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为什么不是允字辈,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
本文目录索引
- 1,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
- 2,朱元璋有27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置呢?
- 3,为什么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儿子朱雄英没有按辈分取名?
- 4,朱标死后最年长的皇子是谁?皇位为什么不给这位年长的而给朱允炆?明朝这方面有什么规矩??
1,朱元璋的儿子朱标为什么没有做皇帝?
因为朱标比朱元璋早死。朱元璋将最疼爱的长子朱标被其立为太子,其本意就是在朱元璋去世后由朱标继位当皇帝,这些从其对朱标的疼爱有加,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要过问,甚至不顾国事的繁重也要陪着朱标学习等就可体现。 可是天不遂人愿,朱标早于朱元璋六年(公元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病故,年仅38岁。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之子即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为皇位的继承人,即后来的建文帝。 扩展资料 朱元璋称吴王时便将朱标立为世子,随宋濂学习经传 。自幼受到悉心教导,明太祖对他寄予厚望,多方培养。洪武元年正月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洪武十年朱元璋令今后一切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朱元璋的目标是为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希望以此杜绝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朱标在许多方面都不像他的父亲:他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不很勇武。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死去。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子嫡长孙,但是朱标大儿子早夭,而朱元璋看到嫡长子次孙朱允炆表现的十分孝顺而很是喜欢,后来立其为太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朱标 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朱允炆
2,朱元璋有27个儿子,为什么没有人敢和朱标争太子位置呢?
朱标的26个兄弟之所以没有跟朱标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争储之战,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抢,而是因为他们抢不过朱标,也没机会跟他抢。这不仅是因为朱标跟他们的身份之间有区别,也不仅是因为朱元璋对朱标特别疼爱,还因为朱标的个人魅力也给他自己加了不少分。 一、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 根据明朝流传下来的一些正史记载,朱标是朱元璋跟发妻马皇后生下的嫡长子。根据自古以来的法制,嫡长子继承大统是再符合宗法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朱标的兄弟们要想夺走他的太子之位只会是难上加难。除此之外,朱标这个嫡长子也是朱元璋跟马皇后的老来得子,所以朱元璋非常看重朱标这个孩子。朱元璋27岁了才得到了朱标这么个儿子,虽然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这对朱元璋来说意义非凡。 二、朱元璋制定的“封藩”制度早就帮朱标摆平了很多障碍 朱元璋在立了朱标为太子的时候就有想过要怎么才能帮他稳住太子之位,于是朱元璋就想出来“封藩”这个办法。所谓“封藩”就是给京城中所有成年的皇子一些地方上的权力、一些兵马,让他们管理好自己的藩镇。但是这个“封藩”只是听起来不错,实际上就是要把这些成年了的皇子全部赶出家门。朱标的这26个兄弟年龄大一点的连京城都回不来了,小一点的又没啥实力能跟朱标斗,根本威胁不到朱标的太子之位。这样一来朱标的太子之位就不会被自己的亲兄弟威胁到了。 三、朱标性格温厚老实,而且富有才能 朱标不仅性格特别温厚,而且他还很注重自己跟兄弟之间的感情。不管是小的时候帮弟弟们背调皮捣蛋的锅,还是长大以后帮弟弟们承担政治上的错误,朱标都是第一个冲上去认错的。除此之外,朱元璋在朱标只有十一岁的时候就着手培养他的政治能力了,因此朱标这个太子的能力还是杠杠的。 由此看来,朱标之所以能稳坐太子之位,除了因为他是嫡长子,备受朱元璋这个老父亲疼爱之外,他还是个很有帝王的品质的人。再加上明朝“封藩”制度这个最大的保障,根本就没有皇子抢得走朱标的太子之位。
3,为什么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的儿子朱雄英没有按辈分取名?
主要是因为他是 未成年就亡故了,他死时他爷爷朱元璋还没有死呢,他的王位是朱元璋封的。也就是说他只有排行,没有按辈分取名。
下面的资料 显示 他的 弟弟 基本是 14、5岁以后封王的。
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长子,母马皇后。因朱标先于太祖去世,未即皇位。谥称懿文太子,明惠帝即位后追尊为明兴宗孝康皇帝,靖难之后恢复懿文太子旧称,明安宗登基后,最终恢复了兴宗的帝号,上尊谥曰兴宗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标。陪葬于南京明孝陵,即明东陵,现仅存遗址。
虞怀王朱雄英(常氏生),追封。 建文帝朱允炆(吕后生) 吴王朱允熥(常氏生) 衡王朱允熞(吕后生) 徐王朱允火熙𤐤(吕后生) 女 建文帝
长女江都公主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长兴侯耿炳文子耿璿。 次女宜伦郡主 永乐十五年下嫁于礼。 三女朱氏,无考。 四女南平郡主 未下嫁,永乐十年(1412年)薨,追册。
虞怀王(朱雄英),1374~1382,明兴宗(朱标)长子,母妃常氏.于“洪武七年十月己未生”,按明初“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观念原本可以作为皇太孙的他于洪武十五年五月死去,只活了八岁。“未封”,葬在钟山。爵谥系太祖后来追封的。
朱允熥 1378-1417,安徽凤阳人,明太祖孙,懿文太子朱标第三子,与虞怀王朱雄英同母。洪武十一年十一月戊寅(戊午年十一月初九,1378年11月29日)生,建文元年(1399)封吴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难之役起。燕王入京师后,降封广泽王,居漳州。其年(1402)九月,召还,废为庶人。永乐十五年(1417)九月卒。英宗于天顺四年释放禁锢在凤阳高墙的庶人“仅庶母姊五六人,有年八十余者”。有遗腹子朱文坤,后不知所踪。 1645年,福王政权为了笼络人心,恢复了死去二百余年的允熥的吴王封号,并谥为悼王。
朱允熞 朱允熞1385~? 明兴宗(朱标)第五子 ,母吕妃,洪武十八年六月庚戌(乙丑年六月二十,1385年7月27日)生,建文元年(1399年)封衡王,未就藩,成祖入京师,降封为怀恩王,居建昌,与吴王俱召还京,废为庶人,锢凤阳,卒。南明朝廷追复他为衡王(或鲁王),谥曰愍或悼。
4,朱标死后最年长的皇子是谁?皇位为什么不给这位年长的而给朱允炆?明朝这方面有什么规矩??
朱标死后最年长的皇子是朱元璋的次子秦愍王朱樉。
太子朱标死后,最有实力做未来皇帝的人就是第四子朱棣了,朱樉并不受朱元璋的喜爱。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明朝这方面遵循的是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嫡孙继承。嫡孙继承顺序高于幼子和庶子。
长房无人,考虑幼子;嫡系无人,考虑庶子。若无直系继承人,则上推一服,选关系亲近、有德者继承。若还无人,则继续上推,直至找到合适继承人。宋朝和明朝都有几个皇帝是上推了N代继承的。女子无继承权,外戚无继承权。养子有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