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是什么意思,古文中“豕”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古文中“豕”是什么意思
“豕”古文中意思有:
一、《说文》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
《徐》曰竭,举也。
《玉篇》猪豨之总名。
《扬子·方言》猪,关东西或谓之彘,或谓之豕。
《林氏小说》以其食不絜,故名之豕。
《大戴礼·易本命》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本草纲目》李时珍曰:在畜属水,在卦属坎,在禽应室星。
《易·说卦》坎为豕。
《埤雅》坎性趋下,豕能俯其首,又喜𤰞秽,亦水畜也。
《诗·小雅》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传》犬喜雪,马喜风,豕喜雨,故天将久雨,则豕进涉水波。
《礼·曲礼》豕曰刚鬣。
《疏》豕肥则毛鬣刚大也。
《周礼·天官·食医》凡会膳食之宜,豕宜稷。
《疏》豭猪味酸,牝猪味苦,稷米味甘,是甘苦相成。
二、又国名。《左传·襄二十四年》范宣子曰:昔匄之祖在商为豕韦氏。《注》豕韦,国名。
三、又星名。《博雅》营室谓之豕韦。又《史记·天官书》奎曰封豕,为沟渎。《前汉·天文志》作封豨。
四、又药名。
《尔雅·释草》茢薽,豕首。
《疏》豕首,一名彘颅,南人名为地菘,今江东呼豨首,可以煼蚕蛹。
又《庄子·徐无鬼》药也,豕零也。
《注》豕橐一名苓根,似猪屎,其块零落而下故也。
《韩愈·进学解》作豨苓。
《注》楚人呼猪为豨,卽猪苓是也。
《本草纲目》一名豭猪屎。
五、又《集韵》亥古作豕。《正字通》《家语》或读史云:三豕渡河。子夏曰:己亥渡河。己譌为三,亥譌为豕。或曰支干内有五亥,己亥位居三,三豕渡河是隐语。《说文》亥与豕溷。李阳冰曰:古文亥比豕加一画,《说文》溷乱,不足信。
六、又叶施智切,施去声。 (寘韵)
《司马相如·上林赋》格虾蛤,鋋猛氏。羂騕褭,射封豕。
《韵会小补》相如赋本文一段俱上声,《吴棫·韵补》以豕字叶入寘韵,误。《字汇》凡偏傍从豕者,俗省作豕。
2,豕是指什么动物?
猪。 “ 说文解字》卷九豕部:“豕,彘也。竭其尾,故谓之豕。象毛足而后有尾,读与豨同。按:今丗字,误以豕为彘,以彘为豕。何以明之?为啄琢从豕,蟸从彘,皆取其声,以是明之。”意思是:“豕”,就是小猪。尾巴极短,所以称它为“豕”。字形象有毛足、后部有尾之形,读音跟“豨”字近似。 “豕”字的造字本义就是“猪”。在早期文献《尚书》中就已经将“豕”与牛羊并列为祭品。《诗经》、《楚辞》中也都对“豕”有细致的观察与描述。 由于后世“猪”字的广泛使用,“豕”字也就停留在上古时代的表意范围了,也就是说,“豕”就是“猪”,几乎再无它义可言。 参考资料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知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579353#answer-31653008
3,豕这个字怎么读音
豕 读音:[shǐ] 释义:猪:封豕长蛇。狼奔豕突(喻人奔逃时的惊慌状态,像被追赶的狼和猪那样奔突乱窜)。 相关诗词: 1、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狼三则》。 2、何肆犬豕,而厥身不危败?——《天问》。 3、椎蜚廉,弄獬豸,格虾蛤,鋋猛氏,羂騕褭,射封豕。——《上林赋》。 4、魂乎无西!西方流沙,漭洋洋只。豕首纵目,被发鬤只。——《大招》。 5、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获麟解》。
4,豕字怎么读
豕,念shǐ(声母sh,韵母i,三声) 基本字义: 豕,念shǐ,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 释名: 猪、豚、豭(公猪)、彘(母猪)。又如:豕心(豕贪食,用以比喻贪婪无厌之心);豕仙(战国时朔人献给燕昭王大豕,此豕年岁已有一百二十年,故称豕仙);豕牢(养猪的房舍);豕突(像野猪一样奔跑乱窜);豕首(猪头似的脸形)。 扩展资料 笔顺: 组词解释: 1、犬豕 [quǎn shǐ] 狗和猪。 2、封豕 [fēng shǐ] 大猪。 3、豕突 [shǐ tū] 谓像野猪一样奔突窜扰。 4、豕首 [shǐ shǒu] 猪头。 5、河豕 [hé shǐ] 后因以“河豕”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因文字形近而造成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