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在哪里,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
本文目录索引
- 1,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
- 2,大禹治水治得是哪一条河?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 3,大禹治水的位置大致在今那些省市
- 4,大禹治水,其位置到底在哪里?
- 5,“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流?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
- 6,大禹治水中的大禹是什么地方的人
- 7,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
- 8,“大禹治水”大禹治的是哪个流域的水?
- 9,大禹治理的是哪里的水呢?
- 10,大禹治水治的是哪个水?
1,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
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由此知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摘要】
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提问】
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由此知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回答】
希望回答对您有帮助~【回答】
再次感谢您的信任,后续如果有什么问题,您可以继续咨询我,可以关注我哦~🌹🌹🌹【回答】
2,大禹治水治得是哪一条河?究竟在什么位置呢?
大禹治水所治理的是哪条河,目前尚且没有最后定论,一种说法是黄河,黄河位于我国北方,流经青海、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另一种说法是除了黄河还有淮河,淮河位于我国南北方交界处,发源于河南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江苏等地。 一、大禹治水的主要目标:黄河 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石器时代,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摇篮。华夏民族的始祖炎黄二帝,也是以黄河流域为主要活动区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几个王朝,也都无一例外以黄河流域为立国之地。 由此可以确定,大禹治水所处的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也必定是当时古人的主要活动区。因此考古学界很早就认为,大禹治水的主要目标,也只能是黄河。黄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每年都会有难以计数的泥沙被冲刷入河道,导致黄河水泥沙含量极高,到了中下游水流平缓地区,泥沙就会沉积下来淤塞河道,导致水位上升,水患连年。这种现象成为黄河自诞生以来几乎无解的存在。 也正因为黄河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大禹才会不遗余力地要治理水患,治理黄河。 二、大禹治水的目标也包括淮河 淮河和黄河之间距离有限,黄河发生大的汛情和洪水,很容易波及到淮河。历史上曾经多次发生过黄河“夺淮入海”的悲剧,两条大河水量合二为一,造成的危害更加严重。 而且淮河本身水量极大,历史上淮河造成的巨大水患,可谓史不绝书。古《岳渎经》也记载,“禹理水,三至桐柏山,惊风走雷,石号木鸣”,“乃获淮涡水神名无支祁”。由此可见,淮河也曾是大禹治水目标之一。
3,大禹治水的位置大致在今那些省市
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据《史记》中的记载,大禹治水共疏导了九条河流,弱水疏导至沙漠地带,将黄河疏导过龙门山,最后流入大海,将汉水向南疏导注入长江,开通汶山疏导长江,疏导沇水进黄河,疏导淮水入大海,渭水进黄河,洛河进黄河。 由此史料记载再加上今天的地理知识可知,大禹当年治理的水域分别为黄河、长江、淮河和注入沙漠之中的弱水。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 由此知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扩展资料: 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 禹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4,大禹治水,其位置到底在哪里?
大禹治水的位置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扩展资料: 治水遗迹 禹会村遗址,禹会也称禹墟,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实地考察发展其是淮河流域目前发现最大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大禹生活的年代正是龙山文化时期。涂山既有大会诸侯遗址,又有娶女首领为妻的涂山氏国遗址,并留有禹王宫、启母石(亦即望夫石)、(生启之地的)台桑、防风冢、禹墟等多处遗迹,山上禹王宫有数千年历史,历代文人名宦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 文献记载 1、《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2、《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 女娇”、“ 女趫”。 3、《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4、《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5、《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6、《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7、《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中所载,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都表示出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和间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顾及儿女私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大禹治水
5,“大禹治水”的“水”指哪条河流?大禹治水的方法是什么?
“水”指的是:黄河。 治水方法: 1、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 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2、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3、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 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 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扩展资料: 大禹治水经过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说:“禹!你也谈谈高见吧。”禹拜谢说:“是啊,君王,我说些什么呢?我整天考虑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说:“哦,到底是些什么工作?”禹说:“大水与天相接,浩浩荡荡包围 了大山,淹没了山丘,民众被大水吞没。 我乘坐着四种交通工具, 顺着山路砍削树木作路标,和伯益一起把刚猎获的鸟兽送给民众。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进四海,还疏通了田间小沟,使 田里的水都流进大河。我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为民众提供谷物 和肉食。 还发展贸易,互通有无,使民众安定下来,各个诸侯国 开始得到治理。” 皋陶说:“是啊!你这番话说得真好。” 以后禹首先就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 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 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 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6,大禹治水中的大禹是什么地方的人
大禹治水中,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西羌(今甘肃、宁夏、内蒙南部一带),后随父迁徙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7,大禹治水在什么地方
在黄河流域,河南洛阳南郊。 禹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作了一番严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 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 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难以通过汛期洪水。还发现黄河淤积,流水不畅。于是禹大刀阔斧,改“堵”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 禹采用了“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入海“。高处就凿通,低处就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定了一个治的顺序,先从首都附近地区开始,再扩展到其它各地。 扩展资料 禹继任治水之事,为了不重蹈覆辙,禹采用疏导方法来治理黄河泛滥问题,虽然工程极为浩大,但成效显著,耗时十三年,大禹最终功成身退,载誉而归。 治水的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正逢其妻正在分娩,哭声凄厉,大禹在家门外踌躇不前,众人皆劝其进门看看,直到听见婴儿的啼哭声,大禹才掩面离去,至始至终未曾见其母子二人。 第二次,妻子抱着襁褓中的婴儿向行路中的大禹招手,大禹仅挥手示意,便冲冲赶路。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是一个十岁的孩童,正守在门口翘首盼望着父亲,大禹抚摸着儿子的额头,告诉他,水患为治,百姓尚不能安居乐业,又何谈个人一家团圆,随即离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禹治水
8,“大禹治水”大禹治的是哪个流域的水?
大禹治理的是黄河流域的洪水。
大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的黄河流域洪水为患,尧命鲧负责领导与组织治水工作。
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治水。鲧治水失败后由其独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
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
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
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9,大禹治理的是哪里的水呢?
相信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大禹治水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神话传说,早在夏朝以前,大禹便率领民众,和自然灾害洪水进行斗争,从而获得了最终胜利,更是塑造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最终历经13年,成就了一番伟业。 然而这也让人感到好奇,大禹治的是哪里的水呢,根据《国语》:“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伊水和洛水正好是黄河的支流,因此大禹治理的区域面积,主要还是黄河流域的下游位置。 但是来自于中科院的孙卫东教授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从《山海经》推断:是尼罗河。这是一个大胆而且新鲜的看法,孙卫东教授在国内,是同位素地球化学领域的权威,并且担任了科学院矿物和成矿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但是他的专业并非历史,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孙卫东如此的发言呢? 原来孙卫东教授曾经在分析商代青铜器的时候,竟然无意间发现,上面的同位素特征,出自于地中海一代,孙卫东就想到,这是否意味着,过去的夏商和埃及是否有什么关联? 实际上,早在民国时期,就有人提出了“华夏西来”的观点,认为华夏文明来自于成型文明更早的埃及,并且提出一系列“证据”,比如相似的甲骨文字,还有后来陆续发现的三星堆遗址,同样和北非的遗迹非常相像。 而在这个基础上,孙卫东于是就提出,大禹治水的地点,很有可能是尼罗河,而他的证据,来自于古代的文学著作《山海经》。并且有着以下的重要几个证据。 首先是《国语》中的那句话:“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孙卫东看来,过去的黄河支流,尚且不足以对河流附近的原住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和后果,反而是尼罗河,在古代埃及期间,由于气候等原因,经常发生改道和迁移,对周围造成严重后果。 而《山海经》中,大禹治水的方式,和他父亲完全不同,以疏导为主:“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这一段话,交代了两个重要的信息,河水是南北走向,并且是从东北方而出,最终在西南进入渤海,然而在中国古代地图上,却并不能找到一条符合这段描述的河流,以至于南北向,还能引发灾情的河流,就更加的少见了。 对此孙卫东认为,《山海经》当中的渤海。实际上是位居东非高原上,非洲最大湖泊,世界第二淡水湖的维多利亚湖。 当然,孙卫东教授的这一切观点,都是建立在他认为夏朝起源于埃及的学说上所建立的,那么是否可信呢?实际上,如今安徽省西郊涂山南麓的淮河东岸,还留下大禹治水的遗迹,而且退一万步来说,如果夏朝真的起源于埃及,那么正如同犹太人迁徙一样,应该留下庞大聚落迁移的漫长足迹,不可能毫无任何征兆。
10,大禹治水治的是哪个水?
是山西境内的黄河
传说在帝尧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能够论著异曲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曾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一书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按“九州”的地理区域,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