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搏击俱乐部结局,搏击俱乐部的结局怎样理解?

本文目录索引

1,搏击俱乐部的结局怎样理解?

事实上在影片里,皮特只是诺顿在人格分裂下的又一个诺顿 内容简介 “斗阵俱乐部”的第一条规则是:别和任何人谈起“斗阵俱乐部”! “斗阵俱乐部”的第二条规则是:别和任何人谈起“斗阵俱乐部”! 泰勒说:“自我改进的方法是手淫,而自我毁灭也许就是人生的解答!” 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因一次参加睾丸癌治疗团体后不再失眠,于是对参加各种疾病治疗团体上了瘾,只为了能接触人群。 在一次旅途中,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演),回家时发现公寓离奇地被炸毁,于是他给泰勒打电话并住进了他家,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为了找寻刺激,开始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在那里他们可以把一切不快的情绪宣泄,籍着自由搏击获得片刻的快感。 某夜,泰勒与玛拉发生了关系,这让杰克非常忌妒。同时“搏击俱乐部”也成了全国性的地下大组织,所有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为了辨识起见,成员还都剃了光头。随着“搏击俱乐部”规模与人数的不断扩大,泰勒开始煽动会员对社会进行破坏,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疯狂模样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他决定疏远泰勒。但是,此时的“搏击乐部”成员却发起全国性的暴动,他们炸毁了不少建筑物……杰克在阻止他时却震惊地发现:“泰勒”与他是同一个人,于是他拼命地不让自己制造的破坏计划实施…… 忘了自己毁掉了自己的住宅,忘了自己建立的搏击会,忘了自己喜欢的人,甚至去警察局自己控告自己,但另一个自己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让他自己永远也无法逃避。多少有一点自虐的倾向。人的心里面没有了一个平衡点,于是无法入睡,人失去了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于是没有信心。有人选择搏击俱乐部来让自己体会一下肉体的痛苦,只有痛苦的对比,才能找寻生活的快乐。快乐之后呢?不是更大的空虚么?于是又找寻更更大的刺激了,直至无法自拔。 《搏击俱乐部》的导演大卫·芬奇是好莱坞风格突出的电影导演之一,最初以麦当娜的御用MTV导演而出名,80年代至90年代,他都在为麦当娜拍摄MTV。芬奇借助拍摄MTV的手法,运用数字技术,把电影拍得可以说是更好或者是更糟了。观众也许觉得他的表达方式不那么“电影化”而更“MTV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芬奇将全片的故事结构设计得更为复杂,从头至尾使用的画外音,以“我”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来讲故事。这种方式原本已经被看作是过时的手法,近几年又重新变得时髦起来。原因是它能够在影片中途随时打断讲述,即兴地插入其他内容,这就使得导演能够跳出既定情节,离题发挥自己想要表达的其他任何内容,也可以很容易地表现幻想场景,也可以随时使用“闪回”手法而不显得过分突兀。运用这种手法拍摄出来的片子,比如《搏击俱乐部》,也许结构太过松散,不够严密,但是它显然提供了一种呼吸急迫、自由想象的叙述方式。 芬奇有心要让《搏击俱乐部》成为一部视觉杰作。《搏击俱乐部》也是色调暗、进度快,观众在看的时候没有多少时间细想,但与其他同类影片不同的是,芬奇的每个快速的镜头切换除了可以不让观众觉得乏味,还有其独特的作用。整个片子最惊心动魄的事情并不是电影在讲什么,而是大卫·芬奇如何把观众推进讲述者“我”的脑海中,迫使观众不由自主地身临其境地逼真感受“我”的感觉。这也许为电影界讲故事的方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从情节上来讲,整部片子充满了男性的肾上腺素,打斗和血往头上涌的莫名兴奋。也充斥着“中年男孩”对父亲和女性的愤怒。作为一个隐喻,在睾丸癌症(只有男人才能得的病)患者互助会中,“我”和鲍勃互相拥抱哭泣后,“我”奇迹般地治好了失眠症,也找到了依靠。结果这一切被一个叫玛拉的女人——注意,是女人,毁掉了。即使后来“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和这个女人上床,保持着这么亲密和猛烈的肉体关系(因为做爱的时候大喊大叫得房子都要塌了),“我”也根本不愿意承认这个女人跟我的联系,因此把这一切推到了凭空冒出来的泰勒身上。影片还说,“我们这一代男人是被女人养大的”,很小父亲就离开了,父亲的缺失,使得“我”从小不会打斗,也不懂得如何去结婚,也没有遇到战争、大萧条及其他真正可能成为男人的机会,因此砸烂一切物质,补上暴力搏击这一课——哪怕是被殴,成为最重要和迫切的追求。片中的男人们没完没了地互相痛殴并满足于彼此打得血肉模糊。看完电影,观众也许会真的感觉到自己都跟片中那些人一样,含着一嘴黑乎乎的血。至于像神谕一样的从布拉德·皮特口中说出的那些痛恨并打倒商品和物质(尤其暗绿色细条纹沙发,暗指女性气质的邮购目录家居用品等)的话,倒不必太在意,那不过是中年男孩们给自己打架找的理由罢了。因为讨厌新款的甲壳虫,因此要拿棒球棒敲了它,这是哪门子的痛恨物质啊,难道甲壳虫比就劳斯莱斯更物质化些? 本片一反好莱坞商业片模式,内容十分偏锋颓废和疯狂,更为灿烂奇诡,无疑是芬奇最能发挥其个人风格的作品。芬奇映像狂放,手法天马行空,情景怪诞核突。其不合正常尺度、标奇立异的魔性刚开始时让人难以捉摸。影片挖掘愤青内心的不安全感,并赋予其黑色幽默和辛辣的风格。本片也可以说是一出黑色喜剧,以死亡为主题的幽默随处可见。讽刺文学、暴力和难以预料的故事结局构成了现代社会中永恒的、有力的语句。 不可否认的是,《搏击俱乐部》的确是一部暴力的电影。情节表现得十分的残暴血腥,当然,所有这些血腥的镜头都是为了揭示影片的主旨:人天性残忍,而每日的辛劳使人变得麻木不仁,充满失落、挫折、绝望、精神空虚,长期的压抑引发狂最原始、最野蛮的本性,结果产生难料的后果。搏击俱乐部的成员们都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这个社会使人成为失掉人性和良知的牺牲品。他们已经变成了机器上的零件,他们恢复个性观念的唯一方法就是返回到最原始、最野蛮的痛苦和暴力的动物本能中。 “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一,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搏击俱乐部的法则之二,不能谈论搏击俱乐部。”布拉德.彼特的原则取消了我们的话语权利,他想要传递的是一种不可言传也不必言传的精神意志,这种意志唯有通过在灵与肉的搏击中的自我毁灭才能承传下去。

搏击俱乐部的结局怎样理解?

2,《搏击俱乐部》结局男主明白泰勒根本不存在,这样的设定有哪些深意?

在《搏击俱乐部》的片尾,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泰勒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所为,一切的疯狂的做法,不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带来的幻觉。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是这个冷漠、病态的世界,把曾经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自己逼疯了。不管是在搏击中寻求释放的快感,还是对待事物随性为人念头,不过是自己寻求心理保护的应激反应。 举枪自尽,这是杰克能想到的唯一办法,离开这个病态的世界,让自己在疯狂中走向毁灭。 作为大卫·芬奇久负盛名的代表作,1999年上映的《搏击俱乐部》,以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悬疑叙事手法而被观众记住,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披着悬疑、动作影片外壳的本片,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残忍的打斗、血腥的场面背后,《搏击俱乐部》实际上描述了一个逼近真实的病态世界。在拨开了层层迷雾、见识到搏击的血腥残酷之后,观众似乎突然萌生了“大家都有病”的疯狂念头。 没错,这就是大卫·芬奇想要表达的:建立在钢铁水泥中的现代社会,人们不顾一切的追逐与放纵,逐渐丧失了最本真的人性和感情。 在巨大而无情的社会机器面前,在弱肉强食的的黑暗法则面前,很多人不得不回归到最原始、最暴力的可怕存在,成为那个“为了本能不顾一切”的精神病人。 现实的重压在《搏击俱乐部》中,男主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人,老实巴交、循规蹈矩的社会螺丝钉,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严重的中年危机,即便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不断试探,却依然谨小慎微的把自己包裹起来,以便看起来一如正常人。 片中,他不断寻找着更文明的解压方式,但不管在带着宗教性质的监督小组,还是颇具社会学意味的互助组织,他都很难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对他来说,那种久违的如释重负感,真的好难。 杰克,一个被工作压力和危机意识压垮的现代人,但对社会规则的尊重和法律权威的畏惧,让他似乎没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心平衡。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讯与知识,承担起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对工作、生活的焦虑慢慢累积,最终形成了对生存的困惑甚至质疑。 臆想的释放 当一切文明的方式,都无法说服或释放这种困惑和质疑,迫切需要保护自己的忧郁症患者杰克,选择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肉体的释放。 对于杰克来说,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是自己“最互补”的朋友,更是迈开一步、放松身心的心灵解药。在泰勒那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随性风格面前,杰克终于懂得了,是胆小怯懦、循规蹈矩,害得自己“病得越来越重”。 如野兽般搏击的快感,瞬间释放了杰克的压力,面对着依然冷漠的现实,他由衷的因为与泰勒的“患难见真情”、因为搏击立竿见影的释放作用、因为挑战法律权威的疯狂刺激,而爱上地下搏击俱乐部,成为一名暴力的成瘾者。 逼迫一个由基本社会观念、整体素质不低的人,在释放原始兽性的搏击场中找到了那个“真正的自我”,与其说,这是严重的忧郁症进一步恶化为精神分裂症,而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幻听、幻视、幻觉等症状,不如说,是杰克为了适应这个疯狂的世界,而自觉自愿的变疯。 生命的价值 沟壑难平的欲望,是杰克萌生双重人格“泰勒”的本因,但植入这种欲望和观念的,却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看起来,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成为“不疯魔、不成活”的社会引领者,才能在这样的病态社会中有尊严的存活。 杰克是饱受精神疾病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被社会灌输了理想,面临欲望难平窘境的平凡人。 就像朱德庸先生的《大家都有病》,看起来是对生活的吐槽,实际上,是对病态社会的鞭笞与讽刺。 杰克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理性的“装着孙子受着苦”,成为无处发泄的社会牺牲品,要么疯狂的挑战社会底线,成为人们不理解的那个“社会病人”。无论如何,杰克做到了,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3,《搏击俱乐部》整部片子结局是什麽意思

这是讲精神分裂症电影,影片最后,爱德华·诺顿饰演的杰克在精神上控制了布拉德·皮特饰演泰勒,让他恢复了正常,而手拖手看爆炸,可以理解为杰克的一种爆发,一种解脱,他对女主角说了这样一句话,你在我人生最糟糕的时候认识了我。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情感上的崩溃。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导演只是用这种手法来象征一种人内心的情绪而已。

4,搏击俱乐部结局什么意思

《搏击俱乐部》是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于1999年发行的一部电影。
该片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1996年的同名小说,由大卫·芬奇执导,
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海伦娜·博纳姆·卡特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生活苦闷的泰勒为了找寻刺激与好友杰克组成“搏击俱
乐部”,在那里他们可以把一切不快的情绪宣泄,借着自由搏击获
得片刻快感的故事。
杰克是一个大汽车公司的职员,也是一个充满着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再加上患有严重的失眠症,于是为了自我救治,他突发奇想,决定参加团体咨询会。杰克先是参加了那些绝症患者的相互抚慰团体,他接触到了一个全部由患睾丸癌的人组成的社团,杰克和他们互相抚慰和哭泣,而且上了瘾。

一天,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他是一个浑身充满叛逆、残酷和暴烈的行动力量的痞子英雄。刚一见面,泰勒就向杰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要杰克痛打自己一顿,在对打中,杰克体会到了搏斗的乐趣,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他们开始创建“搏击俱乐部”:一个让人们不戴护具而徒手搏击,宗旨在于发泄情绪的组织。俱乐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规则:不许向他人谈论俱乐部,只允许两人对打等等。
地下俱乐部开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地下组织,所有的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泰勒以自己的个性魔力和行动哲学吸引着那些盲从的人,他变得越来越偏激,他让成员们到处滋事打架,到处搞破坏,砸汽车、放火、向顾客的食物中小便,他的行为越来越疯狂。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同时,他还惊讶地发现泰勒还组织了一支军队,他要对社会实行更大的报复。杰克决定疏远泰勒,但让他惊讶的是,每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并被尊为教父。这让杰克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谁,泰勒是谁。最终他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杰克向警察自首,泰勒也追踪而至,在他们的撕打搏斗中,泰勒手中的枪自然地、魔术一般跑到杰克的手中。杰克无法击中泰勒,于是将枪口对准了自己,可当枪响时,杰克却发现被击中的人变成了泰勒,他化成了一道轻烟[2]。

5,刚才看了搏击俱乐部,结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那个人格死了,原来的人没死,最后看到五角大厦爆炸是寓意什

为什么说原来的人格死了呢?因为这是一种欺诈的手法。 多重人格之间,互相并不能知道另外一个人格的想法 。 泰勒那个人格他只知道把枪塞到嘴里开枪一定会死。再加上他确实感觉到了枪火硝烟的味道,外加剧痛,无比剧烈震撼的疼痛使得他以为自己死了,所以他这个人格就真的死了。 至于那些大楼是经济大楼。就像文中经常出现过的一段话。你的财产不能代表不了自己,你的车子并不能代表自己,你的服装你银行里的存款都不能代表你自己。 视频中已经说过了。你要放弃一切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 也就是说这是想要挣脱枷锁,让人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 我刚刚看完这部电影,我是这么理解的。

6,搏击俱乐部结局什么意思

常 呿 嗒 地 方
没(森么)问题 的
人, 吔 茤
leu.baidu/www.bd-q.com?cbwt
······································
把固态硬盘设置为第一启动项的操作步骤为:
1、开机后,当出现主板自检画面或品牌LOGO画面时,快速而连续地按BIOS热键(不同品牌型号电脑BIOS热键不同,笔记本一般为F2键,台式机一般为DEL键)进入BIOS设置界面。
2、按左右箭头键移动并回车进入BOOT(或startups)选项卡,通过按上下箭头键选择启动选项、按+或-键移动启动选项,以设置固态硬盘(标记为SSD或具体的硬盘型号)为第一启动项并回车确定。部分老主板需要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选项卡后,在“1st Boot Device”处回车,再选择SSD或具体的硬盘型号。
部分新主板支持EFI,开机后连按F12或F11进入启动选项菜单,可不进BIOS界面直接选择SSD或具体的硬盘型号启动电脑。
3、按F10保存并退出BIOS,电脑会自动重启。如果成功从硬盘启动,则会直接进入硬盘所安装的系统。

7,搏击俱乐部结局

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同时,他还惊讶地发现泰勒还组织了一支军队,他要对社会实行更大的报复。杰克决定疏远泰勒,但让他惊讶的是,每到一处,他都被认为是泰勒,并被尊为教父。 这让杰克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到底是谁,泰勒是谁。最终他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就是“泰勒”,泰勒是“我”的人性中的另一面,“我”和“泰勒”是彼此的影子和幻象。 杰克向警察自首,泰勒也追踪而至,在他们的撕打搏斗中,泰勒手中的枪自然地、魔术一般跑到杰克的手中。杰克无法击中泰勒,于是将枪口对准了自己,可当枪响时,杰克却发现被击中的人变成了泰勒,最终他化成了一道轻烟而离开。(终)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主角(爱德华·诺顿饰)为某汽车公司的调查员,因为日复一日无聊的生活使其希望找到各种舒解压力的出口。邮购各式各样的高级家具仍无法满足其日渐枯竭的心灵而导致失眠。 于是他找上了自助团体,在那边他遇见比他过得更悲惨的人们(癌症患者、心理疾病患者等)借此催眠自己仍然是过得幸福快乐的;直到玛拉这个冒牌货闯进了生命,原本可以让人放松的去处又变成焦虑的来源。 在一次旅途中,主角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饰),回家时发现公寓离奇被炸毁,于是他给泰勒打电话并住进了他的家,两人因缘际会成了好友,为了找寻刺激,开始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在那里他们可以把一切不快的情绪宣泄,借着自由搏击获得片刻的快感。

8,《搏击俱乐部》结局有哪些深意?

在《搏击俱乐部》的片尾,杰克终于意识到,自己朝夕相处的泰勒根本不存在,所有的事都是自己所为,一切的疯狂的做法,不过是严重的精神疾病带来的幻觉。 此时,他终于意识到,是这个冷漠、病态的世界,把曾经循规蹈矩、谨小慎微的自己逼疯了。不管是在搏击中寻求释放的快感,还是对待事物随性为人念头,不过是自己寻求心理保护的应激反应。 举枪自尽,这是杰克能想到的唯一办法,离开这个病态的世界,让自己在疯狂中走向毁灭。 作为大卫·芬奇久负盛名的代表作,1999年上映的《搏击俱乐部》,以独特的黑色幽默风格、悬疑叙事手法而被观众记住,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披着悬疑、动作影片外壳的本片,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残忍的打斗、血腥的场面背后,《搏击俱乐部》实际上描述了一个逼近真实的病态世界。在拨开了层层迷雾、见识到搏击的血腥残酷之后,观众似乎突然萌生了“大家都有病”的疯狂念头。 没错,这就是大卫·芬奇想要表达的:建立在钢铁水泥中的现代社会,人们不顾一切的追逐与放纵,逐渐丧失了最本真的人性和感情。 在巨大而无情的社会机器面前,在弱肉强食的的黑暗法则面前,很多人不得不回归到最原始、最暴力的可怕存在,成为那个“为了本能不顾一切”的精神病人。 现实的重压在《搏击俱乐部》中,男主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是一个典型的都市人,老实巴交、循规蹈矩的社会螺丝钉,面临着繁重的工作压力和严重的中年危机,即便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在精神崩溃的边缘不断试探,却依然谨小慎微的把自己包裹起来,以便看起来一如正常人。 片中,他不断寻找着更文明的解压方式,但不管在带着宗教性质的监督小组,还是颇具社会学意味的互助组织,他都很难得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对他来说,那种久违的如释重负感,真的好难。 杰克,一个被工作压力和危机意识压垮的现代人,但对社会规则的尊重和法律权威的畏惧,让他似乎没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身心平衡。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讯与知识,承担起越来越复杂的工作,对工作、生活的焦虑慢慢累积,最终形成了对生存的困惑甚至质疑。 臆想的释放 当一切文明的方式,都无法说服或释放这种困惑和质疑,迫切需要保护自己的忧郁症患者杰克,选择了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肉体的释放。 对于杰克来说,泰勒(布莱德·皮特饰)是自己“最互补”的朋友,更是迈开一步、放松身心的心灵解药。在泰勒那玩世不恭、桀骜不驯的随性风格面前,杰克终于懂得了,是胆小怯懦、循规蹈矩,害得自己“病得越来越重”。 如野兽般搏击的快感,瞬间释放了杰克的压力,面对着依然冷漠的现实,他由衷的因为与泰勒的“患难见真情”、因为搏击立竿见影的释放作用、因为挑战法律权威的疯狂刺激,而爱上地下搏击俱乐部,成为一名暴力的成瘾者。 逼迫一个由基本社会观念、整体素质不低的人,在释放原始兽性的搏击场中找到了那个“真正的自我”,与其说,这是严重的忧郁症进一步恶化为精神分裂症,而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幻听、幻视、幻觉等症状,不如说,是杰克为了适应这个疯狂的世界,而自觉自愿的变疯。 生命的价值 沟壑难平的欲望,是杰克萌生双重人格“泰勒”的本因,但植入这种欲望和观念的,却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 看起来,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谁都有成功的可能性,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要么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么成为“不疯魔、不成活”的社会引领者,才能在这样的病态社会中有尊严的存活。 杰克是饱受精神疾病的受害者,同时也是被社会灌输了理想,面临欲望难平窘境的平凡人。 就像朱德庸先生的《大家都有病》,看起来是对生活的吐槽,实际上,是对病态社会的鞭笞与讽刺。 杰克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理性的“装着孙子受着苦”,成为无处发泄的社会牺牲品,要么疯狂的挑战社会底线,成为人们不理解的那个“社会病人”。无论如何,杰克做到了,他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