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将船买酒白云边,“浆船美酒白云边”出至李白哪首诗

本文目录索引

1,“浆船美酒白云边”出至李白哪首诗

  此句出自李白的《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第二首。

  原文:
  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写下的一组七绝。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李白与被贬谪的李晔、贾至同游洞庭湖,作诗记游。这组诗生动地描绘了洞庭湖明丽的秋景,也反映了诗人渴望重返长安的心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浆船美酒白云边”出至李白哪首诗

2,李白的诗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怎么解释?

出自:唐代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赏析:
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月夜泛舟的情形:明月皎皎,湖水悠悠。洞庭秋水澄澈无烟,水月相映,清辉怡人。诗人与友人(此处,我们不妨把其族叔也当作友人)泛舟湖上,与清风朗月为伴,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但乘流上天终不可得,诗人也只好收起这份不羁的想象,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月夜泛舟,洞庭湖水全不似白日烟波浩渺、水汽蒸腾之气象。波澜不惊,澄澈如画。无烟水愈清,水清月更明。溶溶月色溶于水,悠悠湖光悠月明。这种景象,这种意味,非置身其中不可得,非写意简笔不可得。(来自古诗词网)
酒至半酣,湖光月色此刻便激起“谪仙”李白羽化遗世之想。饮当地美酒,想起自己雄才大略,却始终壮志难酬,心中不禁戚戚然。悲则饮酒,以酒入诗,这是李白的爱好,多年来已成为一种习惯。遥想自己为施展抱负,少年时期开始仗剑走天涯,到如今却落得如此境地。于是借着着朗月清风,一抒情怀。

3,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湖面清风,湖上明月,自然美景,人所共适,故李白曾说“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襄阳歌》)。说“不用一钱买”,是三句“赊”字最恰当的注脚,还不能尽此字之妙。此字之用似甚无理,“月色”岂能“赊”?又岂用“赊”?然而著此一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只言“赊月色”,却不妨举一反三),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著一“赊”字,人与自然有了娓娓对话,十分亲切。这种别出心裁的拟人化手法,是高人一筹的。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4,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陪族叔晔及贾至游洞庭》其二)

先说背景: 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刑部侍郎李晔贬官岭南,行经岳州(今湖南岳阳),与诗人李白相遇,时贾至亦谪居岳州,三人相约同游洞庭湖,李白写下一组五首的七绝记其事。这是其中第二首,它内涵丰富,妙机四溢,有悠悠不尽的情韵。
南湖秋水夜无烟:清秋佳节,月照南湖,湖面上很干净,没有什么烟雾。 南湖,就是洞庭湖,因为洞庭在岳州西南。 秋水,表明季节。大概就是说清秋佳节,月照南湖。 夜,表明时间是晚上。 无烟一词这里用得好,本来是说湖面上没有烟雾,但是实际上是在说月光的澄澈。 耐可乘流直上天:怎样才能乘着这流水直上青天啊!传说天河通海,故有此想。诗人天真的异想,又间接告诉读者月景的迷人。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且就这个词用得好,似乎表明,虽未上天,却并非青天不可上,也并非自己不愿上,而是洞庭月色太美,不如暂且留下来。苏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数句,意境与之近似。
对于赊这个字,作者《送韩侍御之广德》也有“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渊明”之句,亦用“赊月色”词语,可以互参。就这一个字,就将自然人格化。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而又十分慷慨好客,不吝借与。 面对风清月白的良宵不可无酒,自然引出末句。明明在湖上,却说“将船买酒白云边”,亦无理而可玩味。原来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遥看湖畔酒家自在白云生处。说“买酒白云边”,足见湖面之壮阔。同时又与“直上天”的异想呼应,人间酒家被诗人的想象移到天上。这即景之句又充满奇情异趣,丰富了全诗的情韵。 李白的这首诗,主要就是在写景叙事而已,因为一共有5首,在今天估计就相当于五篇日记,五篇流水账。只是人家的流水账就很有艺术而已,我们来读这几首诗,就是体会诗人的那种意境而已,诗歌不能翻译,翻译出来了就什么味道都没有了,最突出的就是《静夜思》,翻译出来了比3岁小孩的大作还不如了。
 
参考资料:《唐诗鉴赏辞典》望采纳

5,“浆船美酒白云边”出自李白哪首诗?

出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 原诗: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译文: 秋天夜晚的南湖水面水澄澈无烟,(不由生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上天”之念),可怎么能够乘流上天呢?姑且向洞庭湖赊几分月色,痛快地赏月喝酒。 《游洞庭湖五首·其二》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与贾至、裴九三人同泛洞庭湖时所作。三人因各自原因而至岳州(今湖南岳阳)。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发生了九节度之师溃于滏水之事,洛阳城内外一片慌乱,时任中书舍人的贾至由汝州南奔,因此被贬为岳州司马。 是年秋天,到岳州任上。贾至诗题中称“初至巴陵”(巴陵即岳州),诗中写的又是秋景,可见贬至岳州即在乾元二年秋。李白则因从永王李璘事,受到无辜牵连,流放夜郎,乾元二年春则于流放途中自三峡遇赦放回,夏秋时憩于江夏、岳州一带,正好遇到被贬至岳州的贾至。 裴九则是做刑部侍郎时,参与朝中的派系斗争被贬岭南而途经岳州的。三人同病相怜,客遇他乡,相邀同游洞庭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游兴是很浓的。其间,各自都有纪诗,各奔前途时互相之间又有赠诗。在唐诗史上,也可谓一段佳话了。

6,求吴望尧诗歌太阳船原文

吴望尧《太阳船》原文 白昼有一条神秘的航线, 划来只镀金的巨船, 当它驶过顶空的子午线, 便缓缓地扯下了帆。 沿途它穿越紧密的光波, 或停靠于云的海岸, 当它卸下批闪烁的白银, 又驶向另一个港湾。 但在它驶近黑暗的时候, 船上却焚起了大火, 使它沉没于灰色的浪涛, 却溅起了银星千颗! 扩展资料: 诗中想象丰富,字里行间也有浓浓的抒情色彩,太阳船“焚起大火”“溅起银星”,营造出深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体现了力量之美。 吴望尧,浙江金华人。其作品曾获台湾文艺基金会特别创作奖。 主要作品有诗集《灵魂之歌》、《玫瑰城》、《地平线》,散文集《自由的悲剧——写给年轻的一代》、《越南沦亡琐记》、《阮氏娥——写给年轻的一代》及《吴望尧自选集》。 40年代在越南经商,抗战胜利后到台湾,继续从事商业。后旅居洪都拉斯。 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创设台湾现代诗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船

7,冰心创作的诗歌纸船的故事

  一、原诗:纸船 冰心
   ——寄母亲
  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二、《纸船——寄母亲》赏析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三、作者介绍: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8,聂鲁达最经典的诗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诗集。
作品标题:
1.
《女人的身体》
2.
《光以其将尽的火焰》
3.
《啊,松树林的辽阔》
4.
《早晨满是风暴》
5.
《为了使你听见我》
6.
《我记得你去年秋天》
7.
《薄暮》
8.
《白色的蜜蜂》
9.
《陶醉于松林》
10.
《我们甚至失去了》
11.
《几乎在天之外》
12.
《有你的胸部,我的心》
13.
《我用火的十字》
14.
《每日你与宇宙的光》
15.
《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
16.
《思想着,影子纠缠于》
17.
《黄昏时在我的天空》
18.
《在此我爱你》
19.
《黝黑、灵活的女孩》
20.
《今夜我可以写出》
21.
《绝望的歌》
作品鉴赏:
聂鲁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爱情诗。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1924)是聂鲁达最早、最著名和最畅销的诗集,它与他后期的《一百首爱情十四行诗》在南美家喻户晓,影响深远。诗集描写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和自然风光,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是体现他早期风格的代表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如题目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描写了爱情的折磨。这是他两次爱情的结局:既抒发了对那位特木科姑娘(马里索尔)的眷恋,也表现了对那位圣地亚哥姑娘(马丽松布拉)的倾慕。它活跃在过去与现在、黑暗与光明、失去与占有之间,在诗人和所爱的女人之间,只有疏远和苦思。爱情的忧郁早已穿袭心灵。为了治愈他的爱情创伤,诗人宁愿逃脱每件将他束缚在目前境地上的事物。在《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中,他感到他的心破碎了,腐烂了,变成了一个坑,这个坑是辛酸的,对世界上的垃圾开着口,因此诗人纵泪叙情。他感受到了爱情的不幸,但是他要通过自身的经历来告诉世人: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请珍惜当爱情来临时这美妙的一瞬吧!诗人虽然绝望,但对自然、人生仍存有眷恋之意。来吧!诗人呼唤,放下心中的叹息,不要为曾经的寂寞而空自蹉跎,尽管放松地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各种滋味,享受能抓住的现在。诗人虽哀恸一生的希望,但仍然注视着大自然,享受自己以前未曾享受到的幸福。诗人要尽情地享受,要将生命的杯中掺和在一起的琼浆与胆汁喝个干净。第六首描绘了“我”与“你”相聚的欢娱时刻。“你”虽然近在眼前,但“我”已能感到“你”的心在天边;“你的眼睛在漫游”,而“我”的心却只在“你”身上;“灰色的贝雷帽,呢喃的鸟语,宁静的心房,那是我深切渴望飞向的地方”。“我”最终回味、咀嚼的只是“亮光、是烟云、是一池静水”!一个深情款款的“我”与一个如烟似雾、不可捉摸的“你”的恋情,最终只能由“我”来品尝个中苦涩。第七首中,一个忧郁、悲伤、饱受情感折磨的“我”跃然纸上。“我”的忧思凝结成“网”,希望能够捕捞起对“你”的回忆。但“你”是那样莫测,犹如“海洋”,“我”的“网”无论如何也无法捕获“你”的心。因此“我”只能任“孤独拉长而且燃烧”,即使“淹死在水中”也只能心甘情愿。“你”只能是“我遥远的女人”,即使“你”向“我”示好,那也只是“可怕的海岸”,“我”如果靠岸,也只会陷入绝望的“大海”。“我”能做的只是“撒下悲伤的网”,捕捞“你”“海洋的眼睛”,这首用充满象征、比喻和变幻莫测的语言,发泄苦闷、绝望的情绪,同时韵律精巧、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在诗歌形式上,聂鲁达能够兼容并收,他突破了现实主义的传统格式,汲取民间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长处,形成自己豪迈奔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