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写的?
本文目录索引
- 1,“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写的?
- 2,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
- 3,永乐大典是哪一年编写的
- 4,《永乐大典》正本到底流失到了哪里?
- 5,《永乐大典》的正本藏在何处?
- 6,永乐大典是谁编写的?
- 7,永乐大典成书时间有多久
- 8,永乐大典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 9,《永乐大典》成书后的收藏与版本都有哪些?
- 10,"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下令编撰的,编撰者是谁?
1,“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写的?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万字。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誊写副本一部,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两处。全书举凡天文、地理、人伦、国统、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闻异见以及日、月、星、雨、风、云、霜、露和山海、江河等均随字收载。全书分门别类,辑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资料,大凡经史子集与道释、医卜杂家之书均予收辑,并加以汇聚群分,甚为详备。它保存了明代以前大量的哲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宗教、科学技术等方面丰富而可贵的资料。
1360年(永乐元年):明成祖下令修书
1404年(永乐二年):首次成书,当时叫《文献大成》
1405年(永乐三年):重修
1410年(永乐六年):正式成书
嘉靖年间:收藏在南京文渊阁的《永乐大典》原稿毁於火灾
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明世宗令人抄写一本副本,耗时六年。
明末清初:正本下落不明,疑毁於此时的战火
雍正年间:副本收藏在翰林院
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发现《永乐大典》有千余册不知所踪
1875年(光绪元年):仅存五千余册
1894年(光绪二十年):仅存八百余册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翰林院遭纵火,《永乐大典》所余无几,到1959年为止,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今天国内所幸存者有1960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永乐大典》730卷,加上后来从世界各地征集的65卷,共计795卷。
《永乐大典》全书按《洪武正韵》的韵目编排,每韵下列单字,每字下列各项文史记载,保存了宋元以前大量的珍贵文献资料。
现状
《大典》残本星散于世界各地公私藏家之手,目前散落在10多个国家的30多个单位,大约400册。单位有:中国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日本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日本三理图书馆、日本静培堂文库、日本斯道文训、日本大阪府立图书馆、日本武田长兵卫、日本石黑传六、日本小川广己、英国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英国伦敦大学东方语言学校、英国剑桥大学、英国马登、德国汉堡大学图书馆、德国科隆大学图书馆、德国柏林人种博物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美国康奈大学、美国波士顿图书馆、越南河内法国远东学院、韩国旧京李王职文库等。中国国家图书馆拥有221册(包括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60册),居世界各处收藏之首
2,永乐大典是在哪里编成的?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 《永乐大典》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真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宋元以前的佚文秘典,多得藉以保存流传。收录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释庄、道经、戏剧、平话、工技、农艺、医卜、文学等,无所不包。所辑录书籍,一字不易,悉照原著整部、整篇、或整段分别编入,这就更加提高了保存资料的文献价值。全书体例“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检索非常方便。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著名作家。
3,永乐大典是哪一年编写的
朱棣即位之后,武功昌盛,先是出击安南。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绝后患。在内政上,朱棣下令编写《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永乐大典》有22877卷,又凡例、目录60卷,全书分装为11095册,引书达七八千种,字数约有三亿七千多万,且未有任何删节,这是之后的四库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从永乐三年开始,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规模空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力。永乐三年,朱棣将北平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四年,他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1409年,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并在北京为逝世的徐皇后设立陵寝,已经显示迁都的迹象。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初步得到了繁荣。1416年,朱棣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
4,《永乐大典》正本到底流失到了哪里?
明朝中前期的《永乐大典》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成就,这部著作里将中国文化和历朝历代的文化精髓全面的吸收归纳起来,《永乐大典》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后来连年的战乱,最终《永乐大典》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到现在为止留存在世的文字少之又少,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也是我们中国人的耻辱,更是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一个见证,那么现在《永乐大典》到底怎么样,我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 《永乐大典》在清朝统治之后,全部的收纳到自己的国库之中,历代清朝皇帝都会详细的阅览《永乐大典》,并且将这部《永乐大典》看做是必须要读的书籍,随着清朝后期的不断衰败,外国的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后来慈溪和八国开战,结果不言而喻,慈溪慌慌张张的逃跑,整个紫禁城变成了八国联军的抢掠的地方。 经过八国联军的抢夺,《永乐大典》几乎受到了毁灭性的损失,现在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散落在日本、英国、美国这些国家,八国联军的当时在北京杀害中国人民,同时抢劫有价值的财富,《永乐大典》这时候也在其中,但是由于八国联军破坏,其中大部分书籍已经消失不见,仅仅剩下一小部分流落他乡。 根据当时的一些机载《永乐大典》的一些书籍,甚至被八国联军用来建立高墙和防守工事,因此《永乐大典》才会被破坏殆尽,这件事情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我们的教训,要深深牢记,落后就要挨打!
5,《永乐大典》的正本藏在何处?
《永乐大典》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大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汇集了上至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类著作七八千种,全书共达一亿七千万字,完整地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典籍。然而,如此重要的一部巨型百科全书,在嘉靖年间重录以后,正本却下落不明了,对此,产生了种种说法和猜测。 一种说法是,正本随明世宗殉葬于永陵了。理由是,明世宗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并要求重录一部,以备不测。此外,明朝皇帝死后以书殉葬的例子很多。 还有许多人认为正本已毁于明亡之际。一般认为,1557年,皇宫奉天门、三殿等处着火,《永乐大典》经抢救幸免于难,明世宗恐再出意外,命人用5年时间摹写出一个副本,从此,正副本分别藏于文渊阁,明末,文渊阁被焚,正本也毁于一炬。但这种说法从明末开始就有人怀疑。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清朝末年,正本毁于乾清宫的一场大火中。但这种说法的可疑之处更多。从史籍上看,从没有明确《永乐大典》正本的下落,人们希望这本巨著能够尚存人间,重见天日。
6,永乐大典是谁编写的?
《永乐大典》的总编纂是解缙,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
永乐元年七月,朱棣以天下古今事物,浩如烟海,散载诸书籍,查找不易,命翰林学士解缙等将“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解缙等奉诏编纂,依韵编次,于次年十一月,奏上成书送呈朱棣。朱棣赐书名为《文献大成》,此即《永乐大典》的前身。但朱棣不满于该书的急就速成,认为采摘不广,记载太略,又于三年正月,谕解缙等在原书的基础上重修。并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和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刑部左侍郎刘季篪为副监修,又增设正、副总裁;命礼部简派官员以及四方宿儒文学之士充纂修,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以朝暮膳。参加编纂的官员前后多达三千余人。永乐五年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更赐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撰序言以纪其事。
解缙(1369-1415年),字大绅,江西吉水人,明代著名学问家。他才思敏捷,十九岁中进士,为明太祖朱元璋所器重。后因上“万言书”批评朝政,被罢官八年之久。永乐初,任翰林学士,主持纂修《永乐大典》,不久,又被排挤出朝。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贬广西,降为布政使司参议,在广西逗留约两年。解缙之所以被贬广西,有这样的说法;明成祖有三个儿子,都是皇后所生,但立谁为太子,一直定不下来。次子高煦,为人专横,因打仗有功,暗中运动争立为太子。成祖宠爱高煦,征求解缙的意见,解缙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成祖默然不语。事隔不久,成祖出示一张虎彪图,命廷臣应制作诗。解缙见图,立即写了一首呈上。诗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唯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成祖见诗,知解缙借端讽谏,心中感悟,群臣也主张立皇长子高炽为太子,此事终于定了下来。太子虽立,仍不为成祖所喜。解缙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不悦,认为他是有意离间,加以高煦挑拨,成祖一怒之下,便将解缙贬到广西。解缙到广西后,畅游名胜古迹,全州、兴安、灵川、桂林、阳朔、桂平、平乐、柳州、宁明、龙州、凭祥、梧州、苍梧、藤县、北流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每到一处几乎都应景赋诗,据不完全统计,他在广西作诗近三十首。从诗篇看,他的思想感情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眼前的奇丽风光,使他心情舒畅,诗兴勃发,写下了象《全州杂兴》、《七星岩》、《苍梧即事》、《阳朔人》、《龙州得诗篇》;《全州杂兴》诗云:“陶生①岸畔舞风清,唐介②坟前江水平。两岸鹧鸪啼不尽,画船挝鼓到全城。”“全城三面临湘水,扑地闾阎著姓家。侍女画船争渡处,采莲采得并头花。”另一方面,当他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万种哀愁又涌上心头,产生了思乡之感“三月藤江听子规③,桐花细雨湿征衣,遥知乡里逢寒食,处处人间上冢归。”(《上北刘》)诗人的心情又是如此惆怅。然而,他对明朝王室仍抱有幻想,永乐八年(1410年)他奔赴京城,私下谒见太子。事被高煦发觉,说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明成祖非常生气,将他逮捕下狱。他在狱中被关了五年,一次锦衣卫上报囚犯名册,成祖见了解缙的名字,问道:“解缙还在吗?”稍露怜惜之意。高煦得知此事,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而后拖到积雪中活活冻死。时为永乐十三年(1415年),年仅四十七岁。
7,永乐大典成书时间有多久
《永乐大典》开始编纂是在明永乐元年(1403年)。那时,明成祖朱棣刚刚从他侄子建文帝手里夺来政权,为了表示讲修文治以笼络人心,遂命解缙等人编辑这部书。1404年编完,命名为《文献大成》。不久明成祖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修此书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历时5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年12月14日完工,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总计近22900卷以上,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亿7千万字,赐名《永乐大该书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规模宏大的类书。采录曲集七、八千种,经、史、子、集、释、道、戏曲、平话、医卜、工技、农艺等各类著作无所不录,搜罗甚广,资料颇丰。
所以《永乐大典》成书时间有612年。
8,永乐大典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公元1407年中国明朝《永乐大典》的完成,《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类书,也是世界公认的一部大型百科全书。全书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3.7亿字。参加编写的人员多达2169人,先后历时5年,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开始,到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成书。由于此书所收从先秦到明永乐年间8000条典籍,分门别类整编整段抄入,一字不改,因而许多古代文献才得以保存。这是明成祖及其编写人员为继承、弘扬中华灿烂文化事实上做了一件不朽的伟事实应永彪青史,为我们后人所景仰,所学习。
9,《永乐大典》成书后的收藏与版本都有哪些?
该书编成后,即珍藏在南京的文渊阁,永乐迁都后,又移至北京,深藏在故宫内的文楼(即文昭阁)里,很少利用,据《明实录》载,直到弘治时,孝宗朱祐樘才查阅,并曾命人将中所搜辑的药物、禁方抄出给御医药房,而且亲自书写书中的一些金匮秘方赐给太医院应用。明世宗朱厚熜入继皇位后,为在大礼议中取胜,曾多次翻阅古礼义之书,以作为自己“继统”的依据;其后世宗崇信斋醮,每有疑隙,均按韵索览。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皇宫大火,三殿和文、武两楼等主要建筑物全部焚毁,《永乐大典》由于朱厚熜的宝爱,特别督促抢救才幸免于灾。四十一年八月,朱厚熜命文渊阁臣徐阶、礼部侍郎高拱等召集儒臣照原本誊写副本一部,隆庆元年(1567)完成。从此《永乐大典》才具有正副两部,分别珍藏在文渊阁和皇史宬两处。 崇祯二年(1629)五月,因为初一日的日蚀时刻不验,侍郎徐光启奏准选刻《永乐大典》中日蚀一类。这是该书在明代惟一的刊刻记载。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可能在这时毁于大火。清雍正时,副本由皇史宬移藏于翰林院,翰林学士得以借阅。乾隆元年(1736),该年进士全祖望被分至庶常馆进习,他从中抄出《宋元图经》等海内孤本若干种,并撰《钞永乐大典记》以纪述其事。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纂修《四库全书》时,《永乐大典》已散佚两千余卷,但仍然从中辑出佚书五百余种。此后该书又陆续散佚,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和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永乐大典》遭浩劫,部分被烧毁,部分被抢走,余者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该书加以多方搜集整理。到1959年为止已收集到《永乐大典》原本两百一十五册,加上复制副本等,共得七百三十卷。1960年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共装订成两百二十册,书前有郭沫若序。1977年台北世界书局又加印行。后又在国内外征集到六十三卷。1986年中华书局将已征集到的现存的《永乐大典》近八百卷,缩印精装出版。
10,"永乐大典"是哪个朝代,哪个皇帝下令编撰的,编撰者是谁?
"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皇帝下令编撰的,编撰者是谢缙。
《永乐大典》修书过程中,对收录书籍未做任何修改,采用兼收并取方式,保持书籍原始内容。但据专家表示,《永乐大典》有不少错漏,并非如人所誉“不曾擅减片语”,谢保成即指出《永乐大典》卷一九六三七“目”字韵下“医目”条引《林唐语》,原文出自《因话录》卷六《羽部》,《永乐大典》随意删改此文的情况非常严重,连“善医者沈师象”也讹作“喜医者沉大师象”。
永乐年间修订的《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皆为嘉靖年间的抄本。明世宗十分喜欢《永乐大典》,经常随身携带,翻阅查找验方。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下令抄写了一部。隆庆初告成,原本归还南京。其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别贮皇史宬。 这套书到乾隆年间存有8,000册,因此有人怀疑当时并未抄完。对于原书的去向一直是一个不解之谜,历史学界有多种猜测。顾炎武《日知录》断定大典“全部皆佚”。另一个猜测是,原书已给嘉靖皇帝殉葬。嘉靖驾崩后没有马上入葬而是等了很久, 当时抄本正在进行中,有人认为是在等抄写工作结束。而最后嘉靖的抄本只有8,000册,让人怀疑可能是急于下葬而没有抄完。 若果真如此,嘉靖入葬的永陵经遥感探测已证实内部全部积水,那么《永乐大典》的原书已经无法再让后人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