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一个纵队多少人,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本文目录索引

1,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2,解放战争中,我军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相当军级单位的编制,比如,电影《红日》重点就是讲的解放军第6纵队与兄弟部队1、4、8、9纵队,参加攻打山东孟良固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六纵”就是后来的24军

之所以称“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3,军队中一个纵队是多少人啊!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钦佩啊!^_^)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4,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个纵队大概有有多少人?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一个纵队的兵力:
  解放战争初期: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也看1万多人,少有超过2万人的。
  解放战争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十一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解放战争后期(大决战后期~大决战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

5,解放战争时解放军一个纵队有多少名战士?

这个每个野战军的情况不一,比如东北野战军编制充实,纵队下辖师,除此纵队还有直属的炮兵,工辎等,所以平均一个纵队4-5万人。华东野战军的纵队虽然也下辖师,但是每个纵队编成内缺乏其他兵种,以步兵为主,一个纵队也就是3万人,多的4万人左右。
而西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的纵队下辖一般是旅,大的纵队辖3个旅,接近2万人,小的纵队下辖2个旅,不到2万人。要是赶上所辖的旅是2团制的小旅,那一个纵队才2个旅4个团,也就万把人出头。

6,请问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一个师多少人

1、解放战争初期新成立的纵队一般不超过两万人,一个纵队一般辖2~3个旅(师)。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 2、解放战争中期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十一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 3、解放战争后期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 扩展资料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纵队

7,共产党一个纵队是多少人

解放战争初期:大约2万人左右。 解放战争中期:在3万人左右。 大决战期间: 平均在5万人左右。 解放战争后期(大决战后期~大决战决战后):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 扩展资料: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 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战旅 。纵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 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纵队相当于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 解放战争末期(大进军阶段)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纵队(纵队的发展历程)

8,解放战争时期,一个纵队一般相当于一个师么

  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总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11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把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左右,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8千人的样子,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六十人的样子。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左右,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当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多了去。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


  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

  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


  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9,淮海战役中华野与国军各兵团兵力各有多少!

解放军方面

1.中原人民解放军(中野):
司令员:刘伯承
下辖:第一纵队 杨勇
第二纵队 陈载道
第三纵队 陈锡联
四 陈赓
五 暂不详
八 孙定国
九 秦基伟
总兵力约20万人,各个纵队兵力分布不详。
2.华东人民解放军(华野):
司令员:陈毅 副司令员:粟裕
下辖:第一兵团 叶飞
下辖:第一纵队 叶飞
四 陶勇
六 王必成
第二兵团 何以详
下辖: 何以详
王建安
刘本善
管文蔚
第三兵团 韦国清
下辖: 韦国清
暂不详
陈庆元
王明章(待研究)
第四兵团 许世友
下辖: 聂凡明
周治坚
第五兵团: 粟裕
下辖:快运纵队 陈锐霆
两广纵队 曾生
3.华野还包括,张光中纵队,金绍山旅,魏凤楼旅,淮海独立师。
总兵力约40万人,具体分布不详。基本上每个纵队由一两万人,大的纵队2万人以上。
以上共计23个纵队,三个独立旅。参战总兵力约六十万人。
国民党军方面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
总司令:刘峙 副总司令 杜聿明
下辖:

李延年 第9绥靖区:辖44军 (后归黄百韬兵团)

冯治安 第3绥靖区:辖59军,77军

刘汝明 第4绥靖区:辖55军,68军

邱清泉 第2兵团:辖5军(人数4万余),70军,74军,12军1个师,米文和师 。总兵力十万人以上。

黄百韬 第7兵团:辖44军(1.5万人左右),25军,63军,64军,100军 。号称12万人,实际兵力不足10万人,到碾庄圩是只有7万人左右。

李弥 第13兵团:辖8军,9军 。全兵团约6万人。

孙元良 第16兵团:辖41军,47军,99军 。总兵力5万人左右。

黄维 第12兵团:辖10军,14军,18军,85军以及1个快速纵队 。号称12万人,实际兵力十万左右。

直属部队:72军,107军,115军(刚空运到徐州来,编入13兵团)

共计25个军,以及工兵,炮兵若干。

有些兵力分布是模糊的,我知道文字上有记载的,确切的兵力人数是,黄百韬兵团12万人,李弥兵团6万人,黄维兵团12万人。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共30万人。
国民党实际兵力,60-70万人,号称80万人,实际能打的兵力40万人左右,其他兵力不堪一击。
我军号称60万人,实际支前民兵,有100-2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