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的下一句是什么,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的下一联
本文目录索引
- 1,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的下一联是什么?
- 2,纪念建党95周年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对联
- 3,你根据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想象红军翻越岷山后的情景
- 4,请你根据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想象红军翻过岷山的情景
- 5,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
- 6,七律·长征解释全文
- 7,七律长征的全部详细的意思是什么?
1,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的下一联是什么?
“过草地红军历尽千苦”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下联是:经雪山战士归来百人。这副对联描绘的是红军长征的情形,上联写红军过草地,下联写红军翻越雪山,描绘出红军长征的艰苦,表现出艰苦奋斗长征精神。 描写红军长征的句子: 1、革命伟业千山近;红军长征万里遥。 2、雪山草地旌旗展;流水江河烽火飞。 3、不畏千难和万险,走过两万五千里。 4、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安顺急抢渡,大渡勇夺桥。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 6、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7、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8、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9、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 10、无论是吃不上饭的放牛娃,还是胸怀报国志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年近花甲的老同志,还是柔弱刚强的女战士,都被凝聚到了这支红色队伍里,都被这种精神所感召所激励。正因如此,湘江血战中的红军将士在成片成片的战友倒下后,又如同潮水般补充上去。
2,纪念建党95周年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对联
对联·纪念长征80周年
上联:二万五征程永纪,光耀人寰,任凭水拍金沙,索横大渡,雪裹岷山,霾笼草地,难磨剑魄兵魂,壮丽史诗留绝唱;
下联:八十年战鼓犹催,捷传禹域,试看关开铁锁,海涌新潮,春回北塞,花发南疆,长继英风浩气,飞腾国梦挟惊雷!
对联·纪念建党95周年
上联:一棹出南湖,九五载云帆直挂,任沧海横流,为华夏巨轮引舵;
下联:众心朝北斗,双百年绮梦同追,听雪山回响,是长征志士宣言。
对联·党建放歌
上联:山也放歌,水也放歌,盛世点燃中国梦;
下联:党之希望,民之希望,雄心描绘小康图。
对联·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上联:霜披马背,雪冻刀环,胸中更旺一团火;
下联:句出泥丸,韵惊飞雁,史上长铭万里诗。
对联·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上联:渡赤水金沙,过雪山草地,志如钢,气如虹,铁流万里长征路;
下联:展雄才伟略,写奇迹丰碑,星之火,诗之梦,青史千秋红色魂。
对联·庆祝建党95周年
上联:辟地开天,树万仞丰碑,四海归心瞻北斗;
下联:富民强国,铺千秋大道,一舟载梦励中华。
对联·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
上联:但许丹心酬国梦;
下联:不教誓语负民生。
对联·纪念建党95周年
上联:不负誓言,党性至今辉赤县;
下联:屡经风雨,民心依旧载红船。
对联·庆祝建党95周年
上联:铺锦路万千,承载民生,是谁将幸福筑成驿站;
下联:祝华龄九五,腾飞国梦,任我把富强写上太空。
对联·纪念建党95周年
上联:自南湖载梦而来,辟地开天,终挽危亡擎大厦;
下联:凭北斗导航以进,拿云揽月,不辞跋涉壮中华。
对联·纪念建党95周年
上联:强国富民,逐梦人皆瞻北斗;
下联:尧天舜日,思源谁不忆南湖?
对联·纪念建党95周年
上联:领中国腾飞,沐儿红日千般暖;
下联:在东方歌唱,颂母春风一曲浓。
对联·纪念建党95周年
上联:闯无数雄关,党政铺春,九五芳辰春烂漫;
下联:绘百年巨制,锤镰拓梦,一肩大义梦飞扬。
对联·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
上联:照九域山川,旗帜何红,党心总与民心印;
下联:历千重风雨,锤镰不锈,金色常携春色生。
对联·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上联:犹忆红船,点一盏明灯,照亮神州万里;
下联:长铭碧血,雪百年国耻,拓开好梦千秋。
对联·长征颂
上联:两万里披荆斩棘,曰宣言书,曰播种机,终成星火燎原势;
下联:八十年蘸梦挥毫,望湘江水,望岷山雪,续写今朝报国篇。
对联·长征颂
上联:起步瑞金,立足延安,绝唱一支天地撼;
下联:功垂青史,业辉华夏,丰碑万丈古今稀。
对联·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上联:八十年光辉岁月,家国于心,偕清风共舞;
下联:九千里锦绣江山,锤镰指路,与德者同行。
对联·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上联:红旗指路,星火燎原,滚滚涌洪流,军史奇观惊世界;
下联:碧血染霞,战歌动地,蒸蒸腾浩气,人间正义起风雷。
对联·长征颂
上联:万里征程,走过雪山草地,书就传奇,叙说步枪和小米;
下联:千秋浩气,长萦天上人间,化成动力,催生梦想与光荣。
对联·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
上联:伟大历程多曲折,走过长征,走进复兴,千辛万苦从头越;
下联:和平使命亦庄严,抗争敌寇,抗衡霸主,国泰民安入眼来。
3,你根据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想象红军翻越岷山后的情景
情景: 千辛万苦地走出了草地,高大巍峨的岷山又横亘在眼前。到达岷山脚下,收容队还剩下12副担架,每副担架上都抬着生命垂危的重病号,可是能抬动担架的人却越来越少。 断粮是最大的问题。出发时筹集的几十头牦牛,当它们身上驮带的东西被吃完后,它们也被头头地杀掉吃了。用于收容的马匹,由于长途山地行军,没法挂掌,马蹄子都磨成了肉疙瘩,再加上没有草料喂,马摔倒就爬不起来了,因此马在不断减少,最后也都被杀掉吃了。 收容队想在道路旁找点野菜都很困难,因为在他们之前,部队过了一拨又一拨,找了一遍又一遍,等到收容队经过时,能吃的东西早就被走在前面的部队吃光了。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4,请你根据诗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想象红军翻过岷山的情景
1、更喜岷山千里雪: 看到岷山横断去路,红军不但没有感到沮丧,反而十分开心。因为对机动部队和没有意志力的国民党军队成员来说,这是一道天然屏障,是阻绝追兵的有利地形。 2、三军过后尽开颜: 当红军部队翻过了大雪山,摆脱了敌人的追袭,安全感和跨越飞鸟难渡的天堑的成就感给大家带来了无尽的喜悦。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主席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 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5,七律长征的全文和注释
全文: 七律·长征 近现代: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难:艰难险阻。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乌蒙:山名。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三军:作者自注:“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尽开颜:红军的长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扩展资料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毛泽东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达60多处,或写景、或叙事、或明志、或喻理。他独立于橘子洲头,沉醉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清纯与活力。他盛赞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被“大河上下、顿时滔滔”的静穆与凝重深深震撼。 毛泽东总是超乎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来寄托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眷恋,来抒发自己跋山涉水的壮怀雅趣,来表达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来展现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和战斗豪情。 毛泽东成功地运用旧体诗词形成,艺术地记录了时代风云变化,反映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进程,讴歌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精神。毛泽东的“形象思维”、“旧诗可以写一些”、旧体诗词“一万年也打不倒”等诗学观,对新诗和旧体诗词、尤其是给走上复兴之路的当代中华诗词创作,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七律·长征解释全文
一、译文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原文 《七律·长征》 现代: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注释: 1、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2、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3、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4、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5、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6、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7、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从第一个环节开始,整首诗形成了两条思路,构建了两个时空领域,一个是客观逼真的:“远征难”,“万水千山”风险很大;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是:“不怕”“只是轻描淡写。”这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形成了广阔的物理空间和宏伟的心理空间,为整首诗歌奠定了基础。 对联和领口的四个对联分别写下了红军从山区和水域的胜利。它来自上面的“千山”和“万水”。根据红军长征的路线,诗人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名。他们都是着名的自然灾害,他们在前往红军长征途中高度概括了“万水千山”。 颈联“暖”和“冷”的反面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情感点。 “温暖”这个词是温暖和快乐的,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兴奋; “冷”这个词既冷酷又刺耳,它传达了九个人死亡的回味。这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大变化,也是情感的裂变。它们包含着取之不尽的意义,无限的兴趣在于外在,摇曳,摇曳,起伏,张驰。 红军翻山越岭,进入陕北。大会的胜利并不遥远。战略转移的目的基本实现。与过去的乐趣相比,它自然更胜一筹。 “张开脸”写下三军的笑声,这是即将到来的胜利的快乐,为了得出结论,使整首诗的乐观情绪得到进一步揭示。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作为红军的领袖,在毛泽东经历了无数次的审判之后,现在,黎明已经走到了前列,胜利在眼前,他的心中充满了情感,这首华丽的诗写得非常自豪。 “七律·长征”于1935年9月下旬写成,并于10月定稿。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七大法则和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这首诗生动地总结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并热烈赞扬中国工农红军的无畏危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 长征充满了成千上万的困难和障碍,充满了中国共产党的热情。它是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革命史还是诗歌史,都是一个里程碑。 毛主席的其他长征题材作品还有:《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都是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律·长征
7,七律长征的全部详细的意思是什么?
详细的意思如下: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律·长征》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 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扩展资料 《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