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长向别时圆的何事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索引

1,何事长向别时圆的何事是什么意思

何事意思是:为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出处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3)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苏轼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词存三百四十多首,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作品今存《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词有《东坡乐府》、《水调歌头》等。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何事是什么意思

2,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向”是什么意思?

“长”,有长时间,长期的意思,又可引申为总是,长久以往。“向”,是介词在。知其然,就迎刃而解了。 “何事长向别时圆” 拼音: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释义: “何事”俗本多作“何时”,一句之中有两个“时”字,是不太妥切的,同时也与理不通。因为上面已经把月亮当作自己的朋友,因此要跟她谈谈心,要向她表示最为亲切的问候,这句的意思是:月亮啊,你这高处也能胜寒的“别有天地非人间”的造物,难道还如我们这些渺小而可悲的人类一样有着什么遗恨吗?不,你是完美无缺的,不应该有遗恨的;但你又是因为什么缘故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难道你就不能在人们团圆的时候团圆,离别的时候残缺吗?你为什么总是要跟我们不一致呢?我们人类离别的悲哀难道就一点也赢不到你的怜悯吗?出处:北宋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3,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字是什么意思?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字的意思是:要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是:为什么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长”详尽释义 一、含义: 读作[ cháng ]时 1.两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a)指空间:这条路很~。~~的柳条垂到地面。b)指时间:~寿。夏季昼~夜短。 2.长度: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铁路桥全~6772米。 3.长处:特~。取~补短。一技之~。 4.(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5.(旧读zhàng)多余;剩余:~物。 6.姓。 读作[ zhǎng ]时 1.领导人:部~。校~。乡~。首~。 2.生:~锈。山上~满了青翠的树木。 3.生长;成长:杨树~得快。这孩子~得真胖。 4.增进;增加:~见识。~力气。吃一堑,~一智。 二、组词:长沙 班长 长城 工长 连长 长度 军长 长老 生长 长江 等。 三、笔画:撇、横、竖提、捺。 扩展资料 “长”组词解释 1、连长:军队编制连的领导人。 徐朝夫 《战俘》二:“敌人的一颗手榴弹投中连长身边, 卜于春 飞起一脚,踢开手榴弹在三米远处的空中爆炸。” 2、长老:佛教中对住持僧的尊称;基督教某些教派中协助牧师管理教务的人 《西游记》第十三回:“长老休怕,我不是歹人。” 3、生长:生物体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 老舍 《骆驼祥子》二:“他已经是这么高大,而觉得还正在生长,他似乎既是个成人,非常有趣。” 4、师长:老师和尊长,也特指老师 冰心 《寄小读者》九:“从护士递给我的信中,知道许多师长同学来看我,都被医生拒绝。” 5、队长:一队的主要负责人;对一群人或一个单位有行使权力和负有责任的人。 袁鹰 《篝火燃烧的时候》诗:“这张照片由指导员保存,他受伤了,就交给队长。”

4,“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全词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想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明月几时有?”这在九百年前苏轼的时代,是一个无法回答的谜,而在今天科学家已经可以推算出来了。乘风入月,这在苏轼不过是一种幻想,而在今天也已成为现实。可是,今天读苏轼的词,读者仍然不能不赞叹他那丰富的想象力。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
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皎洁的月光的转入红阁楼,低斜映在楼阁的窗棂上,照着因思念家乡、亲人而无法入眠的人.本应不该有遗憾,但是月儿为何总是无情的向分别的人以示团圆呢?这首词是苏轼与弟弟分别后,在月夜下,凝望着皎洁的圆月,思乡之情跃然笔下.全文表达了苏轼的思乡情谊,和他豁达豪放的人生态度.

6,水调歌头 苏轼 在“何事长向别时圆”中“长向”翻译

“何事长向别时圆”中“长向”的意思是总是。 出处:宋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文: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词人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

7,“何事长向别时圆”的“长向”是什么意思

每逢中秋佳节,抒发思念团圆之情,人们总是脱口而出“何事长向别时圆”这样一句词。苏轼的这句词,人人烂记于心,说起来滚瓜烂熟。问起什么意思,多是发懵。“何事”,大致一看就是为何的意思。关键是卡壳在了“长向”这词上。“长”,有长时间,长期的意思,又可引申为总是,长久以往。“向”,是介词在。知其然,就迎刃而解了。大意是:明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 有的人,认为“长”应是“常”。其实是错误的。常青”和“长青”都是形容词,义同,可以通用,但在这词里不能这样认为。这句词,还流行一个版本“何事偏向别时圆”,如果是“常”,不会流传为“偏”了。“偏”,侧重、偏重某一方。偏爱,就是在几件事物中特别喜爱其中的一件。“偏”,还有一层意思,与愿望、预料或一般情况不相同,如偏偏。“何事偏向别时圆”中的“偏”,作偏重,偏偏都能讲的。 时间久远了,词流传了1000多年,要么是“偏”,要么是“长”,显然,词人的初衷不是“常”。理解为“常”,虽然讲得过去,但难于服众。再说,字词典里,根本查不到“长”的意思里,有常一说。

8,苏轼的《水调歌头》“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意思

为什么总是在人离别的时候圆呢?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首先,这首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当时苏轼正任密州知州。由于苏轼和弟弟苏辙七年未能相见,故而借助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写下了这首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包括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的千古名作。 然后,我们来看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望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同李白的《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俱是凸显了性格的豪放和气魄的不凡,同时又包含了一种对宇宙起源的哲理性追寻。即头顶上的这轮明月究竟是什么时候就存在的,我不禁端起酒杯想要问苍天给一个答案。 紧接着的“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则是进一步对宇宙的追寻,即我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因为有疑问,想要得到一个答案,可苍天又不会给出答案。所以苏轼便想着自己去找这个答案,于是便顺理成章的有了“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即我想要乘着清风回到那天上去,但我又怕身处在高处美玉砌成的楼宇中受不住寒冷。

9,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偏偏在离别时出现团圆的状态。 这句诗出自苏东坡著名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是触景生情,对着明月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的。 词的一开头还有一句话: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古人一般日常生活中都是称呼彼此的字,而不是名。 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 丙辰年中秋节这天高兴地饮酒到了第一天早上,喝得醉得厉害,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子由。 月亮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呢呢,我举起酒杯问这青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又是什么时候呢。我想乘着清风回归天上,又怕天上的美玉堆砌而成的宫殿过于清冷,那么高的地方会特别冷。对着月亮起舞影子一直跟着变化,哪里还像是在人间的样子。 月亮绕过朱红色的楼阁挂在雕花的窗户上,低低地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月亮应该不会有什么愁怨吧,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人间有悲欢离合、月亮也会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如此。希望人们能够平安想念,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月色。 二、苏辙其人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字子由,一字同叔。苏辙与兄长苏轼、父亲苏洵合称“三苏”,是当时著名的学者。苏辙文章受父兄影响很深,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 苏辙性格比较沉稳,和苏轼豪放的性格差别很大。很多时候,苏辙在兄长面前反而更像一个兄长,经常帮苏轼收拾烂摊子。也正是因为有苏辙作为后盾,苏轼才能生活得那么轻松,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苏轼和苏辙兄弟两人感情很深,苏轼因为政治观点原因一直不得志,甚至下狱差点被杀,是当时的苏辙拼着放弃官位保全了苏轼。之后苏轼落魄养活不了家小,也是苏辙无缘无故帮着兄长养家。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一辈人关系都非常好。

10,“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全诗出处作者翻译赏析

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 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上片望月,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 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自己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 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 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于是诗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 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扩展资料 此篇属于苏词代表作之一。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在格调上则是“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胡寅《酒边词序》),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水调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