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关于孙中山的资料,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逸仙、日新。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故通称孙中山。生于满清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祖籍广东省东莞。清末民初医师、政治家、革命家、哲学家,是中华民国奠基人,亦是中国国民党之创党人。提倡三民主义。 其童年曾受太平天国的影响而有革命思想。28岁上书清朝重臣李鸿章建言改革,却遭遇李的冷落,日本命令将兵遣师,甲午战争爆发。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国民党前身)。1895年,兴中会发动乙未广州起义。1905年,在日本东京组成中国同盟会,孙被推为总理,主张使用青天白日旗作为革命旗帜,反对使用黄兴提出的井字旗;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并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40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尊称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国父”。中国国民党永久保留其于党内的“总理”职衔。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孙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 扩展资料: 政治 三民主义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孙中山的简介是什么?

2,孙中山简介

孙中山先生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0岁入村塾读书,12岁到檀香山读书,17岁时回国。1884年与本县卢慕贞女士结婚。 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扩展资料孙中山主要贡献 一、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蓠。 二、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 三、坚持实业救国。 四、传承先进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3,孙中山的生平介绍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孙中山原在香港学医,并成为西医医师。鸦片战争后,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孙中山早期受郑观应的改良思想影响,后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孙中山在军事方面: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也是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先驱。在西方列强的挑战下,面临着“新”“旧”“中”“西”的冲突,孙中山选择了中国军事现代化的道路。他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又认真研究西方兵法,特别是努力学习近现代军事思想和苏联的建军经验。 在探索中国军事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实践中,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在中国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冲破“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开辟了中国现代军事思想的新篇章。

4,孙中山生平简介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翠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少年出国留学,17岁时回国。1886年至1892年先后在广州、香港学医,毕业后,在澳门、广州行医,并致力于救国的政治活动。 1894年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遂再赴檀香山,创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1905年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系统地提出其三民主义思想。 1895年至1911年策划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屡遭挫折而斗志弥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得到各省响应,导致清朝专制统治的覆灭,是为著名的“辛亥革命”。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体。袁世凯阴谋复辟,孙中山于1913年反袁。1914年在日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 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担任总理,1923年,孙中山接受苏俄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国共两党实行合作,以推进国民革命。 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其三民主义,1925年3月12日,因肝癌不治,逝世于北京。 扩展资料: 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称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 他的一生都在为革命事业奔波操劳,毛泽东评价这位伟人为:“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不平凡的思想以及对于民主自由的追求、一腔爱国救国的热情。 可以说,孙中山,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也正因此,在他的带领下,引领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爱国青年和革命家,为中国革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在他的引领下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5,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 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反清事业,自诩"洪秀全第二"。 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 扩展资料: 1925年(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 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 韦慕庭: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在他生前确实没有成功,他未能及身看到祖国的独立和富强,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可说是个失败者。 但是,他对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的巨大影响,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斗争;在他身后,中国革命成功了,中华民族继承孙中山遗志,终于取得全世界瞩目的进步,在这个意义上,孙中山又不能说是一个失败者。 1、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 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2、联俄容共 孙中山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为自己的座右铭,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注重学习世界上的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孙中山

6,孙中山的简要的生平介绍(急需)

孙中山生于1866年11月12日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名文,号逸仙,化名中山樵。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扩展资料: 孙中山的政治举措: 1、三民主义 孙中山毕生坚持“三民主义”,坚持民族、民主救中国和三民主义救中国的信念与理想。辛亥革命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2、建国方略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3、联俄容共 孙中山十分关注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敏锐地认识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变革的重要影响,毅然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赋予三民主义思想以新的内涵。 三大政策是孙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张,是他倡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从屡受挫折转向成功、进而取得显著成就的正确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中山

7,孙中山的简介 是什么?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孙文,幼名帝象,谱名德明,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广东省广州府香山县翠亨村(今广东中山)人,中国政治家、医师、革命家、中华民族主义者。流亡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为人知,後转化为後世常用惯称「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的创始人,曾任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三民主义思想创建者。
孙中山早年曾受中国传统教育,在香港大学医学院第一名毕业,期间认识欧美世界较深,通晓粤语、官话、英文、日语。曾上书李鸿章,要求满清政府改革,後因满清积弱不振,於中日甲午战争时,在檀香山加入由杨衢云创办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後在东京合并改组为中国同盟会,担任总理。伦敦蒙难使其闻名中外,多数外国人视其为中国革命领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孙中山曾在美国收到黄兴汇款电报,而辛亥革命主要由中国同盟会中部机关部湖北负责人居正主导下,由受革命思想启发之新军团体「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与同盟会会员组成「共进会」孙葆仁发动起义。起义爆发後,黄兴由香港北上武汉相助指挥。起义爆发隔天,孙中山於报上阅得辛亥革命消息,并未立刻归国,而是绕路抵达欧洲,游说英、美、法、德政府与四国银行团,要求列强保持中立与终止对满清贷款,并且支持中国革命。虽未取得列强真正支持,归国後被多数革命者认为他声望与能力足以成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领导人,因此被选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领导国民革命。他提出《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影响中国至深。他是全世界华人社会中国人民最敬重和尊崇之伟大革命家,中华民国尊其为国父,中国国民党尊其为总理,中国共产党尊其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国外人士亦经常尊称孙中山为现代中国之国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