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的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据说今晚12点半到3点30左右会有危险的
本文目录索引
- 1,据说今晚12点半到3点30左右会有危险的宇宙射线贴近地球 今晚必须关手机 ,只关手机就可以吗?
- 2,传说今晚12:30到明天3:30分关手机防辐射是真的吗?
- 3,2020.2.18日凌晨小恒星会接近地球吗?
- 4,太阳的伴星褐矮星,如果会毁灭地球的话,具体会在多少万年后?
- 5,白矮星、红矮星等的区别
- 6,太阳伴星的疑问问题
- 7,如果一颗质量较大的恒星和质量很小的恒星放在合适的距离,是两者相互吸引,还是小恒星围绕大恒星运转,质
- 8,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大是真的吗
- 9,火星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大真的吗?
1,据说今晚12点半到3点30左右会有危险的宇宙射线贴近地球 今晚必须关手机 ,只关手机就可以吗?
据天文学家说,在地球上其实宇宙射线时时刻刻都存在,并不像消息中所述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才会出现。 宇宙射线究竟是什么呢?指的是来自于宇宙中的具有相当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在地球上其实宇宙射线时时刻刻都存在,并不像消息中所述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才会出现。由于磁场和大气已经阻挡和屏蔽掉这些射线,因此不会有危险一说。射线一般在宇宙有比较激烈变化时变强,比如超新星爆炸。但不论这些宇宙射线强还是弱,其实地面上的人都已经习惯,并没有影响。 另外,宇宙射线也不会对手机带来直接的破坏。以太阳耀斑发出的射线为例,就像是地球上刮台风一样,会对地球周边的人造通讯卫星造成影响。这是因为人造卫星远在地球磁层之外,所以才会受到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针对通讯卫星,并非直接针对手机。
2,传说今晚12:30到明天3:30分关手机防辐射是真的吗?
减少手机辐射的建议:
一、由于辐射能量所产生的热效应是一个积累过程,因此应尽量减少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以及每天使用手机的次数。在必须要较长时间通话时,应左右耳交替使用更为科学。
二、在手机建立呼叫(振铃时或拨号呼出时)最好先将手机远离头部,以避免手机较大功率发射时对头部的辐射。
三、建议经常使用手机及长时间通话者,使用耳机方式。手机对头部的辐射主要影响是近场辐射,当手机远离头部30cm以上时,将会大大衰减对头部的辐射。中国泰尔实验室所进行的试验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使用耳机比使用手机头部受到的辐射要小100倍以上。特别对于那些手机辐射敏感的人群,采用耳机方式会消除用户的自觉症状。
四、应注意手机显示信号越弱的时候说明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此时手机的发射功率就会变大,尽量短时间使用是有好处的。
3,2020.2.18日凌晨小恒星会接近地球吗?
恒星、行星、小行星不会轻易到处乱窜
小行星除非受到撞击,脱离了原来的恒星引力轨道,才有可能闯入太阳系
所以说接近地球的是小行星还差不多,不过概率也实在太小了。
小恒星?最小的恒星是0.08倍太阳质量,这样的恒星随便来一颗,太阳系全体行星都得完蛋。
而且小行星接近地球的话,也可能对太阳系的部分行星运行轨道造成影响。
来的很可能是个小天体,如彗星、陨石什么的。
不要相信谣言了
4,太阳的伴星褐矮星,如果会毁灭地球的话,具体会在多少万年后?
宣扬"2003年5月末世论"的人提出,正在急速冲向地球的实际上是一颗褐矮星。也就是说,他们认为X行星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星,而是一颗褐矮星。
恒星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在其内部发生着剧烈的热核聚变;我们之所以可以看到行星,是因为它们反射了太阳光,它们自身并不发光。星体是否发光,是由其质量决定的。褐矮星是处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一种天体。天文学家在1995年才发现第一颗褐矮星,它距我们18光年,在可见光波段的亮度是17.5等。这意味着,它的亮度仅是人眼可见的最暗的亮度的大约两万五千分之一!现在,我们假定海佐伍德所说的作为X行星的褐矮星与该褐矮星物理特性相似,即便X行星位于冥王星轨道,其亮度也将达到-5等,这意味着:X行星将成为全天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那么在今年年初时,X行星应该已距地球很近了,我们为什么仍然没有看到它呢?支持"2003年5月末世论"的人也许会辩解道:"褐矮星在光学波段并不明亮,在红外波段才是明亮的,而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到红外线!"好吧,就算X行星在光学波段不可见,但它仍然会反射太阳光。一颗大小与木星相当的褐矮星反射太阳光,其亮度足以让肉眼看到(木星是全天第四亮星)。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之所以被告之X行星不存在,是因为美国宇航局掩盖了真相,他们其实早就观察到了它。但这种想法是多么荒诞不经--美国宇航局能够掩盖住世界上所有人的眼睛吗?
也许有一些东西正在冲向地球,比如流星体、某颗小行星或者某颗彗星,但绝不可能是褐矮星。
漏洞百出的预言
海佐伍德的"末世论"是在他采访了Zecharia Sitchin之后提出的。据说Sitchin是首先破译苏美尔人语言和石刻的学者,也是他首先提出X行星的回归周期是3600年。现在,他也站了出来,指出海佐伍德的"末世论"是错误的;他解释X行星即使接近时也处于木星和火星轨道之间。且不论Sitchin的"研究"正确与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Sitchin向公众明确地表示,根据他对苏美尔人石刻的最新理解,X行星不会在2003年回归。他也不赞同海佐伍德的预言。
主流天文学和研究苏美尔人石刻的专家所提供的说法和证据,都对"2003年5月末世论"不利。这种"末世论"已经完全失去了它存在的根基。它预言中的一些对地球变化的说法则几乎可以拿来当笑话看:
预言1:“X行星近距离经过地球时,会使地球自转停止,重力会完全消失。”
恰恰相反,如果一颗木星那么大的天体经过地球,而且由于引力作用使地球停止自转了,地球上的重力是要增加的。因为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抵消了一部分引力,如果自转停止了,离心力消失,引力就会完全表现出来,于是重力增大。可以肯定的是,那时你一定不会漂浮起来,相反,你也许会觉得自己又胖了。预言2:“一旦地球自转停止,地球大气会被加热到完全逃逸。”
如果地球真的停止自转了,的确会有一部分区域要被较长时间地持续加热,但这远不足以使大气"沸腾",进而完全逃逸出地球。
按照Sitchin的说法,X行星的回归周期是3600年,我们可以计算出它轨道的一些性质。如果X行星的近日点在地球轨道,那么它的远日点就在大约470天文单位之外(705亿千米),而最远的行星冥王星也只不过在38天文单位之外呢;同时,X行星距太阳越近,受到太阳的引力作用就越强,它经过近日点时轨道速度可达到每秒42千米,经过远日点时则只有每秒1千米。我们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任意时刻X行星离我们有多远:2003年2月,大约2亿5千万千米;2003年3月,大约1亿8千万千米;2003年4月,大约9千6百万千米。如前所述,这样近的距离,会使得它比金星还亮得多,在大白天就可以看到。然而在那个时候,谁也没有看到它,包括那些支持者们。似乎每过几年就要冒出个"末世论"来,但结果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不攻自破。同样,X行星"神奇"的故事也无非是庸人自扰。
5,白矮星、红矮星等的区别
矮星(Dwarf star):像太阳一样的小主序星,如果是白矮星,就是像太阳一样的一颗恒星的遗核。褐矮星没有足够的物质进行熔化反应。
棕矮星(Brown dwarf)是类恒星天体的一种,质量约为5至90个木星之间。与一般恒星不同,棕矮星由质量不足,其核心并不会融合氢原子来发光发热,无法成为主序星。但它们的内部及表面均呈对流状态,不同的化学物质并不会在内部分层存在。现时人们仍在研究棕矮星在过往是否曾经在某位置发生过核聚变,已知的是,质量大于13个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
棕矮星原先被称为“黑矮星”,代表在字宙间漂浮的类恒星天体或质量不足以发生核反应的天体。但“黑矮星”一词现时是指一些停止发光,并已死亡的白矮星。
早期的恒星模型指出,一个天体欲成为真恒星,必须拥有80个以上的木星质量,以产生核反应。“棕矮星”的理论最初于1960年代早期提出,指其数量可能比真恒星多,由于未能发光,要寻找也颇为困难。它们会释出红外线,可凭地面的红外线侦测器来侦测,但由提出至证实发现足足用了数十年。
近期的研究则指出,恒星能发光发热除取决于质量外,也包括其内含的化合物。一些棕矮星的质量达到90个木星仍不能点燃内部的氢。还有当一团星云塌缩时,除产生恒星外,也会产生不发光的棕矮星,其质量少于13个木星。
首个棕矮星于1995年得到证实,至今已有百多个。现时普遍认为棕矮星是银河系中数目最多的天体之一,较接近地球的棕矮星位于印第安座的epsilon星,该恒星拥有两颗棕矮星,距离太阳12光年。
白矮星
白矮星(White Dwarf)是一种低光度、高密度、高温度的恒星。因为它的颜色呈白色、体积比较矮小,因此被命名为白矮星。
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
白矮星属于演化到晚年期的恒星。恒星在演化后期,抛射出大量的物质,经过大量的质量损失后,如果剩下的核的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这颗恒星便可能演化成为白矮星。对白矮星的形成也有人认为,白矮星的前身可能是行星状星云(是宇宙中由高温气体、少量尘埃等组成的环状或圆盘状的物质,它的中心通常都有一个温度很高的恒星——中心星)的中心星,它的核能源已经基本耗尽,整个星体开始慢慢冷却、晶化,直至最后“死亡”。
白矮星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1.体积小,它的半径接近于行星半径,平均小于103千米。
2.光度(恒星每秒钟内辐射的总能量,即恒星发光本领的大小)非常小,要比正常恒星平均暗103倍。
3.质量小于1.44个太阳质量。
4.密度高达106~107克/厘米3,其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大约等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倍到104倍。假如人能到达白矮星表面,那么他休想站起来,因为在它上面的引力特别大,以致人的骨骼早已被自己的体重压碎了。
5.白矮星的表面温度很高,平均为103℃。
6.白矮星的磁场高达105~107高低
目前人们已经观测发现的白矮星有1000多颗。天狼星(Sirius)的伴星是第一颗被人们发现的白矮星,也是所观测到的最亮的白矮星(8等星)。1982年出版的白矮星星表表明,银河系中有488颗白矮星,它们都是离太阳不远的近距天体。根据观测资料统计,大约有3%的恒星是白矮星,但理论分析与推算认为,白矮星应占全部恒星的10%左右。
白矮星是一种很特殊的天体,它的体积小、亮度低,但质量大、密度极高。比如天狼星伴星(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白矮星),体积比地球大不了多少,但质量却和太阳差不多!也就是说,它的密度在1000万吨/立方米左右。
根据白矮星的半径和质量,可以算出它的表面重力等于地球表面的1000万-10亿倍。在这样高的压力下,任何物体都已不复存在,连原子都被压碎了:电子脱离了原子轨道变为自由电子。
白矮星是一种晚期的恒星。根据现代恒星演化理论,白矮星是在红巨星的中心形成的。
当红巨星的外部区域迅速膨胀时,氦核受反作用力却强烈向内收缩,被压缩的物质不断变热,最终内核温度将超过一亿度,于是氦开始聚变成碳。
经过几百万年,氦核燃烧殆尽,现在恒星的结构组成已经不那么简单了:外壳仍然是以氢为主的混和物;而在它下面有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有一个碳球。核反应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中心附近的温度继续上升,最终使碳转变为其他元素。
与此同时,红巨星外部开始发生不稳定的脉动振荡:恒星半径时而变大,时而又缩小,稳定的主星序恒星变为极不稳定的巨大火球,火球内部的核反应也越来越趋于不稳定,忽而强烈,忽而微弱。此时的恒星内部核心实际上密度已经增大到每立方厘米十吨左右,我们可以说,此时,在红巨星内部,已经诞生了一颗白矮星。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的质量绝大部分集中在原子核上,而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比如氢原子的半径为一亿分之一厘米,而氢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十万亿分之一厘米。假如核的大小象一颗玻璃球,则电子轨道将在两公里以外。
而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电子将脱离原子核,成自由电子。这种自由电子气体将尽可能地占据原子核之间的空隙,从而使单位空间内包含的物质也将大大增多,密度大大提高了。形象地说,这时原子核是“沉浸于”电子中。
一般把物质的这种状态叫做“简并态”。简并电子气体压力与白矮星强大的重力平衡,维持着白矮星的稳定。顺便提一下,当白矮星质量进一步增大,简并电子气体压力就有可能抵抗不住自身的引力收缩,白矮星还会坍缩成密度更高的天体:中子星或黑洞。
白矮星是恒星演化末期产生的天体。这些恒星不能维持核聚变反应,所以在经过氦闪进化到红巨星阶段之后,他们会将外壳抛出形成行星状星云,而留下一个核聚变产生的的高密度核心,即白矮星。
由于缺乏能量的来源,白矮星会逐步释放热能而发光而冷却。其核心靠电子的斥力对抗重力,其密度可达每立方厘米十吨。电子斥力不足以支持超过1.4倍太阳质量的白矮星,外壳的重力会进一步使恒星塌缩成中子星或者黑洞。这个过程中经常伴随着超新星爆发。
释放能量会造成恒星逐步冷却,表面温度逐渐降低,恒星的颜色也会随之变化。经过数千亿年之后,白矮星会冷却到无法发光,成为黑矮星。但是目前普遍认为宇宙的年龄(150亿年)不足以使任何白矮星演化到这一阶段。
形成
白矮星是中低质量的恒星的演化路线的终点。在红巨星阶段的末期,恒星的中心会因为温度、压力不足或者核聚变达到铁阶段而停止产生能量(产生比铁还重的元素不能产生能量,而需要吸收能量)。恒星外壳的重力会压缩恒星产生一个高密度的天体。
一个典型的稳定独立白矮星具有大约半个太阳质量,比地球略大。这种密度仅次于中子星和夸克星。如果白矮星的质量超过1.4倍太阳质量,那么原子核之间的电荷斥力不足以对抗重力,电子会被压入原子核而形成中子星。
大部分恒星的演化过程都包含白矮星阶段。由于很多恒星会通过新星或者超新星爆发将外壳抛出,一些质量略大的恒星也可能最终演化成白矮星。
双星或者多星系统中,由于星际物质的交换,恒星的演化过程可能与单独的恒星不同,例如天狼星的伴星就是一颗年老的大约一个太阳质量的白矮星,但是天狼星是一颗大约2.3个太阳质量的主序星。
褐矮星
brown dwarf
褐矮星是构成类似恒星,但质量不够大,不足以在核心点燃聚变反应的气态天体。其质量在恒星与行星之间。
褐矮星是处于最小恒星与最大行星之间大小的天体,由于这一原因褐矮星非常暗淡,要发现它们十分复杂,因此要确定它们的大小就更加复杂。但是最近天文学家成功地发现了组成双星系统的两颗褐矮星,在确定它们围绕共同重心运行的参数之后,计算出这两颗褐矮星的重量和大小。
天文学家花了12年研究才发现这两颗褐矮星,总共观察了300多个夜晚和进行了1600次测量,结果计算出两颗相当年轻褐矮星(还不满100万年)全部必需的参数,它们位于离开地球1500光年的猎户星座。双星系统中较大一颗褐矮星直径超过木星50倍,而较小一颗褐矮星直径比木星大30倍,也就是说,它们的直径分别为太阳直径的70%和50%。尽管它们初看起来不算矮小,但是它们的质量分别仅为太阳质量的5.5%和3.5%。
天文学家还意外发现较轻褐矮星表面的温度更高些,虽然“普通”恒星的情形相反:恒星质量越大,它就越炽热。或许,引起这反常现象的原因在于某种物理作用过程,现代恒星结构理论没有考虑到这种物理作用过程(比如恒星的强烈磁场)。此外,这两颗褐矮星可能不是同时形成,也不是在同一地点形成,而是由于某种灾变而结合在一起,因此它们的表面温度不同,但是这一切暂时仍只是一种假设。
红矮星
根据赫罗图,红矮星在众多处于主序阶段的恒星当中,其大小及温度均相对较小和低,在光谱分类方面属于K或M型。它们在恒星中的数量较多,大多数红矮星的直径及质量均低于太阳的三分一,表面温度也低于3,500 K。释出的光也比太阳弱得多,有时更可低于太阳光度的万分之一。又由于内部的氢元素核聚变的速度缓慢,因此它们也拥有较长的寿命。红矮星的内部引力根本不足把氦元素聚合,也因此红矮星不可能膨胀成红巨星,而逐步收缩,直至氢气耗尽。也因为一颗红矮星的寿命可多达数百亿年,比宇宙的年龄还长,因此现时并没有任何垂死的红矮星。
人们可凭着红矮星的悠长寿命,来推测一个星团的大约年龄。因为同一个星团内的恒星,其形成的时间均差不多,一个较年老的星团,脱离主序星阶段的恒星较多,剩下的主序星之质量也较低,惟人们找不到任何脱离主序星阶段的红矮星,间接证明了宇宙年龄的存在。
人们相信,宇宙众多恒星中,红矮星占了大多数,大约75%左右。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半人马座的南门二比邻星,便是一颗红矮星,其光谱分类为M5,视星等11.0。
6,太阳伴星的疑问问题
针对太阳系的现状,有一些天文学者认为,太阳伴星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形成,而形成了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和彗星等等。美国天体物理学家韦米尔和梅梯斯的研究认为,尚未发现的太阳第9颗大行星(经常写做X行星)可能是引起周期性彗星雨——生物大规模绝灭的原因。韦米尔他们是在把前人两个设想合并到一起后,创立这种新颖的解释的。这两个设想是:在冥王星轨道之外存在着X行星;以及认为在海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平面中可能有一个彗星盘或彗星带。在他们设计的一个模型中,X行星周期性地从上述彗星带近旁穿过,破坏彗星轨道,使大量彗星冲向太阳系内部。韦米尔说,这个理论的优点之一是X行星的轨道距离太阳要比“复仇星”近得多,因而将十分稳定。X行星轨道平面与太阳系平面成45°倾角,设想它每1000年沿轨道运行一周。但是它也会受到其他行星引力的牵引而引起轨道变迁,每隔2600万年,当其运行到接近上述彗星带时,就会触发一场彗星雨。美国科学家海尔斯综合了不规则地通过“复仇星”轨道的恒星的各种作用,估计出“复仇星”在过去的2.5亿年中,其轨道周期的变化应为15%。鉴于此,人们认为,不管是哪种情况,在“复仇星”的可能轨道上,所有的扰动都意味着天文钟的调谐并不那么精确,而如果这颗太阳伴星确实存在的话,人们不应该期望它触发彗星雨和引起大规模物种绝灭的周期十分精确。遗憾的是,至今缺乏更好的地质资料,尤其是陨石坑方面的资料,地球上的证据的不确定因素太大,以致于无法准确地说出“复仇星”天文钟的周期性能精确到什么程度。总而言之,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推测,太阳很可能存在或有过伴星,但是要找到它、证实它,确实是一件困难的事,人们期望着科学家们早日解开这个宇宙之谜。1846年,天文学家注意到天王星以一种与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的规律偏离正常轨道“摆动”,这意味着科学家们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重写牛顿的物理定律,要么“发明”一颗新的行星来解释这种奇怪的重力拖曳现象,结果天文学家们发现了“海王星”的存在。今天,科学家们又遇到了相同的难题。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天文学家约翰·马特斯、帕特里克·威特曼和丹尼尔·威特米尔研究彗星轨道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他们在研究了82颗来自遥远的奥特星云的彗星轨道之后发现,这些彗星的运行轨道似乎都受到一个位于太阳系边缘、冥王星之外的巨型天体的引力影响,使它们的轨道都沿着一条带状分布排列,同时它们到达近日点的时间也会发生周期性变化。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彗星的轨道呢?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科学家们提出惊人假设,他们认为最好的解释就是,在我们太阳系边缘的黑暗地带,存在着一颗以前从未为世人所知的太阳伴星——褐矮星,也就是在我们的太阳系内拥有两颗恒星∶一颗是太阳,另一颗就是这颗仍未被现有太空望远镜探测到的褐矮星——它跟太阳互相绕着彼此旋转。该观点立即引发了科学界的巨大争论,但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天文学家丹尼尔·威特米尔教授认为,这个惊人的假设完全是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得出的。威特米尔教授对记者道∶“我们认为这是一颗褐矮星,但也可能是一颗质量是木星6倍左右的未知行星。我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彗星轨道的奇怪变化。”威特米尔称,如果它是一颗褐矮星的话,那么尺寸较小的它将无法像太阳那样进行核反应,它的表面将相对较冷;同时由于处在远离太阳的黑暗地带,它根本无法受到多少太阳光的照射,几乎不会有任何光线反射出来,以至于在冥王星发现后的70多年里,天文学家至今没观测到它的存在也是很正常的事。此外,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科学家们还将包括恐龙灭绝在内的地球物种灭绝都归咎于这颗神秘伴星的“作祟”,美国科学家们为此提出了“复仇女神”理论。威特米尔教授等人认为,这颗潜伏在黑暗之处的太阳伴星,可能正是给地球带来物种灭绝、包括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事件的罪魁祸首。科学家认为,这颗褐矮星的运行速度十分缓慢,它的运行轨道每隔3000万年会定时冲入彗星密集的奥特星云中,巨大的引力会将奥特星云中的一些彗星“拽”出来,将它们送往近日轨道,包括与地球擦肩而过,其中一些彗星雨则会撞到地球上,造成大规模物种灭绝。路易斯安那大学的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物种大约每3000万年就会灭绝一次,这个灭绝周期之所以像时钟一样精确,正是因为这颗黑暗中的太阳伴星每隔3000万年就会进入奥特星云,巨大的引力使成批彗星偏离轨道冲向地球,成为“灭顶灾星”。路易斯安那大学的天文学家们测算,这颗黑暗中的星体大约在距太阳3万亿英里的地方运转——也即距离太阳有半光年左右的距离(但人类用肉眼看不到)。
7,如果一颗质量较大的恒星和质量很小的恒星放在合适的距离,是两者相互吸引,还是小恒星围绕大恒星运转,质
相互吸引是肯定的,但质量小的不一定会围绕大的转。
要使一个物体做稳定的圆周运动需要严格的条件,如离心力和向心力必须相等。向心力来自万有引力。而离心力则来自于小质量物体的切线速度,速度合适,两个力才能相等,至少其中的一个物体才能围绕另一个做圆周运动。这与两个物体之间的质量差无关。
两个恒星之间的质量差只决定一对双星在互相围绕运行时,其共同质心的位置,该位置一定位于两恒星的中心连线上。
例如太阳和木星,完全可以看作是一对双星。只是由于太阳和木星之间的质量差太大,它们的共同质心就落在了太阳内部,距离太阳中心非常近的地方,所以看上去太阳是不动的,只是木星在围绕太阳转(其实是围绕共同质心转)。两个恒星的质量差越小,共同质心就越靠近两恒星中心连线的中点。当两个恒星质量相等时,共同质心恰好位于两恒星中心连线的中点,就成为互相围绕运行的“标准”的双星了。
8,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大是真的吗
您好,这个当然是假的啦。
在宇宙中,能发光发热并散发辐射的都是恒星,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就是太阳,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见其他恒星,不过这些恒星都在太阳系外,离地球太远了,所以说小恒星靠近地球辐射大一说根本不太可能。
【摘要】
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大是真的吗【提问】
您好,这个当然是假的啦。
在宇宙中,能发光发热并散发辐射的都是恒星,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就是太阳,在地球的夜晚可以看见其他恒星,不过这些恒星都在太阳系外,离地球太远了,所以说小恒星靠近地球辐射大一说根本不太可能。
【回答】
所以今天可以玩手机对不对不会造成什么影响?【提问】
当然可以玩啊,放心玩。【回答】
好【提问】
我就信你好吧【提问】
9,火星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大真的吗?
7月29日,微信群里又在流传这样一条信息,内容大概是:“因火星的小恒星今晚靠近地球辐射大,今晚一定要关闭手机。”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这是一条几年前的谣言信息,全国多家媒体和多地网警都有辟谣。 同时,宇宙射线i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也没有奥特曼的动画片里有那么大的威力。下面我们来看看专业人士的讲解。 上海天文学会秘书长、上海天文台科学传播室高级主管汤海明表示,这个所谓“友情提醒”的内容完全站不住脚,公众无需慌张和过度防护。 理由有三: 首先,作为来自于宇宙中的一种带电粒子流,宇宙射线很常见。由于地球有磁层在起保护作用,到达地球表面的宇宙射线非常有限。人类经过漫长进化,也基本适应了这一生态环境。 其次,假如高强度宇宙射线真的发生,如超新星爆发等产生的辐射现象,并渗透到地球表面,此时关不关手机都没什么意义。 另外,手机本身的能量是非常有限的,手机电池电量瞬间爆发高能量的可能性也很小。 因此,“不要让手机靠近你的身体,否则可能造成伤亡或者损坏”的说法并不靠谱。 同时,【火星属于小行星,并没有所谓的恒星】 火星(英语:Mars;拉丁语:Martis;天文符号:♂),是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水星的第二小的行星,为太阳系里四颗类地行星之一。欧洲古称火星为玛尔斯,古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也被称为“红色星球”。古汉语中则因为它荧荧如火,位置、亮度时常变动让人无法捉摸而称之为荧惑。 其橘红色外表是因为地表被赤铁矿(氧化铁)覆盖,火星的直径约为地球的一半,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则与地球相近,但公转周期是地球的两倍。火星亮度最高可达-2.9等,但在大部分时间里比木星暗。 火星大气以二氧化碳为主,既稀薄又寒冷,遍布撞击坑、峡谷、沙丘和砾石,没有稳定的液态水。南半球是古老、充满撞击坑的高地,北半球则是较年轻的低地平原。火星上有太阳系已知最大的山—奥林帕斯山,最大的峡谷—水手号峡谷。火星有两个天然卫星:火卫一和火卫二,形状不规则,可能是捕获的小行星。根据观测的证据,火星被观察到类似地下水涌出的现象,南极冰冠有部分退缩,雷达数据显示两极和中纬度地表下存在大量的水冰。 火星有美国宇航局和欧洲发射的四艘在轨环绕探测器,分别是奥德赛号、火星快车号、火星全球勘测者和MAVEN火星探测器,表面有多个美国的火星车,如好奇号、洞察号,以及结束任务的火星探路者号、凤凰号、勇气号和机遇号等等。 2021年5月15日,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其中辐射一说,先别说其他的。如果辐射量过高,我国和美国的探测器和火星车早就已经寿终正寝,哪里来的实验探测成功呢?所以大家对于这些还是表示看看就好,切勿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