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埃博拉病毒是哪一年发生的,埃博拉病毒起源

本文目录索引

1,埃博拉病毒起源

埃博拉病毒起源于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扎伊尔即现在的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病毒的起源尚不得而知。该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并且通过人际间传播在人群中蔓延。但基于现有证据,人们认为果蝠(狐蝠科)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 “埃博拉”是扎伊尔(即刚果民主共和国)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 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1995年1月起在扎伊尔及1996年2月起在加蓬暴发流行:在扎伊尔基奎特(Kikwit)市发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蓬奥果韦伊温多(Ogooue Ivindo)发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 扩展资料 病毒结构形态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 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例如离心机的高速运转可能使病毒粒子变形。 病毒粒子一般直径约80纳米,但长度可达1400纳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长度则接近1000纳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 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埃博拉病毒起源

2,什么是艾博拉病毒,如何防范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3,艾博拉病毒的毒性威力

艾博拉是一种致命的流血热(hemorrhagic fever)传染病,目前无法医治,会感染包括人类、猴子及黑猩猩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患者半数以上在两星期内七孔流血而死。有人比喻说,把艾滋病HIV病毒一年所起的作用浓缩在一星期里,那就是艾博拉病毒的威力。10月初,乌干达北部古卢镇附近传出有类似艾博拉的怪病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立刻派出专家到疫区。以过去几次的经验,医药人员很有信心能控制艾博拉的蔓延。

4,埃博拉病毒是怎么形成的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 埃博拉病毒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热(EBHF)是当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热,感染者症状与同为纤维病毒科的马尔堡病毒极为相似,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发烧等。 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拓展资料 埃博拉病毒(EBoV)属丝状病毒科,长度为970纳米,呈长丝状体,单股负链RNA病毒,有18959个碱基,分子量为4.17×10⁶。 外有包膜,病毒颗粒直径大约80nm,大小100nm×(300~1500)nm,感染能力较强的病毒一般长(665~805)nm左右,有分支形、U形、6形或环形,分支形较常见。 有囊膜,表面有(8~10)nm长的纤突,纯病毒粒子由一个螺旋形核糖核壳复合体构成,含负链线性RNA分子和4个毒粒结构蛋白。较长的奇形怪状的病毒粒子相关结构可呈分枝状或盘绕状,长达10微米。来自刚果(金)、象牙海岸和苏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不同。 “埃博拉”病毒的形状宛如中国古代的“如意”,利用电子显微镜对埃博拉病毒属成员的研究显示,其呈现一般纤维病毒的线形结构。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现“U”字、“6”字形、缠绕、环状或分枝形,不过实验室纯化技术也可能是造成这些形状产生的因素之一。 在病毒粒子中心结构的核壳蛋白由螺旋状缠绕之基因体RNA与核壳蛋白质以及蛋白质病毒蛋白VP35、VP30、L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从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纳米长,另外10纳米则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这层套膜来自宿主的细胞膜,在套膜与核壳蛋白之间的区域,称为基质空间,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组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博拉病毒

5,埃博拉病毒是怎样产生的?

埃博拉病毒于1995年5月在扎伊尔的基奎特爆发,使244人死亡,由于采取了诸如隔离病人这种基本的公共卫生预防措施而制止了这种病毒的蔓延。科学家迄今还没有鉴定出这种病毒的根源,但是他们怀疑它是由动物携带的,特别是猴子携带的。一位著名的扎伊尔病毒学家说,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可能同非洲森林深处环境的破坏有关系。他说,这种病毒看来是潜伏在森林中的,而伐木或者其他破坏活动似乎把它激活了。他说:“拿扎伊尔的情况来说,引起埃博拉爆发的是一位烧木炭的工人,他在基奎特附近有一座农场。”他说,1976年第一次报道发现埃博拉病毒的扎伊尔赤道区扬布库,也是一个森林地区。 1955年2月,穆延贝教授去了加蓬,研究那里至少有13人死亡的原因。他们是在吃了死在树丛中的猩猩的肉后死去的。他说,他不相信埃博拉病毒在两次爆发之间潜伏在猩猩身上。他说:“猩猩不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猩猩和人一样都是这种病毒的受害者。” 1996年3月5日,埃博拉病毒国际会议在扎伊尔召开,世界卫生组织负责人在会上发出警告说,这种致命的出血热可能在任何时候死灰复燃。

6,中国历史上是否出现过埃搏拉病毒

中国没有出现过,
埃博拉(Ebola virus)又译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有很高的死亡率,在50%至90%之间,致死原因主要为中风、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发性器官衰竭。

7,埃博拉病毒发源地在哪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自埃博拉病毒1976年出现以来,已有800多人死于这种疾病。最近一段时间,非洲国家加蓬和刚果(金)发现多起出血热迅速蔓延的情■,由于其症状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症状类似,很多人担心埃博拉这种可怕的病毒可能再次席卷非洲。加蓬出现埃博拉
  世界卫生组织12月9日证实,这次在中非国家加蓬出现的病毒的确是耸人听闻的埃博拉病毒。到目前为止,已有10人死亡,其中包括1名护士。  发现埃博拉病毒的地点是加蓬偏远的东北部省份奥果韦 伊温多省,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支医疗小组已于一周前到达那里,并采集了受害者的血样,送往南非进行测验。另外,由4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也于10日出发赶往这个海滨国家。这是自去年非洲国家乌干达爆发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事件以来,非洲首次重新发现这种病毒。早在1996年,加蓬也曾发现过这种病毒,当时至少有66人在那次感染中丧生。刚果也有感染■象  另据报道,最近几周,在加蓬邻国刚果(金)西部开赛省的一个村庄,也发现了55起出血热病例,其中28人已经死亡。由于出血热和埃博拉病毒引起的疾病初期症状类似,当局怀疑这也是由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引起的。7日晚,医疗队徒步或乘船行进100多公里才到达发现病毒的村子。  刚果(金)是埃博拉病毒的发源地。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肆虐该国,埃博拉河沿岸数百人神秘死亡,埃博拉病毒因此而得名。1995年埃博拉病毒又在该国发作,造成至少245人死亡。埃博拉病毒历史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报告,埃博拉病1976年首先在刚果(金)爆发,发现的318名患者中有280人死亡。第一例埃博拉病人是位妇女,埋葬她的人和她的孩子都被传染。因为,根据乌干达风俗,死人埋葬前亲人都要给她洗一洗,于是,清洗死人的水流出去也成了传染源。1995年,在刚果(金)的同一地方又发现埃博拉病毒,315人患病,255人死亡。  非洲的加蓬、蘇丹、利比里亚、科特迪瓦等国也在不同时期多次发现埃博拉病例:蘇丹的马力迪地区在1976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爆发大规模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事件,造成近200人死亡。  埃博拉病毒最近一次大规模爆发是在乌干达,2000年下半年,埃博拉病毒在该国造成428人患病,共172人在去年的埃博拉病毒感染中死亡,这在乌国内及邻近国家引起了巨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