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六世之余烈,“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是什么意思?
-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为什么意思
- 3,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到底有哪些功绩?
- 4,“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奋”的意思是什么?
- 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奋"是什么意思?
- 6,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六世”指的是哪些秦国国君?
- 7,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国的哪六位君主?
- 8,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
- 9,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国君?
- 10,秦奋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
1,“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是什么意思?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 此句出自贾谊《过秦论》原文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 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 惠文、 武、 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 南取汉中, 西举巴、 蜀,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 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约从离衡, 兼韩、 魏、 燕、 楚、 齐、 赵、 宋、 卫、 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 周最、 陈轸、 召滑、 楼缓、 翟景、 苏厉、 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 孙膑、 带佗、 倪良、 王廖、 田忌、 廉颇、 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 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九国之师, 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 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 象郡; 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 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 楚、 燕、 赵、 韩、 魏、 宋、 卫、 中山之君也; 锄懮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之家, 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为: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为什么意思
是过秦论里的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
3,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到底有哪些功绩?
贾谊的《过秦论》里面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那么这六世主要是哪六世呢,这六世到底有哪些功绩,导致后来秦始皇可以轻而易举的统一天下呢? 秦孝公 第一世:秦孝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 秦孝公是六世里面唯一一个称呼是公不是王的,也是秦国最后一个公了。之后的称呼就都变成王了。之所以六世从秦孝公算,因为这哥们的贡献可以说是要多大有多大了。我们知道春秋五霸有秦国的秦穆公,但是从那之后秦国一直不怎么样了。主要是因为地处最西边和蛮夷接壤,而且东边又是晋国。可以说只要晋国一直在的话秦国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战国初期的时候也是,晋国虽然分裂成三个国家了,但秦国这回还是很弱。有一次中原诸侯会盟,没有通知秦孝公,这下秦孝公嬴渠梁受刺激了,怎么说我也是一个山头的老大,你们开会不叫我,分明是觉得我没有资格,看不起我。于是就开始发愤图强。 这哥们发愤图强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任用商鞅变法。这个可以说不仅影响了秦国,甚至至今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商鞅可以说是彻底的把这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了,所以人都是战争机器上面的零件。具体的变法内容就不多说了。本来这个地方就民风彪悍,这下打起仗来就更加不要命了。之后为了,秦国以后的更好的发展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秦孝公又迁都咸阳。外外交上面,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之后重要的就是把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给夺回了。我们知道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想打谁打谁的。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虽说在对外战争上面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这下秦国的内功练的已经无人能敌了,这也为之后的秦国吊打别人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第二世: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在位26年 秦惠文王 如果说秦孝公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惠文王就是更上一层楼了。我们知道战国初期变法的很多,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但是虽说变法初期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一旦支持变法的国君死后,之后的国君可以说都毫无列外的废除之前的变法。因为有时候太子是容易被人忽悠的,而且守旧的人在变法中都是吃亏的,所以一旦新君登基,这些人肯定想尽一切办法废除之前的变法。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人,而且对于坚持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是最大的功劳。虽说在登记初期的时候把商鞅杀了,但是在史书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其实并不是一个完人,尤其是秦惠文王登基的时候商鞅真的是一个彻底的权臣。杀了他可以立威,而且当时秦国已经走上正轨了。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尤其是平巴蜀,就是现在的成都平原,这可以说后期是秦国的粮仓。后来重用张仪,可以说完全是秦一国之力和其他六国玩的。而且还一直是赢得状态。之后就继续打魏国,楚国和西北的义渠。可以说为秦国的统一增砖添瓦了很多。 第三世: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在位3年 《芈月传》里面的秦武王 这哥们是来凑数的,看谥号就知道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还顺便把张仪给赶走了。他虽说好战,但是还喜欢自己上战场。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也是非常逗,举鼎累死的。我觉得他为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死的比较早。 第四世: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在位55年 秦昭襄王 光看年数就知道可以做很多的贡献了。秦武王累死之后没有子嗣,他弟弟就上来了。这哥们可以说作为非常的打。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这个策略可以说是秦国后期的基本国策了。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可以说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过能与秦国抗衡了。 第五世:秦孝文王在位时间3天 秦孝文王 这哥们是纯属来打酱油凑数的。我们看数字就知道他是公元前302年出生的。他爹干了55年大王,死的时候他都52岁了。结果刚登基还在为自己的爹守孝就死了。正好三天。不过他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就是立异人为太子,异人大家并不清楚,但是他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安国君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成为太子后,便将他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安国君有一位排行中间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因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而作为秦国公子在赵国作人质。后在吕不韦的活动下,华阳夫人成功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接班人。不过这班接的确实有点早。 第六世:秦庄襄王前250年—前247年在位三年 秦庄襄王 这个人就是秦孝文王的那个儿子异人了,他的最大的贡献估计就是有了个秦始皇的儿子。之后早点同意国家了。这哥们在位时间也比较晚,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也没有什么污点,不过灭了当时的东周国。西周国被他爷爷灭了。之后就是秦始皇登场了。 可以这样说,一共是六世,但是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都是来凑数打酱油的,没有他们也照样不会影响秦国的统一。
4,“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奋”的意思是什么?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奋”的意思是发扬。 该句出自贾谊《过秦论》,原文如下: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懮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作者介绍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抑郁而亡,时仅33岁。司马迁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贾谊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深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散文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评论时政,风格朴实峻拔,议论酣畅,鲁迅称之为“西汉鸿文”,代表作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其辞赋皆为骚体,形式趋于散体化,是汉赋发展的先声,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为著名。
5,"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中"奋"是什么意思?
等到秦始皇即位,他发扬了六代君王遗留的功业。 此句出自贾谊《过秦论》原文为: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拥雍州之地,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 商君佐之, 内立法度,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 惠文、 武、 昭襄蒙故业, 因遗策, 南取汉中, 西举巴、 蜀, 东割膏腴之地, 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 会盟而谋弱秦,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以致天下之士, 合从缔交, 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 齐有孟尝, 赵有平原, 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 皆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约从离衡, 兼韩、 魏、 燕、 楚、 齐、 赵、 宋、 卫、 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齐明、 周最、 陈轸、 召滑、 楼缓、 翟景、 苏厉、 乐毅之徒通其意, 吴起、 孙膑、 带佗、 倪良、 王廖、 田忌、 廉颇、 赵奢之伦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 百万之众, 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九国之师, 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 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追亡逐北,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 宰割天下, 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 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 享国之日浅, 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 奋六世之余烈, 振长策而御宇内, 吞二周而亡诸侯, 履至尊而制六合,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 以为桂林、 象郡; 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 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却匈奴七百余里;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 焚百家之言, 以愚黔首; 隳名城, 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 销锋镝,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 因河为池, 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 以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 始皇之心, 自以为关中之固, 金城千里,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 余威震于殊俗。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非有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蹑足行伍之间, 而倔起阡陌之中, 率疲弊之卒, 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 斩木为兵, 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雍州之地, 崤函之固, 自若也。 陈涉之位, 非尊于齐、 楚、 燕、 赵、 韩、 魏、 宋、 卫、 中山之君也; 锄懮棘矜,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 功业相反, 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 致万乘之势, 序八州而朝同列, 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之家, 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 为天下笑者, 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为: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屈服,弱国(按时)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庄襄王依次继位,他们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没有什么大事。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将东周、西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登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威风震慑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性命听凭秦的下级官吏处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去掉刀刃和箭头,用来铸成十二个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华山修城墙,借用黄河做护城河,上有亿丈高的城墙,下临不可测量的深渊,作为坚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铜墙铁壁,正是子孙万代的帝王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地跟着他。崤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灭了秦的家族。可以断言,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尊贵;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比九国部队更强;(至于)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策略,(陈涉)也比不上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山东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渊之别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区区之地,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的列国诸侯来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然后将天下作为一家私产,用崤山、函谷关作为宫墙;一个戍卒发难就毁掉了天子七庙,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6,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六世”指的是哪些秦国国君?
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秦朝。秦朝的建立,背后离不开秦国历代先祖的励精图治。所以在《过秦论》中,贾谊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那么,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 既然说嬴政是继承六世的"余烈",那么这六世自然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六人对秦国的发展并非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正是他们一代代积累,才成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 先看看秦孝公,可能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但他在位期间提拔的改革家商鞅就称得上妇孺皆知了。秦献公四年(前381),秦孝公嬴渠梁出生,秦献公去世后,年仅二十一岁的年轻君主秦孝公继位,成为了秦国国君。 秦孝公深知变法需要人才,便颁布了《求贤令》,重金网罗天下贤士。商鞅便是响应秦孝公的《求贤令》而来到秦国。秦孝公力排众议,大力支持商鞅的变法,从而大大改善了秦国积贫积弱的颓靡姿态。商鞅的变法涉及范围极广,其影响也非常巨大。 年仅十九岁的秦惠文王继位后不久,便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将商鞅处死,但商鞅去世后,他并没有废除其变法,而是依旧依照法令治理国家。秦惠王十三年(前325),嬴驷正式称王,这反映了秦国随着实力提升,其地位也在各国中不落下风。 秦武王对秦国的贡献没有自己的父亲及祖父高,原因在于他并不喜爱治理国家,只醉心于追求力量。他先是驱逐了张仪,又出兵攻打韩国。不过,他在位仅四年,便因为与大力士比赛举鼎时膝盖骨断裂,不久去世。 因为秦武王年仅二十三岁便意外逝世,还来不及留下儿子,众臣便拥立他的弟弟嬴稷继位,即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时,文臣范雎、武将白起共同辅佐,并在著名的"长平之战"中大败赵国。后来,昭襄王更是直接进入洛邑,灭亡了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周天子。 子楚继位后,先是彻底铲除了东周政权,又继续积极地对外扩张。在位三年后,庄襄王也去世,其子嬴政继位,开启了崭新的时代。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指的便是嬴政继承这六位国君留下的基业,从而建立了流传千古的秦朝。
7,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国的哪六位君主?
“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六位秦国君主,秦始皇能够扫六合不光是他凭借个人能够实现的,是在他之前的六个君主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将秦王朝壮大。 这句“六世之余烈”本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原文是这样说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意思就是说秦始皇能够扫六合,其他先代君主也是功不可没,所以功劳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人的。 到后来,又有研究的史学家认为君主秦献公也应该算进这“六世之余烈”之中,史学家觉得应该把这“世”字当成是“代”字的意思来理解,秦国六代共有七位君主,这七位君主对秦朝扫六合都做出了相应的努力,他们都尽了自己的责任。到后来秦王朝的疆域一再扩大,渐渐成为了当时的霸主。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大肆执行暴政,百姓被欺压,民不聊生。百姓开始反对秦朝的暴政,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就在那样的社会下兴起,就是为了推翻秦王朝,救自己脱离苦海。 就是这样农民起义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直到威胁到秦王朝的统治。秦始皇靠着前几代君王的努力打下的江山,最后还是败在了自己的子孙手中,归根到底是国家建立后的治国之术出现了问题。
8,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公元前247年,13岁时便即王位。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就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对此,汉代才子贾谊的《过秦论》曾记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在贾谊贾谊看来,秦始皇之所以能够剪灭六国,建立秦朝,是因为“奋六世之余烈”,也即离不开之前几位君主的打下的君主。那么,问题来了,这六世是指哪六位秦国国君呢? 一 首先,这一位君主就是“秦孝公”。《过秦论》开篇便写到:“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在成为秦国的君主之位,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对于商鞅变法来说,成为秦国由弱变强的重要转折点。在此之前,秦国在战国七雄中不能称之为强国,比如被魏国夺取了大片土地。但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凡此种种,首要功劳无疑要算在秦孝公身上。 二 第二位君主就是“秦惠文王”,根据史料记载,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成为秦国第一王。虽然秦惠文王杀了商鞅,但是,商鞅变法的大部分内容却被秦国君主坚定地执行下去了。对于当时的秦国士兵,因为奖励耕战的策略,所以拥有非常强大的战斗力。在此基础上,秦惠文王在位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促使秦国成为战国的霸主。 三 第三位君主是“秦武王”,第四位君主是“秦昭襄王”。值得注意的是,秦武王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依然有“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等功绩。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之后极为。秦昭襄王在位时,秦国继续扩张。最著名的、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发生的。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任用白起等将领削弱了赵国、楚国等强国,为秦始皇灭六国扫清了障碍。 四 最后,第五位君主是“秦孝文王”,第六位君主是“秦庄襄王”。秦孝文王于公元前250年秦颛顼历十月继位之礼,三日后为其父除丧期间去世,葬于寿陵(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其子秦庄襄王继位。至于秦庄襄王来说,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值得注意的是,秦庄襄王的在位时间只有三年。不过,因为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等君主打下的基础,最后的秦始皇嬴政在位时,依然对六国拥有巨大的优势。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派遣王翦、王贲等将领先后灭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这六国,结束于了战国时代。
9,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国君?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分别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秦孝公,秦孝公在位期间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对于秦国的发展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实力还是比较弱的,但是自从秦孝公重用商鞅执行变法活动以来,秦国逐渐变得强大起来,为齐、楚、秦三强并立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我们再来说一下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君主,根据各种史料材料来看秦惠文王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秦惠文王当政期间,不但打败义渠,还占据了巴蜀作为战略大后方,采取连横的策略积极东出,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我们再来看一下秦武王,虽然秦武王在位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他在位时期的功绩也是很不错的。秦武王在位的期间内,平定了蜀乱,设立了丞相,还修改了田律,扩大了疆土,疏通了重要的河道,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们再来看看秦昭襄王,在秦昭襄王在位的前四十年完全都是宣太后和魏冉专权,等到宣太后和魏冉都逐渐老了之后,秦昭襄王才有了真正的实权,之后秦昭襄王任用范雎驱逐了宣太后和魏冉的势力。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有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并且与山东六国势力不相上下,先削弱强大的楚国,然后联合五国讨伐齐国,最终使这两个国家一蹶不振,形成了秦国在战国中后期超级强国的地位,后来还发动长平之战打败了对秦国最有威胁的赵国。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他们虽然没有特别的发展秦国,但是也保留了秦国强大的实力。
10,秦奋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
“六世之余烈”指的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这六位秦国君主,秦始皇能够扫六合不光是他凭借个人能够实现的,是在他之前的六个君主的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将秦王朝壮大。  这句“六世之余烈”本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原文是这样说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意思就是说秦始皇能够扫六合,其他先代君主也是功不可没,所以功劳不仅仅是秦始皇一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