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擂鼓诗人是谁,"曾被人称作擂鼓诗人"的诗人是谁?

本文目录索引

1,"曾被人称作擂鼓诗人"的诗人是谁?

田 间(1916一1985)著名诗人。原名童夭鉴,无为羊山人。自幼在农村生活,1933年考人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出年版短诗集《中国牧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都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

1938年,到延安组织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一诗传遍全国。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申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和中国文联研究会主任等职。抗美援朝时,两次赴朝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欧,写作《欧游札记》。后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写出《马头琴歌集》。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农村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著作在朝鲜、日本、俄、罗、捷、法和蒙古等10多个国家有译本问世。1985年病逝。

田间的诗歌创作力求创新,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并对新诗的民族化作出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他的《赶车传》等叙事长诗为诗坛罕见,《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形成田间独具的鼓点式的短行诗。闻一多曾经誉称他为"时代的鼓手"。他的崭新的诗歌形式和风格,在近代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曾被人称作擂鼓诗人"的诗人是谁?

2,“擂鼓诗人”是谁?

擂鼓诗人——田间

田间简介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现代诗人。1916年出生于农村。安徽无为县人。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描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两部书都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作者险遭逮捕。“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是年秋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
解放后,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

主要作品
《赶车传》、《田间诗选》、《给战斗者》、《斯大林颂》、《鹿》、《太原谣》、《名将录》、《戎冠秀》、《民歌杂抄》、《板门店记事》、《欧游扎记》、《马头琴歌集》、《芒市见闻》等。

3,曾被人称作"擂鼓诗人"的诗人是谁

准确答案:曾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的诗人是田间。
田间的简介也发给你看下吧: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现代诗人。1916年出生于农村。安徽无为县人。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描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

4,田间为什么被称为 时代的鼓手

  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闻一多说田间的诗,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这准确地概括了田间诗歌独特的形式特征,即诗行短促,常常是两三个词,甚至一个词一个字一行。这种“短行体”,利用短句的分行形成明快铿锵的节奏,就像阵阵急骤的战鼓,扣人心扉,催人振奋,所以也被称为“鼓点”式的诗行。比如诗中号召人们起来战斗的诗句:“我们/战斗的/呼吸,/不能停止;/血肉的/行列/不能拆散。/我们/复仇的/枪,/不能扭断。”一两个词就组成一个诗行,并且以诗句的连续反复来渲染雄壮的声势。这种“短行”的诗歌形式,加之以反复、排比的句式,自然形成了一种急迫紧张的节奏,生动表达了诗人激越的情绪,极富感染力。田间之所以被称为“时代的鼓手”、“擂鼓的诗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独特的“短行”体诗歌形式和抗战初期慷慨激昂的时代气氛是十分合拍的,充分地发挥了诗歌的鼓舞作用。闻一多说他的诗句就像“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鼓舞你爱,鼓舞你恨,鼓舞你活着”。

  附:《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 闻一多

  鼓——这种韵律的乐器,是一切乐器的祖宗,也是一切乐器中之王。音乐不能离韵律而存在,它便也不能离鼓的作用而存在。鼓象征了音乐的生命。

  提起鼓,我们便想到了一串形容词:整肃,庄严,雄壮,刚毅和粗暴,急躁,阴郁,深沉……鼓是男性的,原始男性的,它蕴藏着整个原始男性的神秘。它是最原始的乐器,也是最原始的生命情调的喘息。

  如其鼓的声律是音乐生命,鼓的情绪便是生命的音乐。音乐不能离鼓的声律而存在,生命也不能离鼓的情绪而存在。

  诗与乐一向是平行发展着的。正如从敲击乐器到管弦乐器是韵律的音乐发展到旋律的音乐,从三四言到五七言也是韵律的诗发展到旋律的诗。音乐也好,诗也好,就声律说,这是进步。可痛惜的是,声律进步的代价是情绪的萎顿。在诗里,一如在音乐里,从此以后以管弦的情绪代替了鼓的情绪,结果都是“靡靡之音”。这感觉的愈趋细致,乃是感情愈趋脆弱的表征,而脆弱感情不也就是生命疲困,甚或衰竭的朕兆吗?二千年来古旧的历史,说来太冗长。单说新诗的历史,打头不是没有一阵朴质而健康的鼓的声律与情绪,接着依然是“靡靡之音”的传统,在舶来品的商标的伪装之下,支配了不少的年月。疲困与衰弱的半音,似乎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变本加厉了的风行着。那是宿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吗?也许。但谁又叫新生与震奋的时代来得那样突然!箫声,琴声(甚至是无弦琴),自然配合不上流血与流汗的工作。于是忙乱中,新派,旧派,人人都设法拖出一面鼓来,你可以想象一片潮湿而发霉的声响。在那壮烈的场面中,显得如何得滑稽!它给你的印象仍然是疲困与衰竭。这不是激励,而是揶揄,侮蔑这战争。

  于是,忽然碰到这样的声响,你便不免吃一惊: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田间《多一些》)

  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绕梁三日”的余韵,没有半音,没有玩任何“花头”,只是一句句朴质,干脆,真诚的话(多么有斤两的话!)简短而坚实的句子,就是一声声的“鼓点”,单调,但是响亮而沉重,打入你耳中,打在你心上。你说这不是诗,因为你的耳朵太熟习于“弦外之音”……那一套,你的耳朵太细了。

  你看,
  他们底
  仇恨的
  力,
  他们底
  仇恨的
  血,
  他们底
  仇恨的
  歌,
  握在
  手里。
  握在
  手里,
  要洒出来……
  几十个,
  很响地
  ——在一块;
  几十个
  达达地,
  ——在一块
  回旋……
  狂蹈……
  耸起的
  筋骨
  凸出的
  皮肉,
  挑负着
  ——种族的
  疯狂
  种族的
  咆哮,……(田间:《人民底舞》)

  这里便不只鼓的声律,还有鼓的情绪。这是鞍之战中晋解张用他那流着鲜血的手,抢过主帅手中的槌来擂出的鼓声,是弥衡那喷着怒火的“渔阳掺挝”,甚至是,如诗人Robert Lindsey在《刚果》中,剧作家Eugene O’Neil在《琼斯皇帝》中所描写的,那非洲土人的原始鼓,疯狂,野蛮,爆炸着生命的热与力。

  这些都不算成功的诗(据一位懂诗的朋友说,作者还有较成功的诗,可惜我没见到)。但它所成就的那点,却是诗的先决条件——那便是生活欲,积极的,绝对的生活欲。它摆脱了一切诗艺的传统手法,不排解,也不粉饰,不抚慰,也不麻醉,它不是那捧着你在幻想中上升的迷魂音乐。它只是一片沉着的鼓声,鼓舞你爱,鼓动你恨,鼓励你活着,用最高限度的热与力活着,在这大地上。

  当这民族历史行程的大拐弯中,我们得一鼓作气来渡过危机,完成大业。这是一个需要鼓手的时代,让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代的鼓手”出现。至于琴师,乃是第二步的需要,而且目前我们有的是绝妙的琴师。

5,云南闻一多诗人的儿子

闻立鹤(1927—1981),又名高克,闻一多先生的长子。曾就读于清华大学英语系,解放后一直在铁路部门工作。闻一多先生遇害时,闻立鹤与父亲在一起,为保护父亲身中5枪而留下残疾。

闻立雕(1928— ),又名韦英,闻一多先生的次子。在闻立雕的一生中,他时刻记住父亲的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句话既是父亲闻一多一生的写照,也是儿子闻立雕人生的座右铭。

闻立鹏,1931年10月5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闻一多故居(闻家新屋,今张家塘村陈家岭)。闻一多先生小儿子。受其影响,闻立鹏从小喜欢文艺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收藏。闻立鹏画风讲究精练和谐,向往宁静的崇高,追求悲剧性的英雄主义。

6,曾被人称作‘’擂鼓诗人‘’的诗人是谁

  是田间。


  田 间(1916一1985)著名诗人。原名童夭鉴,无为羊山人。自幼在农村生活,1933年考人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5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出年版短诗集《中国牧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都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

  1938年,到延安组织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一诗传遍全国。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申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和中国文联研究会主任等职。抗美援朝时,两次赴朝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欧,写作《欧游札记》。后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写出《马头琴歌集》。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农村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著作在朝鲜、日本、俄、罗、捷、法和蒙古等10多个国家有译本问世。1985年病逝。

  田间的诗歌创作力求创新,诗歌风格独树一帜,并对新诗的民族化作出了孜孜不倦的探索。他的《赶车传》等叙事长诗为诗坛罕见,《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等,形成田间独具的鼓点式的短行诗。闻一多曾经誉称他为"时代的鼓手"。他的崭新的诗歌形式和风格,在近代诗坛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7,田间这首诗

  田间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羊山乡人。著名诗人。
  1933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参加《文学丛报》、《新诗歌》的编辑工作。1935 年任《每周诗歌》主编,创作并出版处女作《未明集》。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 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这两部书都被国民党政府列为禁书,作者险遭逮捕。1937年春到东京学日文。“七.七事变”后,回上海写抗战诗歌。是年秋,去武汉,写成《给战斗者》。该诗表达了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鼓舞了人民的战斗意志,是当时公认的优秀政治抒情诗。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日(8月7日)。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是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0年创作《名将录》。1941年任晋察冀边区文协副主任,被选为边区参议员。1943年任孟平县抗联和县委宣传部长。1944年创作《太原谣》。1945年任冀晋边区《新群众》杂志社长兼主编,创作著名叙事诗《戎冠秀》及《赶车传》,出版《民歌杂抄》。1946年任雁北地委宣传部长、秘书长,参加土改复查,创作《宋村纪事》。1948年冬,任张家口市委宣传部长。1949年兼任察哈尔省文联主任,参加过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文学研究室主任、《诗刊》编委等。1950年任全国文联研究会主任。1951年任中央文学研究所秘书长兼研究员。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期间,任二分团秘书长。1953年,中央文学研究所改为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后,任主任。是年,再次去朝鲜前线,以记者身份进入板门店谈判帐篷内,写成散文集《板门店记事》。1954年出访东德、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次年写作《欧游札记》。1956年到内蒙包头及黄河两岸访问,写出《马头琴歌集》一书。1957年到云南访问,写有《芒市见闻》。年底,到张家口市怀来县花园乡南水泉大队蹲点,创作街头诗、诗传单。1958年兼任河北省文联主席。1964年出席第三届全国人大,到开罗参加亚非作家大会。“文化大革命”后期,任河北省文艺组党组书记兼组长。1978年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以后,任河北省人大常委、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会员等。1985年病逝。
  《赶车传》(第一部)有德、捷两个译本。《田间诗选》有朝文译本。日本、苏联、法国、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蒙古等10多个国家翻译了田间的不少短诗,如《给战斗者》、《斯大林颂》和《鹿》等。
  田间的诗
  田间(1916--1985)从一开始作诗就注意诗的战斗性。他的《未名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的故事》都表现了农村的苦难。1937年12月,他发表了长诗《给战斗者》,这是他最优秀的政治抒情诗。富于战斗性和现实性依然是他这部长诗的思想特色。这部诗的艺术特色是:诗句短促、节奏强劲、语言质朴、铿锵有力,全诗跌宕有致。
  新中国建立后,田间诗作题材广泛,大体可分为表现朝鲜战争和海防前线、国际友谊、少数民族生活、农村生活等四类。先后出版有《抗战诗抄》、《一杆红旗》、《誓辞》、《田间短诗选》、《非洲游记》等。长篇叙事诗《赶车传》是田间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通过贫农石不烂寻找乐园的过程,描绘了中国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历程。这部诗的艺术特点是,结构灵活,除第一、七部外,其余五部皆以五个人名为题,每一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独立成章,这样便于对每个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进行刻画。句法采用六言和七言三拍的格式,明快严谨,朗朗上口。在叙事主人公之外,诗人还塑造了一个抒情主人公,让他在每部诗中或咏怀,或议论,或谴责,以增强叙事诗的抒情效果。
  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

8,古诗 <<田间>> 的内容是什么

《田间》 清.汪楫 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译文: 农妇躬耕田野,田头绿树莺啼,一派春意盎然; 小孩子不明白春天在哪里,只知道在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 通过儿童眼光,巧妙地表达“春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那里”;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将“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中的词序变化一下,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它的意义重心也就变了,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扩展资料: 《田间》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春”字。开春了,“小妇扶犁大妇耕”,这是人类社会的春天;“陇头一树有啼莺”这是大自然的春天。第一句是“起”,也就是开个头,第二句是“承”,也就是接着说。 两句诗似乎已经把田间的春天说完,而且也很平常和平淡,要有趣味,富有韵味,还必须另辟蹊径,于是诗人故意转移话题,从反面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虽然不解春天在哪里,不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只向“游人”多的地方跑,以为这就是春天的所在。歪打正着, 这“游人”多的田间,确是春天的所在、希望的所在。 这又是“合”,与开头“小妇扶犁大妇耕”相照应,也与诗歌的题目相照应。从而使诗意得到圆润地表达。注意:这里的“游人”其实是劳作的农民,儿童不知道大人的辛苦,把劳作当作“游玩”这是儿童眼光。 《田间》一诗所写为田间春景。前两句写农妇乘风躬耕田野,田头绿树莺啼,一派春意盎然;后两句写儿童不懂得春天景色的美好,只知跟随游人,追逐热门顽皮的情景,这就是诗意。

9,描写“田间”的诗句有哪些?

1.绝句二首 唐代: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2.竹里馆 唐代: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3.过故人庄 唐代: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预备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好客的农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山峦在城外横卧。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推开窗户面对谷场菜园,手举酒杯闲谈庄稼情况。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等到九九重阳节到来时,再请君来这里观赏菊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5.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颠 通 巅)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