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1948年5月什么在西柏坡成立,西柏坡是什么时候成为革命根据地的?

本文目录索引

1,西柏坡是什么时候成为革命根据地的?

西柏坡是1948年5月成为革命根据地的。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这个山村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解放军与国民党进行战略大决战,创建新中国的指挥中心。


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

西柏坡是什么时候成为革命根据地的?

2,西柏坡是五个革命圣地之一,他的历史是什么?

太行在山下,在滹沱河边有一个小山村,它的名字叫西柏坡。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荣获“抗日模范村”的称号。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到来,使这里一度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1973年,当周恩来与人谈起西柏坡的历史地位时,他深情地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人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这是对西柏坡历史地位的最权威评价。在中国革命史上,西柏坡与井冈山、瑞金、延安齐名,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四个“红色大本营”之一。

3,抗战结束后,中共的革命根据地为什么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

从延安转移到西柏坡的原因是: 1、环境好。 西柏坡北依柏坡岭,南临滹沱河,是个马蹄形山坳,即”南向山水视野远,北靠卜岭居安宁”。 而且,据朱德秘书潘开文回忆,”西柏坡村子外边有一片苇地,苇地外与滹沱河之间有一条大路,可通大车,我考虑到只要可通大车,汽车就可以通过,有利于与各根据地联系。而苇地里边与西柏坡村间还有条路,外面人不是本村人是很少走了,这样保密很好做”,也即”目标隐蔽宜保密,利于警戒与防空”。 当年,国民党的情报人员侦察到毛泽东住在西柏坡一带,就从人员往来较多的地方和而同于民房的建筑物中寻找目标。敌机曾轰炸过西柏坡东南30多公里的烟堡村,也轰炸过西柏坡北10多公里的天主教堂。但就是不知道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 有人说”毛主席洪福大,炸不着!其实,这既和西柏坡的地理位置有关,也和当地群众对共产党的衷心拥护有关。与此同时,西柏坡村周围村子比较集中,正可以做到”应急进退交通便,相关村落可屯兵”。 2、西柏坡的景致还很幽美。 1951年秋有记者到西柏坡采访,仍然能够看到”村庄的南边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大部分种着稻子和苇子;稻田的前边便是日夜奔流的滹沱河。山坡两旁栽着许多柏树,也有一些种着谷子和棒子的耕地。 村庄中间和四围密密地种着各种树木,往往有黄土墙的平顶房子从葱茂的树丛中显露出来。环境是很清静的,只有悦人的鸟声不时顺风送来。”据叶子龙回忆:到西柏坡的第二天,毛泽东散步登上了柏坡岭,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里的木棍指着山下说道:”西柏坡果然是个好地方,这个总指挥部选得好!” 3、”人杰”,即群众基础好。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平山籍党员是粟再温,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到抗战前夕,平山县党员达779名,基层党支部70多个,分布在全县121个村庄。1945年8月全县(包括平山和建屏)党员已有16788名,占总人数的9%,所有村庄都建立了党支部。 截至1946年11月20日,平山(建屏)县,共有党支部608个,党员总数19535个。此外,抗日战争时期,平山还出了威名赫赫的”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作者曹火星等模范人物。 就西柏坡村而言,1937年冬,西柏坡贫农阎发亮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西柏坡村第一名中共党员。1945年时,全村已有党员25名。 1948年底,有党员40名。抗日战争时期,西柏坡先后有8名青年参军参战,民工支前700多人次,做军鞋500多双,军衣600多套(件),碾4军粮200多万斤,被称为”抗日模范村”。 解放战争时期,平山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支前民谣:”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所以,这个地方群众基础非常好。 4、”地灵”,主要是指物产丰富。 1947年中央工委驻居时,西柏坡村85户,325人,686亩耕地,土地肥沃,盛产小麦、水稻、玉米,年产量27万多斤,亩产390余斤。这在当时,就属于高产了,能够提供中央机关几千人的供给。 5、西柏坡村还有房子。村里有300多间房子被日本鬼子烧了,但根基很好,全是石头的,比较容易修复。 扩展资料: 抗战胜利后,形势的发展向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将中国的革命指挥中心东移的问题。当时的新驻地曾首选承德。承德位于冀热辽与东北的中间地区,是连接华北与东北的主要通道,与苏联有着比较便利的交通,又是解放区,有利于作为中央驻地。 1945年10月13日,国民党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外交特派员蒋经国和苏军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达成协议,苏方允许蒋介石5个军在葫芦岛、营口登陆进入东北,中长路及大城市将为国民党控制。 同时,我军10万人进入东北后,也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东北形势急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已没有可能在东北创造独立局面并控制大城市,所以决定放弃中共中央迁移承德的决定。 不久之后,中共中央曾有过迁至离南京很近的淮阴的想法。当时的情形让中央认为如果国共关系能够顺利地发展下去,国内和平将拭目以待,内战似乎不会再发生,故开始考虑把中央机关的办公地点从延安搬到南京附近。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无视国内外舆论,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不断进犯解放区,多次派飞机在华中首府淮安上空盘旋、侦察和扫射。同时,极力散布“武力收复苏北”的言论。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改变了“和平民主阶段已经到来”的估计,取消了南迁淮阴的设想。 中央工委决定留在晋察冀边区。1946年6月,国民党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向各解放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全面进攻,第三次国内战争爆发。人民解放军从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8个月共歼灭国民党部队71万余人,使蒋介石全面进攻解放区的计划破产。 随即,改为集中优势兵力对陕甘宁和山东两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面对在数量上和装备上处于优势的国民党军队,中共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1947年3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转战到陕北清涧县枣林沟村举行紧急会议,讨论中央机关的行动问题。 会议经过慎重研究,作出将中共中央一分为三的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组成中央前敌委员会,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 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由刘少奇为书记,率部分中央机关干部前往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由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邓颖超等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后方支队总司令,率领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大部分工作机构到晋西北临县地区统筹后方工作。 中央工委最终选址西柏坡。中央工委决定留在晋察冀边区后,经过细致的研究与慎重的考虑,决定选择西柏坡为中央工委驻地。 参考资料来源:西柏坡创新教育培训中心——首页 >> 红色文化 >>选址西柏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中共中央工委转驻西柏坡的前前后后

4,在西柏坡发生了什么重要的事?

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 西柏坡,是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扩展资料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完好保存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五大书记旧居和七届二中全会、九月会议,以及军委作战室等13处旧址,并配有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等大量展品,再现了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年的风貌。 承载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战斗、生活的丰厚历史记忆,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与教育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柏坡纪念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

5,西柏坡重大事件

1949年3月5日至1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西柏坡胜利召开。出席会议的中央委员34人,候补人员19人,列席人员12人。毛泽东主席主持会议并作了题为《一中全会以来的形势和任务》的重要报告。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取得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规定了党在全国解放以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当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英明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次会议对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解放,以及保证中国革命实现伟大的战略转变,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必要而充分的准备。

6,西柏坡曾发生过什么事情

西柏坡村始建于唐代,是平山县中部低山区的一个村庄,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柏坡岭下,原称柏卜村。因村北坡岭上翠苍郁且与东柏卜村苇地相对居西,取名西柏卜。民国时,始称西柏坡。西柏坡距平山县城50公里,距省会石家庄90公里.。抗日战争时期属晋察冀边区。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坐落在位于太行山中的平山县。从这里,中国共产党走出深山,走向全国胜利,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这里是闻名中外的三大战役的作战中心,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4个月又19天,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生存的精锐部队基本上归于消灭。
毛泽东旧居紧靠小山南端。原为农民住宅,曾被日寇烧得残破不堪,后经多次修补。该房分为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室,甬道西边有磨盘和猪圈。夏日里,毛泽东同其他领导,经常围坐在磨盘旁、楸树下,商讨军国大事。北院西房三间,两间为家属住房,一间为书房兼资料室。北房两间分别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办公室内现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都是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在这里三百多个日夜里,毛泽东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人民日报》的报头也是在这里题写的。

7,西北坡在哪里

  在华北平原,在太行山下,在滹沱河畔,有一个震惊中外、举世瞩目的小村庄,它的名字叫西北坡。

  西北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解放战争后期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中共中央旧址,占地1644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1982年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到那首先参观西北坡纪念碑。纪念碑高高地耸立在小山之巅,苍松翠柏环绕,拾级而上,来到纪念碑前,碑高20.5米,花岗石、大理石嵌衬,碑正面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题写“西北坡”三个鎏金大字,碑南面由江总书记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碑座周围刻有大型浮雕,土地会议,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图文并茂、栩栩如生。
  步入毛泽东同志旧居,普通的山村农舍,院外猪圈、磨盘依旧,室内简单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木床、书籍,无产阶级的领袖,个人财产几乎等于零,老人家在这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睹物思人,耳边仿佛回荡着主席洪钟般的声音:“我们就要进入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进北平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人进北平,要继续干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实现共产主义。”真可谓荡气回肠,正气凛然,高屋建瓴。

  步入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仿佛看到少奇同志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朱总司令同主席一道,夜以继日,部署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周副主席通宵达旦、精益求精,为主席提供准确无误的军事资料数据······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一个不夜的山村,一个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无产阶级司令部。
  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为主题。1998年度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精品”。展厅分为光荣的平山、中央工委在西北坡、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决战前夕、大决战、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难忘的岁月、历史决不会忘记等十二个展厅,史料齐全,精美绝伦,十分珍贵。

  西北坡,一个与井冈山、延安齐名的革命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个回首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一个回首翻天覆地变化的斗争史,一个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奋斗史。

8,介绍一下西柏坡的历史

西柏坡的历史: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 西柏坡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 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西柏坡被选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 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为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和第二军分区领导机关所在地,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等首脑机关也曾在这里居住长达三年半之久。 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建党,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分布在33户,占全村人数的12.3%,占全村户数的33%。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

9,关于西柏坡的一些历史资料

西柏坡这个冀西山区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水土肥美。据史书记载,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岭上翠柏苍郁而得名。 1935年,该村一位教书先生将卜改为坡,又因与东柏卜村相对而居,遂改名为西柏坡村。她地处华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汇处。 在一片向阳的马蹄状山坳里,三面环山,一面环水,西扼太行山,东临冀中平原,距华北重镇石家庄仅90公里。 交通方便,易守难攻,既适宜危机时刻向山里撤退,顺利时又便于向城市进军。从经济条件来看,西柏坡村一带村庄稠密,相距多在1-2公里,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滩地肥美。 地宽粮丰,稻麦两熟。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说过:“平山县可称得上是我们晋察冀边区的乌克兰。”较发达的农业经济,有利于保障军民的经济供给,为党中央驻地提供物质基础。 扩展资料: 1948年3月20日,党中央作出了移至华北同中央工委合并的决定。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党中央机关由陕西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告别了生活战斗了十三度春秋的陕北根据地,向西柏坡转移。 3月24日到达中央后委驻地——山西临县双塔村。4月11日到达了晋察冀军区驻地阜平县城南庄。4月23日,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率部分工作人员先期到达了西柏坡,党中央与中央工委胜利会合。 5月1日,党中央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前委、工委、后委即行撤销。毛泽东因准备赴苏联谈判,在阜平逗留了一段时间,5月26日到达西柏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柏坡

10,西柏坡的历史意义

西柏坡原是河北省平山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1948年5月,党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建立了解放全中国前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全国的土地改革运动,指挥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西柏坡时期,党所面临的革命形势是将夺取全国政权以建立新中国,工作重心将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主要任务是由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转变;面临的全新课题是由革命党和局部执政党向掌握全国政权的执政党转变。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党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西柏坡时期虽然只有一年10个月,却在党的建设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我党成为执政党以来,西柏坡精神一直是共产党人牢记历史、激励奋进的动力。西柏坡精神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精神,即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
西柏坡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核心就是“两个务必”,“两个务必”是西柏坡精神的灵魂,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灵魂。西柏坡精神,是新时期激励全党的精神力量,也是民族精神之魂的具体体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是党动员全国人民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力量,也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