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跨性别女孩遭遇性别扭转治疗,16岁跨性别女孩经历了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 1,16岁跨性别女孩经历了什么?
- 2,跨性别的人可以通过疏导变正常吗吗
- 3,19岁跨性别者的三次逃亡,他是如何面对自己这种心理的?
- 4,如何正确对待成为跨性别者的朋友
- 5,学心理学要具备什么要的条件啊?
- 6,学心理学好吗
- 7,如何跟别人解释跨性别者不是同性恋
1,16岁跨性别女孩经历了什么?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有正常的男性和女性,此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群,跨性别者。跨性别者的定义是,这类人群他们在生理上的性别,与他们自己心理上认为的性别不同。朱亦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里,她是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的。她就是一位跨性别者。朱亦在生理上拥有男性的身体,但是在她的思想里,她一直都认为自己是一个女性。 朱亦从小时候开始,就很喜欢女孩爱玩的玩具,喜欢粉红色,男孩子们玩的玩具她一概不喜欢。直到朱亦慢慢长大到了青春期,家里人才开始发现,朱亦不仅仅是表面上有女孩的偏好,内心更是对生理上的自己非常不认同。但是在当今的社会里,很多人都无法认同和理解跨性别者。朱亦因为对自己生理的不认同,从初二开始她就得上了抑郁症,并且病情逐渐在加重。 朱亦读到高中的时候,决定向外人公开自己的跨性别者身份,同时她也跟母亲坦白了自己的想法。她的行为非常有勇气,身边很多同学朋友都是很尊重她、支持她的。唯独朱亦的母亲得知以后异常的排斥,还叫来了很多亲戚朋友来劝说朱亦。面对母亲的强势,朱亦也毫不屈服。最后朱亦的母亲甚至把她送进了某家私人医院进行所谓的“扭转治疗”。在这里,为了治疗朱亦,医生甚至使用了电击的方式!后来没有办法的朱亦只能让朋友帮助她在微博发布求助,她才得以被警察救出来。 早在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布了第11版的《国际疾病分类》,根据这一版的内容,跨性别者已经不再属于“精神障碍”的疾病了。对于跨性别者来说,本身已经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因此他们更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关爱。如果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无法尊重自己,那他们会面临更大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结果。所以对于家长,需要学会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和关爱,能做到这样的话,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可以自信、从容面对未来的一切。
2,跨性别的人可以通过疏导变正常吗吗
跨性别者的痛苦多来自身心分离,即心理性别诉求与社会性别规范之间的矛盾,心理性别对应的性别表达(如易装,言语行为动作爱好的‘异性化’表现等)无法被他人与社会容纳,正是这种困境造成多数跨性别者的抑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痛苦。一般的治疗也主要集中在通过药物或者心理疗法解决抑郁和焦虑问题,达到勉强身心平衡而已;情况比较严重的,在这个性别认知停留在男女二元对立的社会中,大概也只有通过变更性别(包括hrt药物的使用,身体局部手术,甚至更大的srs性别重置手术等)来适应社会,达到身心平衡正常生活吧
3,19岁跨性别者的三次逃亡,他是如何面对自己这种心理的?
一、19岁跨性别者的三次逃亡第一次“逃亡”,是因为黄小迪发现自己是女孩,只是误装入了男孩的身体。直到16岁那年,她在网上看到一个“药娘”的故事才恍然大悟。几个月后,她因无法面对家人,留言后离家出走。父亲找到她时对她说:“无论你变成什么样子,我们都接受。”但他内心无法理解孩子的变化,带她到医院做检测,寻找方法“扭转”她的性别认知。 第二次"逃亡"在2018年3月,17岁的黄小迪被家人送去重庆一所学校进行全封闭式的“扭转”治疗。半年后,她从学校逃了出来,很快又被送回去。 在2019年初,她又被送去河南登封某武术学校,几天后,她第三次“逃亡”,偷“搭”上一辆开往徐州的卡车。这一次,父亲找到她时说:“我们以后不会再管你了。 二、什么是跨性别者跨性别不是病,跨性别者指的是自我认同的性别与生理性别不符的人,所以要「跨」出生理性别。自我认同的性别,主要指心理感受。对于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一致的人,也可叫顺性别者。调查显示,保守估计,中国大约有400万跨性别者,2017年的《中国跨性别群体生存现况调查》研究显示,在2600份有效问卷中,超过10%的跨性别者曾尝试过自杀,而中国普通人口中,自杀的每十万个人里都有9个人是跨性别者。美国跨性别平等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40%的跨性别者都有企图自杀的经历。跨性别者出柜的迫切和必要程度往往大于其他非异性恋,因为多需要药物及一些医疗上的支持。但很多跨性别者,往往只能通过一些非正规途径获得。社会对跨性别还有很多误解,比如跨性别其实不等同于变性人。做不做手术,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有些人觉得改变穿着打扮,就可以了,有的人觉得一定要做手术。然而对每个人来说找回方式都不同。 三、跨性别者的心理十几年来,“跨性别”的议题慢慢大规模地走入公众的视野之中。上一次“跨性别”引起如此轰动,是1990年代,著名舞蹈家金星公开接受了变性手术,生理上从一名男性变成了一名女性。二十年过去了,跨性别者在中国的生存处境依旧举步维艰。公众对他们的兴趣更多的是猎奇,而不是理解。“我们是些小丑,是性的客体,是无数小说中神秘不可捉摸的人物。我们是精神病患者,是凶手,是充斥电影的犯罪天才。观众们很少亲眼看到跨性别者的真实面容。他们听不到我们的声音,看不到我们书写的文字。”许多跨性别者因外界压力学会了更好地隐藏自己。对于跨性别者而言,对自己性别最焦虑的时间段,一般都是青春期。然而,就我们现在的医疗和法律资源而言,对18岁以下的跨性别者的援助和引导,恰恰最受限。62%的跨性别者有激素治疗的需求。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人获取激素类药物的主要渠道是上网从药店买,或者从朋友那里获得。两个跨性别者里面,就有一个有性别重置手术的需求。但是真正能够做上手术的人,少之又少。他们无法进行手术的原因,最主要有三个:经济条件不允许,父母不同意,年龄未满20周岁。 近九成的原生家庭不能完全接受跨性别孩子。853位曾向父母或监护人表达自己身份诉求的受访者中,十个人里面只有一个,能被父母完全接受。几乎每五个跨性别者就有四个曾渴望阻止发育、掩盖或改变自己的性征。在无法获得安全、有效的激素治疗情况下,其中5%会尝试自行切除生殖器官。我们通常都会怕,变成自己和这个社会无法想象的人。但实际上跨性别者,也能对我们的社会做出优秀的贡献。一开始,我们只分为男和女,但是大自然还塑造了更多的可能。我们可以坦诚地接受更多的可能。
4,如何正确对待成为跨性别者的朋友
这是我网上转载地比较全面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小编在拉拉社群中也会经常认识一些跨拉拉(男跨女依然喜欢女生的朋友们),但因为社群内部分朋友对跨性别并不太了解,有时会产生误解,并导致对跨性别朋友们的一些不必要的冒犯。所以小编在此收录“跨性别生活”的一篇文章以供分享与跨性别朋友们相处的小贴士。
如果你身边有人是跨性别者,你可能不知道该如何定义TA们的性别,或者不确定在TA们面前要如何表达,才能避免冒犯、伤害TA们。这篇文章里,“跨性别者”指的是那些不认同自己出生时被分配(指定)性别的人。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中都有跨性别者。实际上,很难说出在哪个国家或文化背景里没有跨性别者。对于跨性别者来说,有时候说清TA们自己的性别是不太容易的。你要理解并尊重那些你难以说清性别和不能简单地分为“男性”或“女性”的人。你要从使用正确的人称代词开始做起。
1无条件地跟这个人相处,就像你与其他人相处一样,特别是在不涉及性别的生活领域。对于性别这件事,人们知道了也就完事了,之后再继续生活其实是与性别(本身)没什么关系的。所以你要尊重每个人。
你得知道,当你说“因为”某事而尊重某人的时候,我们就不是无条件地按照对方表现出来的性别而与对方相处了。如果你的目标是“因为”TA们不一样而要尊重TA们,你反而是在强调差异,就是在说正因为这个人跟我们不同,我们才要尊重TA。事实上,没有什么是不同的,我们要像和其他人相处一样和这个人相处。
最重要的是,把TA们看作TA们所认定的性别,称呼TA们自己选择的名字(无论TA们的身体、外表如何)。即使TA们没有出柜,或者没有告诉你,你也可以问一下TA们,询问TA们你有没有让TA们觉得不舒服的表现。
2小心地使用过去式。当你提到过去时,尽量不要使用“当你是以前的性别时”或“天生是男/女”之类的措辞,因为很多跨性别者认为自己一直呈现给你的是现在这个性别,只是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隐藏起来。你也可以问问跨性别者,了解TA们的过去式希望怎样被指代。
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在谈论过去时使用其他方式,避免提到含有性别意味的人称代词,例如 “去年”、“你小的时候”、“你高中时”等等。如果你不得不使用代词来指代一位跨性别者,你可以说“在你把你的真实性别公开之前”或“在你开始转变之前”(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
3使用适合对方性别的语言。问问跨性别者希望你用哪种代词来称呼TA们,并且尊重TA们的选择。例如,认为自己是女性的人可能偏爱代表女性的代词,例如她、女演员、女服务员等等;认为自己是男性的人可能偏爱代表男性的代词,例如他、他的等等。有一些跨性别者已经开始使用中性的代词,例如TA、TA的、TA们等等,但这是个人喜好问题。总之,TA们希望用什么代称,你应该尊重TA们。
你的朋友杰克刚刚公开自己是个跨性别者,并且希望大家叫她玛丽。从这时起,你就不要再说“这是我的朋友杰克,我从小学起就认识他了”,而是改成“这是我的朋友玛丽,我从小学起就认识她了”。你要是觉得尴尬,也得留到下次你和玛丽单独谈话时再表现出来。显然,如果你不想失去朋友,你需要尊重玛丽的意愿,把她当做现在的她,而不是你以前认识的那个人。虽然跨性别者可能是你以前就认识的人,但是你要明白,现在你面对的TA才是真实的TA。
4不要害怕问问题。有些(但肯定不是全部)跨性别者愿意回答关于TA们的身份或性别的问题。但是不要让TA们把什么都告诉你,作为TA的朋友,你有责任自己去学习一些跨性别相关的知识。同样,如果对方不愿意回答你的问题,不要逼问TA们。
关于外生殖器、手术、之前使用的名字的问题,只能在你将要向对方提供医疗服务、和对方开始性关系或填写一些需要曾用名的法律文件的情况下才可以问。
5尊重跨性别者的隐私。不要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泄露对方是跨性别者的身份。告诉大家自己是跨性别者是个非常困难的决定,所以你不能太草率。未经允许就将TA们“出柜”是一种对信任的背叛,可能会毁掉你们之间的关系。就具体情况而言,还可能让TA们面临失去很多东西,甚至受到伤害的风险。如果TA们准备好了,TA们自然会告诉你自己想要“出柜”。
这个建议适合那些已经彻底转变或还没有开始转变性别的人。对于那些已经能够每天24小时都以合适的性别生活的人来说,TA们之中很多人都不希望身边的人知道自己以前的性别。
6不要假设你知道对方经历了什么。不同性别认知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认为自己被“困在一个男性或女性的身体里”、变性女更有女人味、变性男更有男子气概、所有的跨性别者都会用激素药物或接受手术,这些陈旧的观念对于一部分人来说适用,但不适合所有的跨性别者。你要倾听对方描述的自己的具体情况,不要用你先入为主的想法去判断。
不要把你以前了解的理论强加给对方,或者假设你面前的这个人的经历,和你以前认识或听说的某个跨性别者的经历一样。不要认为TA们转换性别是因为过去生活中受到的创伤,或者是为了逃脱身体的束缚。
7开始学会分辨“性别认同”和“性倾向”的区别。不要认为TA们的性别和性取向相关,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跨性别者中有异性恋、男同性恋、女同性恋、双性恋、质疑性向者和无性主义者。如果对方告诉了你TA的性倾向,不管对方的措辞是什么样的,你都应该尊重TA们。
8对跨性别者和普通人一视同仁。虽然TA们可能会希望你特别关注TA们一下,但是TA们不希望你把这当作一件大事。当你了解了足够多的信息时,你要注意不要过分地关注TA们。许多跨性别者仍然保持着TA们出柜以前的一些性别表达,你要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对待TA们。
愿意去倾听。很多跨性别者生活在小团体当中,只和同类型的人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如果能经常向所有人倾诉并说出自己的经历,这对TA们和我们都有帮助。
不要困惑。如果你觉得这难以理解或接受,就告诉TA们。说实话,和隐瞒、孤立TA们相比,还是对TA们直言不讳要简单一些。
和TA们一起出去。要显得“正常”,你要习惯TA们的外表,不久你就会觉得TA们并不是奇怪的人,TA们就像“丽丽”或“小明”一样普通。你会和TA们成为好朋友的。
9那些开始表现出与出生时被分配性别不符的人,往往经历过生活的巨大变化。你要有耐心,要理解TA们,也可以去和TA们讨论这些变化。你的关心可以更好地帮助TA们度过这个困难、情绪化的时期。尽量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TA们可以跟你分享一些经历,而又不会觉得不舒服。
例如“最近怎么样?”“你看上去压力很大,愿意说说吗?”“你看上去很开心,发生什么好事了?”“在你经历这些改变时,我能帮你吗?”“如果你想讨论一下,我永远都愿意听你说。”
小科普“性别焦虑”是医生和心理学家在DSM-5(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五版,2013.5)中应用的名词。DSM-4中使用的是“性别认同障碍”。随着人类对性别认知的加速,“障碍”这一说法已经被推翻,所以这个词已经被替换掉。不是所有的跨性别者都想做性别重塑手术(SRS)。性别重塑手术全称时“性别重分配手术”一般被称为“变性手术”。不要随便问某个人是否打算接受手术、使用激素等等,你不应该贸然打探他人的医疗事务。另外,不要觉得只有一种所谓“正确”的转变方式(例如,“要想真的跨性”或“结束你的转变”,你必须要接受某种手术)。如果你不小心说错了人称代词(“她”或“他”),不要不停地道歉,只要注意在后续的交谈中使用正确的代词就好。不要问跨性别者的生殖器是什么样,以及TA们怎样做爱。同样,询问顺性别者(分配性别和自我认知的性别一致的人)怎样做爱也是不合适的。很多人认为“跨性别”是一个描述性的形容词,不是个名词或动词。就像你不会称呼一位长者“老”或“老的”一样,你也不能只用“跨性别”来称呼别人,要加上“者”、“男人”、“男生”、“男孩”、“女人”、“女孩”等合适的名词。有些跨性别者愿意回答问题,有些不愿意。如果一位跨性别者不愿意回答问题,或感觉不舒服,就顺其自然吧。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信息,可以读读下面给出的资料。除非你们关系很亲密,否则问对方“真名”或出生时的姓名是不礼貌的,TA们认为自己的姓名要与性别相符(如果TA们改了名字),TA们希望你也这样看待他们。有一些网站,例如“我真正的性别(My True Gender)”、“星球出柜网(PlanetOut)”、“4chan”,都有跨性别者小组,或其他关于跨性别的版面,你可以去找一些人聊聊,多了解一些东西。温馨提示不要对一位跨性别者说,人们会因为TA的性别认知而不理解或不爱TA,因为这不是事实。跨性别者可以被理解、被接受、被爱。
不要把跨性别者和顺性别者进行比较,称呼后者是“真正的”或“正常的”男孩或女孩。所谓“真的”男人和“真的”女人,界定的标准在于TA们对自己性别的认知,而不是其他人对TA们身体的评价和分类。不要使用侮辱性的字眼,例如“半导体”、“阴阳人”、“人妖”。这些词语很让人难以忍受、不近人情、不人道。就算你对跨性别者持有异议,你也要尊重TA们,不要公开地羞辱TA们。羞辱别人、让别人尴尬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这种处境对于跨性别者来说也很不安全。“间性者”一般用来指:某个人出生时的生殖系统或解剖学性征不属于通常意义上的男性或女性。有些间性者也是跨性别者,但是这两者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当你提到某个人的跨性别是一种“选择”时要慎重,因为跨性别认同显然不是一种自主选择。有些跨性别者会把TA们的性别认知说成是一种选择,有些则不会。你要尊重TA们,不要通过TA们能不能“控制自己”来评价TA们。不要通过贴标签(比如变性男、变性女)来称呼对方,除非对方确实用这个说法指定自己的性别。无论对于TA们来说所认同的性别是什么,在生活中,人们只是按照自己的性别认同而行动。这里的潜台词是,你并不属于你的性别,而是别的非真实的某种存在。
5,学心理学要具备什么要的条件啊?
1.报考心理学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应变能力,还有文凭。中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条件,尤其是在中小学、幼儿园、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区服务、文化艺术、公安司法、体育等方面工作的人员,都可以报名参加。
2.完成心理、教育、医学等相关专业本科或以上学历,完成心理咨询师的规定培训课程。其它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完成心理咨询师规定的培训课程。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证书,完成心理咨询师规定的培训课程。
3.在取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证书后,在本行业工作8年以上,取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在本行业工作满5年者;中级以上职称者。
扩展:心理学是研究在突出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心理学家包括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它的研究涉及到感知、认知、情绪、思维、个性、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人工智能、 IQ、性格等诸多领域,还涉及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如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
6,学心理学好吗
很多人都会说,学心理学的人都有病。其实不然,这点可以从大部分人学心理的人的动机就可以看出来了。很多人学心理学是想自己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些人则是想帮助别人。在前者中,有少数人,没有成功的自助,自己反而陷入病态,给心理学做了负面的宣传。
其实,学心理学还是得看你自己个人的兴趣。我个人就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我十分喜欢这个专业。在中国,心理学是门新型的学科,最近几年才得到了重视,才迅速的发展。国内,很多心理学的人才都是去当了教师。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师也是很好的出路。由于心理学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可以从事很多职业的
7,如何跟别人解释跨性别者不是同性恋
一种是描述性或理论本身或之间不统一,分歧甚至冲突!一种是对事物本身认知上的界定不清!是语言逻辑和生活语言应用形成习惯的问题!还有学术语言和生活语言已形成的用法之间分歧和冲突! 比如跨性别多了一种隐蔽的心里性别!又通过异装(和异妆)化,隐蔽和“矫正”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一致!跨性别者除了性别认同异常,还容易有性取向变化问题,跨性别者生理性别成了心里性别的“异性”!由于生理生活的日常日积月累,会矫正一部分心里性别(思维逻辑和客观现实纠正了心理潜意识)这是最理想的!因为这种矫正成本和可实现性最优!,至少生理上是正常的,这比那些先天生理的两性化要幸运多了!可是却有鞋“意志薄弱,愚蠢”的人放弃心理理想的矫正而选择风险更高,很痛苦,影响生育的且无法彻底的变性手术!我认为太愚蠢!从生理上把自己变成了人们看得见的“阴阳人”!因为从医学上即便是更早的童年开始激素干预!也是有风险的,对健康也是有很大影响的,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女性化,而是不男不女的,内分泌也混乱,反自然的!对与错,值不值得,只有他(她)们自己做了之后心理才清楚!但那就太晚了!用一种痛苦换另一种痛苦!逃避一种痛苦或实现一种愿望,却又另一种痛苦和绝望!难道这不是愚蠢吗!除非嘴硬像金星一样!还有那些无良变性手术的医院和媒体会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