后再称一次,通过进补将丢失的体重补回去。
4、立夏称重有一定科学道理
其实立夏称重也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因为入夏前后是容易发病的季节,不少人入夏后寝食不安,人称“疰夏”,这是体质不耐酷夏之苦的缘故。到立秋再称一次,以比较家人经过一个夏季后的体重变化,以防患于未然。
立夏“称人”,就是用大秤杆给小孩称体重,看看比去年重了多少。据说在这一天称了体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称人”用的大秤2米多长,一把小藤椅挂在秤钩上,四周搭着一个架子固定。大秤和椅子都缠上了红绳,代表着吉祥如意。称人貌似简单,里面讲究可多了。比如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重量的时候逢“九”便报“十”,图个吉利。

3,立夏称体重什么意思 立夏节气为什么要上秤,称重

立夏习俗-称人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孟获被诸葛亮收服,归顺蜀国以后,对诸葛亮言听计从。诸葛亮临终嘱咐孟获每年要来看望蜀主一次。诸葛亮嘱托之日,恰好是这年立夏,孟获立刻去拜阿斗。从此以后,每到夏日,孟获都依诺前来拜望。过了许多年,晋武帝司马炎火掉蜀国,掳走阿斗。而孟获不忘承相重托,每年立夏带兵去洛阳拜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称阿斗的体重,以验证阿斗是不是被晋武帝亏待了。他扬言如果亏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晋。晋武帝为了取信孟获,就在每年立夏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饭给阿斗吃。阿斗见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饭,饭量大增。孟获进城称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几斤。阿斗虽然没有什么本领,但有孟获立夏称人之举,晋武帝也不敢亏待他,日子也过得太平,福寿双全。这一传说,虽与历史不符,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静安乐,福寿双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称人能给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希望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立夏称人流传至今,每当立夏之日,人们吃罢中饭,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称。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凡逢立夏日,在各地民间都有称人体重的习俗。在家里中堂上或者天井里,挂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称,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民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三国时,赵子龙在长坂坡从曹营百万军中救出刘阿斗,而阿斗的生母糜夫人为了不拖累赵云,投井自杀。阿斗由刘备自己照料。但刘备南征北战,孩子带在军中不方便,觉得不如把阿斗交给后娶的孙夫人(孙权妹)去抚养。于是刘备准备了许多礼品,由赵子龙护送阿斗去吴国。到吴国时,刚巧是立夏节。孙夫人一见白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欢,但又有顾虑:我毕竟是后妻,如阿斗养得不好,不但在夫君面前不好交待,而且在百姓中也会留下笑柄。她想了一个办法:今天正是立夏,我当着赵子龙的面把阿斗称一称,到明年立夏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主意打定,孙夫人便立即叫人将小阿斗过秤。从此,孙夫人在每年立夏节,都要把小阿斗称一称,然后向刘备报信。就这样,在江南一带,就形成了立夏节称人的习俗。称人也有一些禁忌,如称时,秤锤不能向内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又如,称的斤数适九,报数时必须再加一斤,因九是尽头数,不吉利。一般都是第二年立夏节再称,以验一年中之胖瘦。在湖州,被称的儿童口袋里要放一块石头,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石寿之意。在宁波,此日,祠堂悬挂一杆大秤,秤钩挂一箩筐,大人小孩逐一过秤,谓可免疰夏之患,体重增加,谓之年年发福,体重减轻,谓之“消肉”,则须进补。

4,立夏这一天,为什么要称体重?古代人都用什么办法称自己体重?

立夏这一天,之所以要称体重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古人认为立夏称体重可以让人不畏夏日炎热,保持健康。古代人的智慧很高,发明了很多测量体重的办法,就比如用杆秤来测量。 立夏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顾名思义意味着夏天的到来,从这一天起,我国大部分地方的温度都会持续上升,在我国二十四节气是非常重要的节日,每个节气都有专门的说法,就比如在冬至这一天要吃饺子,而在立春这一天不能躺在床上,立夏这一天也非常有讲究,那就是要称体重,相传这个传统来源于三国时期,古语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之所以要在这一天称体重是因为古人相信在这一天称量体重能够让人不再畏惧夏天的酷热,不会因为夏天而消瘦,能够保持身体健康。 在古代入夏前后是一个疾病高发的时期,很多人会因为夏天气温的升高,导致晚上休息不好,吃饭也吃不下,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使得身体变的瘦弱,人们在立夏称重一次,到了立秋再称重一次,总结自己身体体重的变化,防止自己生病,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种习俗延续至今。 在古代自然没有现在称体重这样方便跟精确,因为古代没有专门的电子秤,但是古代人也非常具有智慧发明了利用杠杆原理的杆秤,用天上的星宿来标明斤两,比如一颗星代表一两,十三颗星代表一斤,又加上福寿禄三星。在清代开始悬秤称人,将人装在筐里,另一头抬起,直到找到平衡就是被称人的体重。 你知道立夏这一天,为什么要称体重?古代人都用什么办法称自己体重? 欢迎留言讨论。

5,立夏节气称人体重的习俗有何寓意?这一习俗是从什么开始的?

立夏这天标志着象征着新生的春天已经结束,炎炎夏日即将到来。立夏开始时,树木的枝芽已经长成了茂叶,小草变得更加碧绿,万物变得繁茂。“立夏少半月,谷雨是今朝”,夏季来临,雨季也随着来临雷雨天气增加。除此而外,夏季升温,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极易中暑。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这个春夏交替的日子也不例外。乌米饭、吃蛋、挂蛋、斗蛋、吃乌笋、吃立夏饭都是立夏有关吃的特色习俗,除了吃的方面外还有称体重这一特色风俗。因为夏季,人们往往食欲不振,减少进食,就容易减肥,减脂健身体重下降,但是古人都喜欢圆润的身材,认为圆圆满满才好,瘦下来反而影响健康。因此人们在立夏这天要称一次体重,寓意远离消瘦,健健康康,永远幸福安康。 称体重这一习俗来自于三国时期,立夏那天恰逢刘禅的国家被司马昭打下位,为了安抚民心,司马昭并未伤害刘禅,反而封他为安乐公,为了表达诚意,司马昭当众上称给刘禅称体重表示自己不会亏待他。因而,立夏这天称体重的传统就流传下来了,寓意在夏天身体健康,胃口大开,圆圆满满。

6,立夏称重的寓意是什么

立夏称重的寓意是“祈求健康长命”。
立夏称重的吉祥话:称老人要说:称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要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称小孩则说:称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
立夏称重的由来:
相传三国时刘备要出征,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赵子龙护送去吴国,交给孙夫人抚养。到吴国时正好是立夏节。于是孙夫人想到用秤把阿斗在子龙面前称一称,到翌年立夏节再称,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从此,孙夫人精心照管阿斗,第年立夏都秤一次体重,书告刘备,以表心迹。

7,立夏为什么要称重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吃完立夏饭后称体重,这是另一项活动。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称体重,寓意立夏过秤可免疰夏。 也就是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所以,小孩增重,爷娘高兴;老人增重,儿孙快乐。 立夏为什么要称重呢?民间有很多传说,其由来也有很多说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刘阿斗与立夏称重 有一种说法,“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三国时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在立夏那天封后主阿斗为安乐公,还当着一批蜀汉降臣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从此“立夏称重”的习俗渐渐就在民间形成了。 关于阿斗的,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的儿子阿斗交给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称一次看体重增加多少,这样就知道孩子养得好不好了。然后写信向诸葛亮回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 2、孙尚香与立夏称重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也与孙尚香有关。三国时代,苏州是孙权的势力范围。孙权对刘备借荆州不归还十分不满。先施嫁妹之计,后又假说母亲吴国太病重,将妹妹孙尚香骗回东吴,刘备担心孙尚香在东吴过得不好,因此派使臣去东吴问候,并称体重,以判断孙尚香过得 3、习俗从明清流传 也有人说,“立夏称重”的习俗其实是从明清流传下来的,当时的社会还是以壮实为美,但夏季天气炎热,使人消耗大的同时还会影响人的食欲,这就容易让人掉膘。一些有条件的人家,为了身体健康防止体重变化过大,会在立夏这天称重,等到立秋后再称一次,通过进补将丢失的体重补回去。 4、立夏称重有一定科学道理 立夏“称人”,就是用大秤杆给小孩称体重,看看比去年重了多少。据说在这一天称了体重会带来福气,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称人”用的大秤2米多长,一把小藤椅挂在秤钩上,四周搭着一个架子固定。大秤和椅子都缠上了红绳,代表着吉祥如意。称人貌似简单,里面讲究可多了。比如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重量的时候逢“九”便报“十”,图个吉利。

8,立夏为什么要称体重 立夏秤人的由来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曾将少主刘阿斗,交赵子龙送吴国,请孙夫人抚养。孙夫人精心照管,第年立夏都秤一次体重,书告诸葛亮,以表心迹。后人依次,相沿成俗。民间认为,人称后不会“疰夏”。秤时秤锤只能向外移,不能向内移,即只能加重,不能减轻。如称得数逢九。要加一斤,因九是心头数,不吉利;逢百也要加一斤,因百斤为担,谐音为“上当(担)”也不吉利。

9,立夏称人的体重习俗的起源故事是什么?

立夏称人的体重,此俗兴于南方,据说起源于三国时的蜀国。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为了保存刘氏血脉,就把刘备的儿子阿斗交赵子龙,让他送往江东,请在江东的刘备的继室孙夫人带养。这一天,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 孙夫人当着赵子龙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悉心养护。后来,每年立夏这一天都称一次,看看孩子体重增长多少。此后便流传开来,成为立夏称人的习俗。当然,立夏称人体重的起源,还有其他的说法。

10,立夏称重的由来

古代的时候在立夏这一天有秤人的习俗,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称体重的习俗据说是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相传三国时司马昭消灭蜀汉后,在立夏那天封后主刘阿斗为安乐公,还当着一批蜀汉降臣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表示以后每年立夏再称一次,保证阿斗年年体重不减,以示未受亏待,从此“立夏称重”的习俗渐渐就在民间形成了。

民间传说立夏过秤可免疰夏,意思是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
入夏前后是容易发病的季节,不少人入夏后寝食不安,称为“疰夏”,这是因为体质不耐酷夏之苦的缘故。人们一般会在立夏时称重,到了立秋再称一次,以比较家人经过一个夏季后的体重变化,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