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波长范围,可见光和紫外光的波长范围的多少?
本文目录索引
- 1,可见光和紫外光的波长范围的多少?
- 2,红外成像光谱仪现在波长可以长到多少?
- 3,红外光谱区的范围是多少
- 4,红外光谱的区域划分依据是什么
- 5,近红外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 6,红外光谱区的范围是多少
- 7,红外光谱的分区
- 8,红外\近红外\远红外都有什么区别,一般的用途是什么?
- 9,人体红外线频率(Hz)和波长(M)是多少? 在线等待
- 10,远红外线是指多少?
1,可见光和紫外光的波长范围的多少?
可见光波长范围:400-760nm。 紫外光波长范围:400nm以下。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 紫外光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从0.01~0.40微米辐射的总称,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电磁谱中波长0.01~0.4微米辐射,既可见光紫端到X射线间的辐射。具有杀菌的功能。 扩展资料: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人眼可以感知的部分,可见光谱没有精确的范围;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但还有一些人能够感知到波长大约在380~780nm之间的电磁波。 正常视力的人眼对波长约为555nm的电磁波最为敏感,这种电磁波处于光学频谱的绿光区域。人眼可以看见的光的范围受大气层影响。大气层对于大部分的电磁辐射来讲都是不透明的,只有可见光波段和其他少数如无线电通讯波段等例外。 不少其他生物能看见的光波范围跟人类不一样,例如包括蜜蜂在内的一些昆虫能看见紫外线波段,对于寻找花蜜有很大帮助。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可见光也有可能“透视”肉身。 可见光辐射一般指太阳辐射光谱中 0.38~0.76 微米波谱段的辐射,由紫、蓝、青、绿、黄、橙、红等七色光组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和有效的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面上的可见光辐射随大气浑浊度、太阳高度、云量和天气状况而变化。可见光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5~50%。 紫外光波长比可见光短,但比X射线长的电磁辐射。紫外光在电磁波谱中范围波长为10-400 nm。这范围内开始于可见光的短波极限,而与X 射线的长波波长相重叠。紫外光被划分为A 射线、B 射线和C 射线(简称UVA、UVB 和UVC),波长范围分别为400-315nm,315-280nm,280-190nm。 功能一 杀菌 这是紫外线最常见的功能,由于紫外线对于生物有强大的杀伤力,因此人类就用它来对付这些难缠的细菌、病毒,我们也常利用阳光来帮我们杀菌。 只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些杀菌设备一样会伤害人体,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小心。 功能二 鉴定与透视 由于紫外线比一般的可见光更具有穿透能力,所以科学家也常以紫外线来进行透视或鉴定的工作(就好像用X光来进行健康检查一样)。例如利用紫外线来检查金属上细微的裂缝、图画的真伪、食品安全,甚至于在探索太空时,紫外线都可以派上用场。 功能三 健康与医疗 受到过量的紫外线曝晒会造成人体的伤害,但是适当的日照却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 近来医学上更发现,照射适量的A光或是B光还可以治疗干癣、白斑等皮肤病变,让病患不再“皮痒”。不过这种“光照治疗”只能在医师的指示下进行,因为照射过量,可能会对某些人造成副作用或是永久的伤害。 功能四 为昆虫指路 由于每一种生物所能够接收的光频率范围不同,所以有些动物还得靠紫外线才能找到路或看清楚物体。例如蜜蜂在找寻花蜜、为花朵传粉的时候,也必须藉助于紫外线。此外,紫外线也能协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紫外光 百度百科-可见光
2,红外成像光谱仪现在波长可以长到多少?
红外光:大于760NM,可见光波长:400-760NM,紫外光波长:400NM以下.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 把能通过大气的三个波段划分为: 近红外波段 1~3微米 中红外波段 3~5微米 远红外波段 8~14微米 根据红外光谱划分为: 近红外波段 1~3微米 中红外波段 3~40微米 远红外波段 40~1000微米 医学领域中常常如此划分: 近红外区 0.76~3微米 中红外区 3~30微米 远红外区 30~1000微米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2.5微波以上的红外线通称为远红外线。)
3,红外光谱区的范围是多少
红外光:大于760NM,可见光波长:400-760NM,紫外光波长:400NM以下.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
把能通过大气的三个波段划分为:
近红外波段
1~3微米
中红外波段
3~5微米
远红外波段
8~14微米
根据红外光谱划分为:
近红外波段
1~3微米
中红外波段
3~40微米
远红外波段
40~1000微米
医学领域中常常如此划分:
近红外区
0.76~3微米
中红外区
3~30微米
远红外区
30~1000微米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2.5微波以上的红外线通称为远红外线。)
4,红外光谱的区域划分依据是什么
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按红外射线的波长范围,可粗略地分为近红外光谱(波段为0.8~2.5微米)、中红外光谱(2.5~25微米)和远红外光谱(25~1000微米)。对物质自发发射或受激发射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发射光谱,物质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温度和化学组成;对被物质所吸收的红外射线进行分光,可得到红外吸收光谱。
5,近红外光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近红外光的波长范围是780~2526纳米。 近红外光分为近红外短波(780~1100nm)和近红外长波(1100~2526nm)两个区域。近红外区域是人们最早发现的非可见光区域。属于分子振动光谱的倍频和主频吸收光谱,主要是由于分子振动的非谐振性使分子振动从基态向高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 近红外光主要是对含氢基团X-H(X=C、N、O)振动的倍频和合频吸收,其中包含了大多数类型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和分子结构的信息。由于不同的有机物含有不同的基团,不同的基团有不同的能级,不同的基团和同一基团在不同物理化学环境中对近红外光的吸收波长都有明显差别,且吸收系数小,发热少。 因此近红外光谱可作为获取信息的一种有效的载体。近红外光照射时,频率相同的光线和基团将发生共振现象,光的能量通过分子偶极矩的变化传递给分子;而近红外光的频率和样品的振动频率不相同,该频率的红外光就不会被吸收。 扩展资料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的目的是确定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而定量分析则是为了确定物质中某些组分的含量或是物质的品质属性的值。 与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不同,近红外光谱分析法是一种间接分析技术,是用统计的方法在样品待测属性值与近红外光谱数据之间建立一个关联模型(或称校正模型,Calibration Model)。 因此在对未知样品进行分析之前需要搜集一批用于建立关联模型的训练样品(或称校正样品,Calibration Samples),获得用近红外光谱仪器测得的样品光谱数据和用化学分析方法(或称参考方法,Reference method)测得的真实数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近红外
6,红外光谱区的范围是多少
范围是:(0.75μm~300μm) 通常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2.5μm)、中红外区(2.5~25μm)和远红外区(25~300μm)。一般说来,近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倍频、合频产生的; 中红外光谱属于分子的基频振动光谱;远红外光谱则属于分子的转动光谱和某些基团的振动光谱。 由于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频吸收带都出现在中红外区,因此中红外区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区域,积累的资料也最多,仪器技术最为成熟。通常所说的红外光谱即指中红外光谱。 扩展资料: 应用: 红外光谱对样品的适用性相当广泛,固态、液态或气态样品都能应用,无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都可检测。 此外,红外光谱还具有测试迅速,操作方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试样用量少,仪器结构简单等特点,因此,它已成为现代结构化学和分析化学最常用和不可缺少的工具。 红外光谱在高聚物的构型、构象、力学性质的研究以及物理、天文、气象、遥感、生物、医学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 红外吸收峰的位置与强度反映了分子结构上的特点,可以用来鉴别未知物的结构组成或确定其化学基团;而吸收谱带的吸收强度与化学基团的含量有关,可用于进行定量分析和纯度鉴定。 另外,在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上,红外光谱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其应用最广的还是未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红外光谱不但可以用来研究分子的结构和化学键,如力常数的测定和分子对称性的判据,而且还可以作为表征和鉴别化学物种的方法。 例如气态水分子是非线性的三原子分子,它的v1=3652厘米、v3=3756厘米、v2=1596厘米而在液态水分子的红外光谱中,由于水分子间的氢键作用,使v1和v3的伸缩振动谱带叠加在一起,在3402厘米处出现一条宽谱带,它的变角振动v2位于1647厘米。 在重水中,由于氘的原子质量比氢大,使重水的v1和v3重叠谱带移至2502厘米处,v2为1210厘米。以上现象说明水和重水的结构虽然很相近,但红外光谱的差别是很大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外光谱
7,红外光谱的分区
1. 红外光谱的分区通常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域:近红外区(0.75~2.5μm)、中红外区(2.5~25μm)和远红外区(25~300μm)。一般说来,近红外光谱是由分子的倍频、合频产生的;中红外光谱属于分子的基频振动光谱;远红外光谱则属于分子的转动光谱和某些基团的振动光谱。由于绝大多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频吸收带都出现在中红外区,因此中红外区是研究和应用最多的区域,积累的资料也最多,仪器技术最为成熟。通常所说的红外光谱即指中红外光谱。2. 红外谱图的分区按吸收峰的来源,可以将2.5~25μm的红外光谱图大体上分为特征频率区(2.5~7.7μm)以及指纹区(7.7~16.7μm)两个区域。其中特征频率区中的吸收峰基本是由基团的伸缩振动产生,数目不是很多,但具有很强的特征性,因此在基团鉴定工作上很有价值,主要用于鉴定官能团。如羰基,不论是在酮、酸、酯或酰胺等类化合物中,其伸缩振动总是在5.9μm左右出现一个强吸收峰,如谱图中5.9μm左右有一个强吸收峰,则大致可以断定分子中有羰基。指纹区的情况不同,该区峰多而复杂,没有强的特征性,主要是由一些单键C-O、C-N和C-X(卤素原子)等的伸缩振动及C-H、O-H等含氢基团的弯曲振动以及C-C骨架振动产生。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这种情况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指纹一样,因而称为指纹区。指纹区对于区别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红外光谱可分为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两类。物体的红外发射光谱主要决定于物体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由于测试比较困难,红外发射光谱只是一种正在发展的新的实验技术,如激光诱导荧光。将一束不同波长的红外射线照射到物质的分子上,某些特定波长的红外射线被吸收,形成这一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每种分子都有由其组成和结构决定的独有的红外吸收光谱,它是一种分子光谱。例如水分子有较宽的吸收峰,所以分子的红外吸收光谱属于带状光谱。原子也有红外发射和吸收光谱,但都是线状光谱。红外吸收光谱是由分子不停地作振动和转动运动而产生的,分子振动是指分子中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相对运动,多原子分子可组成多种振动图形。当分子中各原子以同一频率、同一相位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简谐振动时,这种振动方式称简正振动。含n个原子的分子应有3n-6个简正振动方式;如果是线性分子,只有3n-5个简正振动方式。以非线性三原子分子为例,它的简正振动方式只有三种。在v1和v3振动中,只是化学键的伸长和缩短,称为伸缩振动,而v2的振动方式改变了分子中化学键间的夹角称为变角振动,它们是分子振动的主要方式。分子振动的能量与红外射线的光量子能量正好对应,因此,当分子的振动状态改变时,就可以发射红外光谱,也可以因红外辐射激发分子的振动,而产生红外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比较杰出的代表是德国斯派克光谱仪和德国布鲁克光谱仪,美国热电光谱分析仪,日本岛津直读光谱仪等厂家。国内有北京纳克直读光谱仪,烟台东方光谱分析仪
8,红外\近红外\远红外都有什么区别,一般的用途是什么?
同属红外线,区别为波长不同。具体明细如下: 近红外线(NIR, IR-A DIN):波长在0.75-1.4微米,以水的吸收来定义,由于在二氧化矽玻璃中的低衰减率,通常使用在光纤通信中。在这个区域的波长对影像的增强非常敏锐。例如,包括夜视设备,像是夜视镜。 短波长红外线(SWIR, IR-B DIN):1.4-3微米,水的吸收在1,450奈米显著的增加。 1,530至1,560奈米是主导远距离通信的主要光谱区域。 中波长红外线(MWIR, IR-C DIN)也称为中红外线:波长在3-8微米。被动式的红外线追热导向飞弹技术在设计上就是使用3-5微米波段的大气窗口来工作,对飞机红外线标识的归航,通常是针对飞机引擎排放的羽流。 长波长红外线(LWIR, IR-C DIN):8-15微米。这是"热成像"的区域,在这个波段的感测器不需要其他的光或外部热源,例如太阳、月球或红外灯,就可以获得完整的热排放量的被动影像。前视性红外线(FLIR)系统使用这个区域的频谱。 ,有时也会被归类为"远红外线" 远红外线(FIR):50-1,000微米(参见远红外线雷射)。 NIR和SWIR有时被称为"反射红外线",而MWIR和LWIR有时被称为"热红外线",这是基于黑体辐射曲线的特性,典型的'热'物体,像是排气管,同样的物体通常在MW的波段会比在LW波段下来得更为明亮。 拓展资料红外线的发现 公元1666年牛顿发现光谱并测量出3,900埃~7,600埃(400nm~700nm)是可见光的波长。 1800年4月24日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的威廉·赫歇尔发表太阳光在可见光谱的红光之外还有一种不可见的延伸光谱,具有热效应。 他所使用的方法很简单,用一支温度计测量经过稜镜分光后的各色光线温度,由紫到红,发现温度逐渐增加,可是当温度计放到红光以外的部份,温度仍持续上升,因而断定有红外线的存在。 在紫外线的部份也做同样的测试,但温度并没有增高的反应。紫外线是1801年由RITTER用氯化银感光剂所发现。 底片所能感应的近红外线波长是肉眼所能看见光线波长的两倍,用底片可以记录到的波长上限是13,500埃,如果再加上其它特殊的设备,则最高可以达到20,000埃,再往上就必须用物理仪器侦测了。
9,人体红外线频率(Hz)和波长(M)是多少? 在线等待
人体红外线频率3.19*10^13Hz和波长9.4*10^-6m。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人体由于体温原因,每时每刻都在发射红外线。 通过温度和波长转换公式,维恩位移定律,λT=b(式中,b=0.002897m·K),可以计算得到波长。人体的平均体温为 36.5℃, 这个温度代入上式,换算为波长约为 9. 4微米。 红外线属于电磁波,由波速公式,知C=λ*f ,得f=C / λ=3*10^8 / [ 9.4*10^(-6)]=3.19*10^13 赫兹。 扩展资料 热辐射,物体由于具有温度而辐射电磁波的现象。热量传递的3种方式之一。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温度愈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愈大,短波成分也愈多。 热辐射的光谱是连续谱,波长覆盖范围理论上可从0直至∞,一般的热辐射主要靠波长较长的可见光和红外线传播。由于电磁波的传播无需任何介质,所以热辐射是在真空中唯一的传热方式。 关于热辐射,其重要规律有4个:基尔霍夫辐射定律、普朗克辐射分布定律、斯蒂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定律。这4 个定律,有时统称为热辐射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恩位移定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热辐射
10,远红外线是指多少?
根据使用者的要求不同,红外线划分范围很不相同。
把能通过大气的三个波段划分为:
近红外波段1~3微米
中红外波段3~5微米
远红外波段8~14微米
根据红外光谱划分为:
近红外波段1~3微米
中红外波段3~40微米
远红外波段40~1000微米
医学领域中常常如此划分:
近红外区0.76~3微米
中红外区3~30微米
远红外区30~1000微米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2.5微波以上的红外线通称为远红外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