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二十四史前四史,“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别是指什么

本文目录索引

1,“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别是指什么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介绍: 1、《史记》(汉·司马迁) 2、《汉书》(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4、《三国志》(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南朝梁·沈约) 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征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总共3229卷,约有47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 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扩展资料:我国有着忠实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是世界上最重视历史的国家之一,史料之丰富是举世无双的。二十四史是经过历代史学家们编著积累而成的。 记载了中华民族自传说中的黄帝,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历时4000多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法律、典章制度等诸方面。 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是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历来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鉴往知今、安邦治国之镜鉴。 也是诸多学科研究取之不尽的知识宝藏,尤其在史学、文学以及文献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无可估量的学术价值。 二十四史以《史记》成就最大,无论在中国史学史还是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堪称是一座伟大的丰碑。 作为第一部传记文学,开创了史传文学的传统,对于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等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别是指什么

2,《二十四史》前四史是哪些?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 班固的《汉书》、 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 《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当时的大学者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 “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二十四史”的第一史是﹖最后一史是﹖

二十四史的第一史是《史记》,最后一史是《明史》。

备注: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依次为: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4,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什么

二十四史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前四史一目了然了

5,“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别是指?|

前四史: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东汉]班固 的《汉书》
[南朝 宋]范晔 的《后汉书》
[三国 蜀]陈寿 的《三国志》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作者|卷数

1 史记 西汉司马迁 130

2 汉书东汉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范哗 120

4 三国志 西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朝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朝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朝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朝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 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 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 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朝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 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 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朝 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朝 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朝 张廷玉等 332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6,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是什么,二十四史的后四史是什么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元朝脱脱和阿鲁图的《宋史》、明朝宋濂和王濂的《元史》、清朝张廷玉的《明史》、民国赵尔巽的《清史稿》。
不过它的最后一部,即“清史稿”并不属于《二十四史》之中,并且是残本,民国时期并未编写完毕,这也是有人说是“二十五史”的原因。

7,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哪些?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书,即为前四史四本书。包括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以及西晋陈寿的《三国志》。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着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 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 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 《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近人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十多年后,终于完成。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 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荡尽失意之人哀肠。 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 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