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父母官的意思,什么叫父母官?

本文目录索引

1,什么叫父母官?

旧时对地方官的称呼。此词透露着浓浓的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在封建社会,父母是子女的主宰,同时父母又最疼爱自己的子女,所以父母官就兼具了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一个好的地方官应该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这就是“爱民如子”,当百姓的权利受到伤害时,官员理应加以维护,这就是“为民做主”。 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 古人为官其先是通过孝廉贤良方正等名目的举荐,后来主要通过科举考试,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出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除了本身祖籍就在京城的,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 扩展资料 父母官:官本位思想和旧社会阶级观念 1、“官本位”以是否为官、官职大小来评价社会地位。 “官本位”把所有职务职称、个体身份、地位都相对应于或折合成一定级别的官阶,并以官阶定尊卑、高低,而不以真才实学、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来衡量个体的价值,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的社会心理。 由此造就一种对权力、官位、官员的崇拜和敬畏,进而导致长官意志、权力至上观念和依附意识及其现象盛行。在一些地方,官职可以衡量:政治待遇、社会名声、经济收益、工薪多少、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等。 2、“官本位”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 作为一种意识层面的现象,“官本位”也反映了一定阶层的利益需求。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官本位”意识浓厚,就是因为有“官”就有利,或者可以“官”谋利。 有的领导干部视党和人民赋予的职权以及自己的地位、影响和工作条件为既得利益,不是用这些职权和条件来为党、为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把从政看成是谋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想方设法追逐对公共资源的特权,捞取自己的特殊利益。

什么叫父母官?

2,父母官是指镇长吗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父母官过去是指县令,现在一般是指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也有把县委书记县长称为父母官的,准确的定位应该是掌管该地区的官员,【摘要】
父母官是指镇长吗【提问】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父母官过去是指县令,现在一般是指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也有把县委书记县长称为父母官的,准确的定位应该是掌管该地区的官员,【回答】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回答】

3,父母官的含义是什么?

  父母官 父母官fùmǔguān
  旧时对州县官的称呼。也有直称“父母”的
  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注:这里的“父母”与现在的爸爸,妈妈的意思不同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县官的尊称。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
  《汉书·循史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人。“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
  说来也巧,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得遇新任太守杜诗。《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自此“父母官”这一尊称便广传后世
  “父母官”的由来
  唐河县城南35千米,现存“召父渠”遗址。《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召父渠在唐河县南七十里的湖阳镇,为汉南阳太守召信臣所开。据《汉书》记载,西汉元帝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筑坝开渠,灌溉良田,使郡内“水丰地沃”。他还禁止婚丧大办,严惩贪官,于是政治清平,百姓官吏无不敬爱,尊称他为“召父”。又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南阳郡太守杜诗善用计谋,严惩不法,减徭轻赋,兴修水利,疏浚旧渠并发明“水排”。当时南阳人把他与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一词即源于此。
  词语解释
  【名称】父母官
  【拼音】fù mǔ guān
  【解释】封建时期称地方官为父母官。
  【出处】明·高启《书博鸡者事》:“彼豪民恃其资,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
  【事例】无论怎么说,他总是~! ★老舍《神拳》第三幕

4,为什么叫作父母官?

    “父母官”一词来自两汉时期南 阳郡的两位太守,一位叫召信臣,一 位叫杜诗。据《汉书》记载,西汉元帝 时,召信臣任南阳太守期间,关心百姓疾苦,兴修水利,筑坝开渠,灌溉良 田,使郡内“水丰地沃”。   他还禁止婚 丧大办,严惩贪官,于是政治清平,百 姓官吏无不敬爱,尊称他为“召父”。    又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南阳郡 太守杜诗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他善 于运用谋略诛暴立威。      他任职期间 减徭轻赋,兴修水利,疏浚旧渠并发明“水排”。由于其政绩卓著,勤政爱 民,南阳人就把他与召信臣相比,称 之为“杜母”。于是就有了“前有召 父,后有杜母”一说,也即“父母官”一 词的由来。

5,为什么古人称呼地方官为父母官,这个称呼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古人把地方官称为父母官?这一些称呼又有什么讲究呢?俗话说的”衣食父母“在古代的时候,虽然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皇帝是古代职位和权力最大的人,但地方官在当地所享有的权利是非常大的。实际上又有一句话“强龙难压地头蛇”,而古代地方官便是当地最大的地头蛇。 虽然古代地方官的头上还有省级的官员压着他,但是古代省级的官员并没有实际上可以支配的土地,而同时古代地方官可以掌管当地的所有土地。土地权利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权力,因为如果你没有一块土地的话,即使有权利也只是古代朝廷给予的权力,这种权力是一种空中楼阁,是非常不牢固的。 但是如果有一块土地的话,你所掌控的权力是实实在在可以利用起来的权利,因此在古代地方官的权力是非常巨大的。古代地方官可以掌控当地的经济,文化军事,还有各种风俗习惯。同时因为中华一直以来由儒家文化所影响,再加上儒家文化当中非常看重阶级,因此古代的地方官就如同父母一样把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所有方面都考虑在内。 他们掌控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经济,还掌控了当地百姓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的一切。所以古代的地方官之所以被称为父母官也是由这一些原因造成的。古代的地方官如果有一些比较突出的政绩,也会被亲切地称作为父母官,这代表的是一些百姓对于地方官发自内心的爱戴和称颂之情。

6,为什么古人称呼地方官为父母官?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父母官这个称呼都耳熟能详。所谓父母官就是指封建时期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比如太守、知府、知县等等。从字面意思理解,古人希望地方官能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即“爱民如子”;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地方官应该像父母保护子女一样保护百姓,即“为民请命”。不过,无论是爱民如子,还是为民请命,都是后来引申出的意思。父母官作为地方官的代名词,最初其实是指两个人,一个是西汉的召信臣、另一个是东汉的杜诗。 召信臣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名臣。他早年以郎官身份补授谷阳长,后晋升上蔡长。由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爱护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颂。朝廷得知召信臣的事迹后,越级提拔他为零陵太守,后调任南阳太守。 在担任南阳太守期间,召信臣一心一意想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亲自下田干活,为百姓树立勤奋的榜样。为了增加农田灌溉面积,召信臣不知疲倦地巡视郡中的水源,改善灌溉设施。在他任职期间,南阳郡一共修建水闸堤堰数十处,使灌溉面积达到三万顷之多。此外,他还成功说服百姓为公平分配水资源而达成协议,从而有效解决了以往上游村庄和下游村庄为水源问题而大打出手的情况。一些当地官员子弟自视甚高,不愿跟农民一样在田地劳动,召信臣得知这些情况后立即予以严斥。 在召信臣的治理下,南阳郡很快就成了举国闻名的富郡,许多外地百姓纷纷投奔到南阳郡打工,从而使郡里的人口翻倍增长,但犯罪率却反而不断下降。全郡从官吏到百姓,无不对召信臣感恩戴德,都尊称他为“召父”。 几十年后,南阳百姓又迎来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太守,他便是东汉名臣杜诗。当时的南阳郡由于刚刚经历了战火,召信臣当年开创的大好局面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杜诗上任后第一件事情便是打击那些横行乡里的地方恶霸。由于杜诗早年曾带兵行军打仗,是一位作风强硬,纪律严明的军官,所以收拾这些地方恶霸对他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在完成了扫黑除恶工作后,杜诗在南阳的声望大振,这为他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杜诗为人正直,嫉恶如仇。但对于自己治下的百姓,他却如同慈母般呵护。由于南阳早年修建的水利设施都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因此杜诗就亲自带人对这些设施进行修复。在杜诗的带头作用下,南阳百姓都积极投身到兴修水利和农业生产上,整个地区很快就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善于思考的杜诗却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就。他认为百姓虽然都已经很努力了,但由于农器严重不足,所以导致农业产能无法更进一步提升。于是他苦心钻研,终于发明出了利用水力鼓风铸铁的机械水排,这使得农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没过几年,南阳就重现了当年的富庶景象。 杜诗为南阳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跟几十年前召信臣的贡献同样巨大,因此南阳百姓都尊称杜诗为“杜母”,并将两人联系到了一起,赞誉道:“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这一称呼便是从这里开始有了地方官的含义,后来这个称呼越来越普遍,人们就将州县这一级别的地方官统称为父母官。 参考文献:《汉书》

7,古人为何管地方官叫父母官?有历史什么说法吗?

父母官的由来是因为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做官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誉,这才有了父母官这一种叫法。相信有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朋友都会发现,古代的百姓都会称当地的县令为父母管,主要的原因与县令的职能有关,因为县令主要就是管理县城内的大小事务,这对于百姓来说县令就像是他们的父母一样,而且也可以看出县令在当地百姓的心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其实父母官其实是指两个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一聊父母官的由来。 一、父母官与西汉的召信臣有关。相信对历史有一定了解的的朋友对于召信臣应该有一定的了解,召信臣是西汉中后期的一位名臣,由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百姓爱护有加,因此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颂,在他的治理下,当地百姓安居乐业,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都有着一个相当不错的发展,而且召信臣本人与百姓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对百姓非常爱戴,当地的百姓对他也是非常尊重,所以就用“召父”来称呼召信臣,这就是父母官中父字的由来。 二、父母官的由来还与东汉名臣杜诗有关。杜诗是东汉时期的名臣,他所管理的南阳郡也是召信臣生前治理过的,只不过那时经历了战火,召信臣治理的一片祥和的现象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不过在杜诗的治理下,当地的经济生产也开始慢慢复苏,因为杜诗爱民如子,而且嫉恶如仇,所以当地的百姓就亲切的称他为“杜母”。 三、父母官慢慢被用来称呼当地的县令。从召信臣和杜诗之后,父母官这一称呼才开心广泛使用,只有为官清廉,受到百姓尊重的官员才会被称为父母官。 你对于父母官还有什么看法呢?欢迎来评论区与我交流。

8,“父母官”的正当含义在哪里麻烦告诉我

一是中国具有漫长而典型的封建社会史,封建社会的典型特征是中央政府高度集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帝就是天子,国民大众不是主人,而是受皇帝指使的一群下人,皇帝治国安邦就像牧羊人驱赶着自己的羊群一样。所有官吏都像封建家长制下的父母一样,对其儿女化的百姓具有绝对的支配权,儿女必须绝对地顺从父母的意愿做事情,而绝对不能有任何的违抗或偏离。否则的话,就会受到家法或族规的某种暴力惩罚。 二是在中国文化意识的历史长河中,被官方奉为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显著特色是孝亲文化和忠顺精神,强调的是君君臣臣和父父子子,以及君为臣纲和父为子纲,君臣关系总是与父子关系相联系。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忠诚与服从,百姓对其辖区的政府官员要像对待其父母一样,必须顺从政府官员的任何调遣和安排,否则的话,就会被认为是不忠不孝。 三是中国没有市场经济的历史,并实行了长期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典型特点是国有化(包括劳动力和思想言论),一切权力和权利都收归国有,实行中央集权下的不服从者不得食,不听话的孩子没奶吃,政府官员对待国民大众,就像管教其子女一样。 既然官民关系如同父子关系,那么,大众对其政府官员就只有忠诚和服从,而绝不能对其命令和指示存有异议或否定。由于这些原因,人们就普遍认为最好的官员就是“爱民如子”的官员,并进一步将官民关系异化为不可抗拒的父子关系,将非常严肃的政治关系异化为不可改变的血缘关系,将权责分明的法权关系异化为不可违背的伦理关系。 如果政府官员的命令、指示或决策出现了错误,就像“反右运动”、“大跃进”、“三年困难”、“四清”或“十年文革”一样,甚至引起了灾难性的社会后果,国民大众这些“孩子”们也不能有任何怀疑或抗拒。因为父母的动机是好的,要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历来只有不孝的儿女,而绝没有不仁慈的父母。不管出现了什么问题,全都是儿女的错。否则的话,就会被视为不忠不顺的忤逆不道。依此而论,“父母官”的真实含义由此被异化、被扭曲、被混淆、被倒置。 在政治现代化和政府现代化的呼声此起彼伏的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弄清楚“父母官”的正当含义是什么:到底谁应该是“父母”,谁应该是“儿女”,或者说,在“父母官”的政治语境下,对于辖区内的百姓而言,政府官员到底是“爱民如子”意义上的“父母官”(官员如同父母、百姓如同子女),还是“衣食父母”意义上的“父母官”(百姓如同父母、官员如同子女)? 政府是一种社会管理机构,政府官员是一种社会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与大众百姓之间的真实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国民大众是社会管理的委托人,而政府官员则是社会管理的代理人,国民大众将社会管理的职能委托给政府官员来做,政府就因此而理应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代理机构,政府官员也因此而成为国民大众的服务员。这就是“人民公仆”的真实由来,也是政府机构合法性存在的唯一理由,更是国民大众向政府缴纳各种赋税的唯一原因。政府支出的各种公共管理费用,全部都来自于国民大众上交的税收,政府官员的就业机会由人民大众的服务委托所提供,政府官员的薪水也来自国民大众所承担的各种赋税,毫无疑问的是,政府官员只能依靠国民大众来养活,就像孩子依靠父母来养育一样。 基于这一真实关系,我们可以认定,国民大众是政府官员的“衣食父母”,不仅政府官员群体来自国民大众,而且其各种生活费用也都由国民大众所供给,政府官员只能是国民大众所养育的“儿女”,而绝不是高高地凌驾于他们之上的家长式“父母”。如果非得要使用“父母”的称呼来形容或界定官民关系的话,政府官员也只应处于“敬民如父”和“爱民如母”的从政位置,更应该对国民大众时时刻刻保持着“敬畏之心”和“敬重之意”。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法则和政府治理理念,必须将国民大众置于至高无上的发展位置,由此方能真正实现从官本主义向民本主义的治理转型,从而才有可能完成发展的革命。 当代社会正处于一个理念竞争和制度比较的全球化时代,看似隐性无形的文化理念,实际上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选择和发展质态,具有至高无上的发展价值和指导意义。各种后果不同的发展现象背后,实际上是我们的发展理念在起作用。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没有成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就是由于各种愚昧落后的文化发展理念在起作用,实质上是其落后的制度安排所长期积淀下来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相对于其他发展现象而言,文化理念通常具有超强的落后粘性或刚性,也就是制度经济学所讲的路径依赖性或历史惯性。改变因愚昧无知而封闭扭曲的文化理念,矫正因高高在上而盛气凌人的从政心态,消除因特权横行而刁难百姓的官场恶习,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最为困难的事情,但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曾经说过:君为舟也,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人民对政府既可以用手投票,也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当那些自以为是、自负妄为和自命不凡的“父母官”们违背民意的时候,国民大众自然就会用脚投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就是因为他摒弃并超越了“爱民如子”这一愚昧无知的传统陋习。邓小平曾自豪而庄严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只有中国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摒弃掉“爱民如子”的“父母官”理念,将国民大众视为终生依靠的“衣食父母”,中国才有可能重构起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机构,政府官员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阶层,中国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现代化崛起。发展理念现代化、政府机构现代化、政治安排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会具有实质意义、核心价值和引擎效果。(2012年第3期《经济学家茶座》俞宪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