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拉大锯扯大锯儿歌,童谣拉大锯讲的是什么事

本文目录索引

1,童谣拉大锯讲的是什么事

“童谣拉大锯”讲述了外孙到姥姥家玩耍发生的开心故事。 “童谣拉大锯”全名为《拉大锯,扯大锯》,《拉大锯,扯大锯》是一首传唱很广的儿歌,也是伴随很多人一起成长的经典儿歌。 扩展资料: 《拉大锯,扯大锯》全歌谣: 1、第一种: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 拉大锯,扯大锯,你过来我过去。 拉一把扯一把,小宝宝快长大。 拉大锯,扯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 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 2、第二种: 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搭棚,明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3、第三种: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 接姑娘,送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姥姥不给饭吃,上房后吃巴巴蛋去。 4、第四种: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 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 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 5、第五种: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他妈不让去,嫌他太淘气。 姥姥家不给饭吃,舅舅给杀个大公鸡, 蒸也不蒸熟,煮也煮不烂,记得外甥直打转。 6、第六种: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 接闺女,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 他妈不让去,嫌他太淘气。 不让去,也dei去,推着小车赶上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拉大锯,扯大锯

童谣拉大锯讲的是什么事

2,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是什么电视剧的歌词?

来源于京剧, 是讲苏三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真实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 我现在想起来还能记得住“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这句词。而当时记得极清的白絮实际上是象征六月飞雪。 台上还在唱着,红红绿绿闪烁着,远不如那几幕惹我注意了,看着台上的人渐渐没了五官,成了人影,我揉揉眼睛,看旁边表姐还饶有兴致地在看,我低头又吃了会手上的零食,又支撑着看了一会,台上的角儿也不再是洪亮的唱了,比先前小了许多,想来也是累了,苏三又出场了。 扩展资料: 《苏三起解》又名《女起解》、《洪桐县》。梅、尚、程、荀及张君秋等演出均有特色。因话本和戏剧闻名的苏三,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苏三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确实发生在山西洪洞县。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桐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 苏三,原名周玉洁,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年仅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其时妓院已有两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为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往甚密,并立下山盟海誓。在那里不到一年, 王景隆床头金尽, 被老鸨赶了出门。 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发奋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老鸨偷偷以1,200两银子为身价把苏三卖给山西马贩子沈洪为妾。沈洪就准备带苏三回故里。 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与赵昂合谋毒死沈洪。 诬陷苏三。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屈忍画押,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 王景隆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案,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 苏三有幸,传奇般地同王景隆团聚。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

3,童年儿歌“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口唱大戏……”后面是什么?

这个有好几个版本的: 1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送女婿,小外孙也要去;姥姥不给饭吃,上房后吃巴巴蛋去。 2 拉大锯,扯大锯,外婆家,唱大戏。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拉大锯,扯大锯,你过来,我过去。拉一把,扯一把,小宝宝,快长大。 3 拉大锯,扯大锯拉大锯。扯大锯, 姥姥家,唱大戏。 拉闺女,请女婿, 小外孙子也要去。 今儿搭棚,明儿挂彩, 羊肉包子往上摆, 不吃不吃吃二百。 4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里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就是不让冬冬去。不让去,也得去,骑着小车赶上去。 5 拉大锯、扯大锯,姥家门口唱大戏,接姑娘,唤女婿,小外孙也要去。他妈不让去,嫌他太淘气。姥姥家不给饭吃,舅舅给杀个大公鸡,蒸也蒸不熟,煮也煮不烂,急得外甥直打转。”

4,童谣中的“拉大锯扯大锯”与后面一句“姥姥家唱大戏”有什么关系?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妈妈去爸爸去,小宝宝也要去。很多人都是唱着这首童谣长大的,但是未必每个唱过这首童谣的人都思考过,去姥姥家看唱大戏跟“拉大锯扯大锯”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这是起源于《诗经》的一种诗歌创作手法。《诗经》的创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三类。 赋,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手法;比,相当于现在的比喻修辞手法;兴,就是先写别的事物,然后通过这一事物产生联想,引出诗人最想要写的事物,或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手法。 比如《诗经》中的第一篇《关雎》,就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雎鸟联想开去,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拉大锯扯大锯”就是用来起“兴”的事物,用它来产生联想,引出后面的“姥姥家唱大戏”这一主题事件。 用来起兴的事物与主题内容之间难道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当然不是,只是它们之间没有直接联系罢了。比如“拉大锯扯大锯”与“姥姥家唱大戏”二者,首先可以看出“姥姥家”一定不是在繁华的都市,而是在相对偏远的乡间,因为只有乡间的人才会对唱大戏这样的事情特别感兴趣; 其次,“锯”和“戏”是押韵的,也许,最先创作这首童谣的人,一时找不到与“戏”押韵的事物,而眼前正好有人在“拉大锯扯大锯”,所以就顺口唱出来了。 总结:像这样偶然关联的情况,在民歌里是很常见的,比如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开头的歌词是“达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大又甜呀,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两个眼睛真漂亮”,前面用“石路”“西瓜”作为起兴的事物,可它们与后面引出的达坂城姑娘的“辫子”“眼睛”并没有直接联系。

5,传统童谣有什么?

传统童谣: 一、拉大锯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接姑娘,请女婿,小外孙,你也去。 二、张奶奶 张奶奶,李奶奶,俺家有个小婴孩儿,站得稳,坐不歪,好吃饽饽不吃奶。 三、保护眼睛 小眼睛,亮晶晶,样样东西看得清。好孩子,讲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睛。 四、剪指甲 手指甲,长又长,小小细菌把身藏,常剪指甲爱干净,小朋友讲卫生,个个长得胖又壮。 五、牵牛花 牵牛花,会牵牛,牵着牛儿到处游。一游游到银河边,洗个澡儿乐悠悠。 六、打麦蚱 丫头丫,打麦蚱,麦蚱跳,丫头笑,麦蚱飞,丫头追。 七、小蜻蜓 小蜻蜓,大眼睛,两只翅膀大又明,飞东飞西忙不停,消灭害虫有本领。 八、蜗牛 蜗牛蜗牛记性差,出门会忘家在哪。一边爬,一边画,画根银线好回家。 九、小花狗 小花狗真奇怪,反穿皮袄毛朝外,见了熟人它不叫,碰到生人耍厉害。 十、太阳地球和月亮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十一、叫 黄狗、黄狗、汪汪叫。白鹅、白鹅、嘎嘎嘎。小羊、小羊,咩咩咩。花猫、花猫,喵喵喵。小宝小宝,妈妈妈。 十二、小老鼠上灯台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咪来,骨碌骨碌滚下来。 十三、剪纸歌 小姣姣,手儿巧,拿剪刀,铰呀铰。铰只狗,铰只猫,铰只麻雀喳喳叫。 十四、客人走 客人走,客人走,小狗送客到门口,摇摇尾,点点头,客人走前它走后。十五、乘凉一片树叶荫一点,一团树叶荫一片,我们藏在小树旁,太阳公公找不见。十六、我四岁摆枕头,盖花被,你三岁,我四岁,我是小姐姐,你是小妹妹。 十七、青蛙歌 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十八、锄头 一把锄头两面光,挖块菜地四方方,又种葱来又种蒜,又种萝卜又种姜,姜味辣,葱味香,萝卜甜得赛蜜糖。 十九、晒太阳太阳太阳照四方,他的好处不寻常,太阳不晒草不绿,太阳不晒花不香,身体也要太阳晒,太阳晒了才健康。二十、别生气 小妹小妹别生气,明天带你去看戏,你坐椅子我坐地,我吃香蕉你吃皮。 二十一、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捉到小松鼠。二十二、急性子一个人生来急性子,早晨起来去赶集,错穿了绿布袄,倒骑着一头驴,一直走到月亮起,还没转出村子里。 二十三、小白兔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二十四、难上难 听我唱歌难上难,鸡蛋上面堆鸭蛋,鸭蛋上面堆酒坛,酒坛上面插竹竿,竹竿上面晒衣衫。二十五、月亮走 月亮走,我也走,我和月亮交朋友。月亮邀我去月宫,我邀月亮井中游。二十六、吃西瓜 哈巴狗,你看家,我上后院摘西瓜,西瓜大,西瓜甜,抱着西瓜走半天,你一半,我一半,吃得小肚溜溜圆。二十七、老鼠请吃饭 小老鼠,爬缸沿,偷小瓢,量好面,请干娘,吃顿饭,干娘肚子撑两半。 二十八、太阳花 个儿高高,脸儿俏俏,太阳出来哈哈笑,太阳下山它睡觉,一朵一朵真不少,给你一朵要不要。 二十九、甜嘴巴 小娃娃,甜嘴巴,喊妈妈,喊爸爸,喊得奶奶笑掉牙。 三十、数字歌 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筋头,七、八、九,拍皮球,伸出两只手,十个手指头。 扩展资料: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许多童谣都是根据古代仪式中的惯用语逐渐加工流传而来,或是以较晚一些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加工而成。 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谣的记录。如中国的《三字经》,英国的《一闪一闪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等。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同时,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 从现有材料看,我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 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 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