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苍生问鬼神,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 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 4,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
- 5,莫问苍天问鬼神.这句诗的出处
- 6,不问苍天问鬼神是首什么诗,它的前一句是什么?
- 7,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说的是谁
- 8,“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虚前席”是什么意思?
- 9,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赏析
1,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原文: 《贾生》 唐代: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扩展资料: 解析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 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意思: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出自:唐 李商隐《贾生》 原诗: 贾生 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释义: 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商隐在大中二年(848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因李商隐时为一郡之长,故须主奉祭祀大事,于是借题发挥,创作了本诗。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 这首诗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诗中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可怜”与“虚”连用,增强语气,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汉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是什么意思
这是汉文帝与贾谊的典故,有借题发挥,挖苦当权者的意思,是影射之言。汉文帝欣赏贾谊的才华,因为思念贾谊,把他从长沙招了回来,大概兴之所致,两人聊起了鬼神的话题,越聊汉文帝越感兴趣,有意思,怕听不清楚贾谊讲什么,他特地想坐的靠近贾谊一些,西汉时期都是席地而坐。但需要说明是汉文帝对于国家大事,百姓民生疾苦还是关心的,不能因为聊天聊鬼神话题这件事,就以偏概全,给汉文帝刘恒上纲上线.,这与历史的真实汉文帝刘恒形象不符...
4,为什么不问苍生问鬼神?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就是不少共产党员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特别是有的领导干部也搞起了迷信,不问苍生问鬼神,有的甚至动辄花大把的钱去咨询请教所谓大师、算命先生,在社会上造成很坏影响。这说明,坚持与宣传无神论,批判封建迷信思想在当前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无神论?首先,因为我们党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无神论是这一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坚持无神论的世界观,我们党才能领导人民以自己长期、艰苦的探索和奋斗一步一步改变中国,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富裕,而不是引领人民寄希望于神灵护佑,去追求虚幻的天国和来世;也正是由于坚持无神论的世界观,我们才能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的头脑,在9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而不是乞灵于神的启示和主观主义的臆想。抽掉无神论这一思想基石,党的理论大厦就要垮塌,党的奋斗所取得的一切都成虚妄。 其次,无神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有着深厚而又极富特色的无神论传统,出过许多坚持无神论思想的儒者、大家。一代又一代无神论者以他们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以他们特有的话语体系,引领当时中国人对哲学的根本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他们的努力造就这样一个局面:中国历史上虽然活跃着多种不同宗教,但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国家,而是一个世俗国家;中华文化虽然含有宗教内容,但不是一种宗教文化。中国宗教本身也由此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格,较少神秘主义,较少狂热和极端,更未发生过全局性的宗教战争。有人测算过,全世界60多亿人中,宗教信仰者48亿人左右,不信宗教的约有13亿人,不信宗教的大部分在中国,显然,这与中国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这一特点,是我们党作为无神论的党而能如此自然地从人民中生长起来,得到人民长期支持,取得胜利并长期执政的重要原因。然而,当前国内外一些人极力制造种种谬论,诸如:“惟有神论才有信念、有文化、有道德,而无神论则导致社会物欲横流;今天中国道德水准下降的原因是中国人不信宗教特别是不信基督教;中国当务之急是对中国人进行宗教信仰补课”,等等。这些谬论完全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指出:恰恰相反,无神论传统不仅是中国古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天中国现代化建设包括道德提升的一大优势。我们当然要学习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我们决不学习西方的迷信思想,决不放弃自己无神论的特点和优势。 再次,在今日中国,各色装神弄鬼的反科学反理性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危害人民,危害社会,需要从源头上即从世界观上予以清理。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人为助长宗教热,滥建大佛、寺庙,热衷于大规模宗教活动,中央屡禁而不能止;一些地方盖办公楼、装修办公室要请风水先生指点,立“转运石”、“靠山石”,甚至不惜破坏城市规划和环境;形形色色的“大师”、“神医”、“半仙”,你方唱罢我登场,搅起阵阵污泥浊水……而这些愚昧、反科学行为背后,又都有一些党员干部甚至领导干部在推波助澜。有的共产党员不讲科学搞迷信,见了神佛膝盖发软,带头崇拜各色怪力乱神,热衷于烧“第一炷香”、撞“第一声钟”,甚至一边拜神一边贪污,用贪污来的钱供神,从神的“庇佑”中获得贪污行为的精神支撑。这些已成为一道怪异的“风景”。我们不能说有神论世界观就一定导致这些现象发生,但这些现象的世界观根源一定出自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我们的社会对这些乱象不是没有治理,但力度不够,迄今基本上限于戳穿一些具体骗局,而没有解决深层次的世界观上的病因。只要我们没有从哲学的高度予以清算,没有使无神论成为多数人至少是党员干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我们就永远不可能建成一个科学昌明的现代社会。 坚持无神论,首先应当是执政党对自身建设的要求。党要不断对党员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要求党员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无神论与有神论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对党的世界观的侵蚀、渗透,并提出纪律要求。这种教育不但要继续坚持,而且要不断加强。我们知道的一些党员干部搞封建迷信案例,大都是在查处其经济问题时带出来的,很少有干部是因搞封建迷信而受到批评、查处的。因此,应当把无神论教育列入党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党员不仅要保持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纯洁性,还应在世界观上保持纯洁性。这项要求看似简单,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党如果不能坚持自己科学的世界观,就不可能保持住自己的事业。 坚持无神论,要善于做群众的教育和宣传工作。我们宣传无神论,不仅是为了坚持一种科学的学说,更是为了使群众掌握这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只有这一科学学说真正为大多数群众所接受,这种宣传教育才有完全的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有明确条文规定,国家在人民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我们应抛掉种种无所作为的观点和情绪,自觉主动地把《宪法》的要求与责任承担起来。无神论的教育,也要从青少年抓起,及早进课堂、进教材,进青少年头脑。 坚持无神论,要不断提升无神论教育者队伍的自身水平。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无神论有着丰富的历史和哲学内涵,不是说一句“世界上没有任何神灵存在”的话,就可以了事的。无神论教育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不断用科学的最新成果予以充实、完善、丰富,需要对今天世界范围内无神论与有神论各自发展与影响力消长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因此,无神论教育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包括宗教学知识,有更为宽阔的世界眼光。 坚持无神论,要始终同坚持与宗教界的统一战线紧密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都充分表明,我们同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是主要的,在世界观上的差异性是次要的,因此在党的正确的宗教方针政策指引下,是完全可以做到“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目标的。无神论教育、宣传绝不是制造信教与不信教群众的对立,而是要使更多的人学会正确看待宗教现象,理性选择自己的世界观,反对境内外一些势力利用信仰问题扰乱社会秩序,搞政治渗透与颠覆。上述种种社会乱象,对社会不利,对宗教也不利,因此我们在反对这些社会乱象的斗争中,完全可以同宗教界结成统一战线。要加强在高校、研究机构中的无神论学科建设,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理性地分析宗教现象,对宗教现象给予科学的有说服力的解释,把原则的坚定性同政策的准确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我们才能说服更多的人坚持科学的世界观,更好地坚持无神论。 (作者:全国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主任)
5,莫问苍天问鬼神.这句诗的出处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 贾生 李商隐
原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
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应用: 鬼神句比较有现实意义
赏析:
一
类别: 七言绝句
体裁: 诗
年代: 晚唐 内容介绍
原文
贾生①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②。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③。
注释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力主改革弊政,提出许多重要政治主张,但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不得志。
②宣室: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被贬之臣。贾谊被贬后,汉文帝曾将他召还,问事于宣室。才调:才华气格。
③可怜:可惜,可叹。苍生:百姓。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二
贾谊贬长沙,久已成为诗人们抒写不遇之感的熟滥题材。作者独辟蹊径,特意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
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在坐席上移膝靠近对方)。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不为人们所注意的“问鬼神”之事,翻出了一段新警透辟、发人深省的诗的议论。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前幅纯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首句特标“求”、“访”(咨询),仿佛热烈颂扬文帝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所谓求贤若渴,虚怀若谷。“求贤”而至“访逐臣”,更可见其网罗贤才已达到“野无遗贤”的程度。次句隐括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才调”,兼包才能风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令人宛见贾生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诗的形象感和咏叹的情调也就自然地显示出来。这两句,由“求”而“访”而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文帝对贾生的推服器重。如果不看下文,几乎会误认为这是一篇圣主求贤颂。其实,这正是作者故弄狡狯之处。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这种善于选取典型细节,善于“从小物寄慨”的艺术手段,正是李商隐咏史诗的绝招。通过这个生动的细节的渲染,才把由“求”而“访”而赞的那架“重贤”的云梯升到了最高处;而“转”,也就在这戏剧高潮中同时开始。不过,它并不露筋突骨,硬转逆折,而是用咏叹之笔轻轻拨转──在“夜半虚前席”前加上可怜两字。可怜,即可惜。不用感情色彩强烈的“可悲”、“可叹”一类词语,只说“可怜”,一方面是为末句── 一篇之警策预留地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这里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比剑拔弩张的“可悲”、“可叹”更为含蕴,更耐人寻味。仿佛给文帝留有余地,其实却隐含着冷隽的嘲讽,可谓似轻而实重。“虚”者,空自、徒然之谓。虽只轻轻一点,却使读者对文帝“夜半前席”的重贤姿态从根本上产生了怀疑,可谓举重而若轻。如此推重贤者,何以竟然成“虚”?诗人引而不发,给读者留下了悬念,诗也就显出跌宕波折的情致,而不是一泻无余。这一句承转交错的艺术处理,精炼,自然,和谐,浑然无迹。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射出直中鹄的的一箭──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通过“问”与“不问”的对照,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却又极抑扬吞吐之妙。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盘马弯弓,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这正是通常所谓“抬得高,摔得重”。整首诗在正反、扬抑、轻重、隐显、承转等方面的艺术处理上,都蕴含着艺术的辩证法,而其新警含蕴、唱叹有情的艺术风格也就通过这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处理,逐步显示出来。
点破而不说尽,有论而无断,并非由于内容贫弱而故弄玄虚,而是由于含蕴丰富,片言不足以尽意。诗有讽有慨,寓慨于讽,旨意并不单纯。从讽的方面看,表面上似刺文帝,实际上诗人的主要用意并不在此。晚唐许多皇帝,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诗人矛头所指,显然是当时现实中那些“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封建统治者。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诗人夙怀“欲回天地”的壮志,但偏遭衰世,沉沦下僚,诗中每发“贾生年少虚垂涕”、“贾生兼事鬼”之慨。这首诗中的贾谊,正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概而言之,讽汉文实刺唐帝,怜贾生实亦自悯。
6,不问苍天问鬼神是首什么诗,它的前一句是什么?
前一句:可怜夜半虚前席。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贾生》,原文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白话文: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文: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写作背景: 李商隐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扩展资料 《贾生》的故事介绍: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闻名当地。汉文帝刚即位时,征召他担任廷尉。 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而绛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就诽谤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纪轻而学识浅,只想独揽大权,把政事弄得一团糟。”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向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赴任,他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很长,又是因为被贬至此,内心非常不愉快。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 几年之后,粱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做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生
7,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说的是谁
说的是汉文帝为询问鬼神之事曾半夜把贾谊叫进宫里。 该句出自《贾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全诗原文如下: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白话文释义:汉文帝求贤,宣示召见被贬臣子。贾谊才能,确实高明无人能及。只是空谈半夜,令人扼腕叹息。文帝尽问鬼神之事,只字不提国事民生。 扩展资料 这首诗的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 首句特标“求”“访”,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意愿之切、之殷,待贤态度之诚、之谦。次句隐括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之词,侧面烘托出贾谊少年才俊、议论风发、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文帝对贾谊的推服器重。 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承,即所谓“夜半前席”,把汉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末句方引满而发,紧承“可怜”与“虚”,一语中的——“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 《贾生》一诗文辞锋极犀利,讽刺辛辣深刻,感概深沉蕴藉,由于前几句围绕“重贤”逐步升级,节节上扬,第三句又引而不发,末句由强烈对照而形成的贬抑便显得特别有力,从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表面上求贤、敬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揭示出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隐藏着不遇的实质。
8,“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虚前席”是什么意思?
1、贾谊与文帝,两个人分席而坐;
2、“前席”中的“前”是个动词,它不是指两个坐席的前后,而是前伸、前探的意思,它与第三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
3、文帝不是不自觉地往前移动,而是不自觉地把身子欠起(古人的坐姿是跪坐,楼主对此是清楚的),上身向贾宜方向前倾。
“虚前席”中的“虚”,是说文帝已经不是实实在在地坐在那里了。“虚前席”的意思是说,贾宜的谈话令文帝折服,不知不觉地把身子欠了起来并向贾宜的方向一点点前倾过去——听得很投入、很虔诚、很入神。
还想再多罗嗦几句:如果单就诗作本身而言,杜牧的这首“贾生”对统治者的讥讽入木三分,写得的确出色!但具体到文帝,则杜牧有些冤枉人家了。
首先,“问鬼神”,未必就不是关心百姓和国家社稷。因为,到了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才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国策。而在此之前,汉朝一直是以老黄哲学为治国之道的。众所周知,老黄哲学是信奉鬼神的。换言之,汉文帝探寻鬼神之道并不有悖于治国之道;
其次,在汉朝历史上,主张削藩最坚决的有两个人,首推者就是贾宜(另一位就是景帝时期的晁错)。毫无疑问,削藩是应该的。但应不应该是一回事,能不能做又是另一回事。文帝时期,汉朝草创不久,又刚刚经历了吕后乱政,内忧尚未平息,而匈奴等外患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削藩,一旦惹得各路藩王群起造反,那么汉王朝的天下将不可收拾。所以,面对贾宜言之凿凿的削藩高论,为了不打击人家的赤诚之心,文帝只好顾左右而言他,其用心可谓良苦;
最后,应该相信,汉文帝的虔诚是真实的,原因很简单——他有必要作秀吗?如果不关心百姓、不关心国家社稷,汉文帝能够创建出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吗?
9,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赏析
可怜夜半虚前席,承、转交错,是全诗枢纽。“夜半前席”,把文帝当时那种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维妙维肖,使历史陈迹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鲜明可触的画面。 不问苍生问鬼神,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前席”,不是为了询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诗人仍只点破而不说尽,让读者自己对此得出应有的结论,辞锋极犀利,讽刺极辛辣,感概极深沉。 扩展资料 1、《贾生》诗词原文 《贾生》——唐代: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译文】汉文帝在宣室中因求贤征询贾谊的政治见解,贾谊才气纵横,无与伦比。可惜文帝半夜移动坐席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2、《贾生》创作背景 关于本诗的写作年代,有两种说法。其一为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中谓此诗为李商隐在公元848年(大中二年)正月受桂州刺史郑亚之命,赴昭州任郡守时所作。另一说为杨柳提出,认为此诗当于大中二年三、四月间李商隐离开桂林北上后滞留荆巴时期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