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为什么被禁,《武训传》评论?《武训传》在当时为什么被批
本文目录索引
- 1,《武训传》评论?《武训传》在当时为什么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 2,《武训传》在当时为什么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 3,禁武令是怎么回事?是何时颁布?何时废除?
- 4,毛主席为什么批判《武训传》?
- 5,为什么说对《武训传》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
- 6,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新中国文艺界有什么不良影响??
- 7,1951年为什么要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 8,谁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关于禁武的详细内容?
- 9,武训传什么时候解禁的
- 10,谁知道《武训传》这部电影,好像很老啊,最好能详细介绍一下?
1,《武训传》评论?《武训传》在当时为什么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武训传之所以被批判是因为武训传这部电影中所包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宣传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符合。
毛泽东发动对电影《武训传》批判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针对武训这个人以及他所做的“行乞兴学”这件事,而是电影《武训传》的作者们借武训及其进行的“行乞兴学”来兜售自己的主张,借以宣传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和主张从本质上反映出了他们对于中国革命斗争发生的原因、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及对新生人民政权的不同认识,而当时的思想文化界只是出现了对电影《武训传》的一味颂扬,却没有人能够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对这部电影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批判,这说明在当时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是多么严重!这就不能不引起毛泽东的深思和忧虑。
2,《武训传》在当时为什么被批判?批判者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批判缘由: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 《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 扩展资料 剧情介绍: 《武训传》是由孙瑜执导,赵丹、黄宗英、周伯勋、张翼主演的一部剧情片。该影片于1950年公映。 影片讲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
3,禁武令是怎么回事?是何时颁布?何时废除?
b]一:禁武令的颁布与皇帝的关系[/b]
颁布这套法令的皇帝,正是大世王朝的第五任皇帝:景任。他是大世开国以来,继位年纪最小的皇帝。即位之时,他只不过是年仅九岁的孩童。正是在他即位的121年,几乎横扫整个大世王朝的“七王之乱”兴起于朝野。这个孩子的童年,应该说一直生活在一个紧张的氛围之中。因为叛乱之事,无论朝廷还是家室,都无法顾及到他的成长环境,也无法照顾到他的心理成长。所以[u][color=blue]景任在后来的执政之后,表现了一种比较冷漠,却又非常固执的性格。
[/color][/u] [u][color=blue] 因为在战乱的氛围中成长。他的天性中自然对一切带有武力的事物非常厌恶。[/color][/u]这一点,对后来禁武令的颁布创造了先天性的条件。再加上这位皇帝固执的性格,通常行事也以难照顾周全。这正是禁武令仓促颁布的内因所在了。
[b]二:禁武令颁布的历史背景[/b]
七王之乱的风烟持续了约有八年之久。在古代,长期的战乱除了会破坏经济之外,对于民风与习俗的养成也有造成了极其强烈的影响。
[color=black]一[/color]:百姓在战乱中养成了很强的防备之心,几乎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相信。
二:战乱迫使人们去追寻武力,以防止受伤,或者抵御天灾人祸。
三:[u][color=blue]天下的局势四分五裂,各王的笼络人心的手段自然不可小窥。因此以致于七王之乱平复之后,各地的百姓却依然打着各自的旗号。所以城池之间,依然会产生流血事件。就算到禁武令正式颁布之后,这类冲突依然屡禁不止。
[/color][/u] 就这个局势看来,禁武令的实施的确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至于矛盾在哪,后面有更为详细的割析。
[b]三:禁武令颁布的争议[/b]
一般情况下,平民习武之风本是好事。但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对这类现象的权衡利弊自然会更加困难。我们在开始就已经知道,景任是个极其固执,而且厌恶武力的人,按理来说禁武令的实施应该极其顺利。
景任登基之后,收复了整个国家八成的兵权。他在这个时候应该称得上是个有实权的皇上。但为什么处理这事情却不够爽快?
原因在于当时的宰相李明。他是个眼界开阔的贤臣,在当时来说,并没有多少人能像他一样洞悉天下的局面。七王之乱平息不到十年,但当时的经济却一直没有发展回叛乱之前的水平。[u][color=blue]叛乱时的王侯们本来就养好了自己地盘上的子民,百姓衣食上的忧患也并不足矣危及命运。而天下大一统后,却因为全国的经济水平无法提高而造成更多的荒废现象。[/color][/u]直到禁武令颁布的前一两年,才略见起色。如果这时候再颁布禁武,那么首先,百姓日子本来就过得不舒坦,要是逼过了头,会不会[u][color=blue]再度引起叛乱?[/color][/u]
更重要的是江湖中人,江湖中不乏武艺高强之辈。因而朝廷要禁止他们动武。本身就是件比较耗费成本的事情,而且未必有很好的成效。
综合以上两个观点,再固执的景任也有十足的理由不颁布这套法令。但事件的转机是在另一个地方。
[b]四:禁武令的成功颁布[/b]
大世有一个专门管武学的部门,叫“长歌门”,[color=blue][u]就如明朝的锦衣卫。[/u][/color]禁武令的实施,便要靠这个部门来落实。如果禁武令的实施,就意味着:除了朝廷部门之外,便不再有人使用武学。长歌门与江湖上也有不少的交接,实施这样一套法令,对长歌门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一:长歌门可以收纳与自己具有同样利害关系的人,或者门派,以此扩充实力。
[color=blue][u]二:可以结合更多的力量,光明正大的去端掉与自己的作对的势力。
三:做为一个朝廷部门,那么在禁武令的背景下,部门本身的“说话权利”肯定一飞冲天。成为朝廷举足轻重的一部分。[/u][/color]
正因为这些有利条件,当时的门主:王梦开始说服皇上。
他是这样说服的:
一:朝廷可以吸纳更多“走投无路”的人才。
二:只要禁武令一实施,百姓专心从事生产,经济自然就提高,只要镇压住最开始一段时间,那么日后就高枕无忧了。
三:长歌门可以收复有势力的江湖门派,至于那些宵小,自然很好解决。
皇上听到这些解释之后,本来已经决定下令,但贤相李明坚决不放手,强硬的争执下,因为双方理由都很充分。皇帝一时无法抉择,所以事情陷入僵局。
长歌门用江湖手段[color=blue][u]陷害李明[/u][/color],皇上自然[u][color=blue]不知内幕[/color][/u],[u][color=blue]只在一气之下,下了圣旨。[/color][/u]
[b]五:客观的评述历史[/b]
[u][color=blue]大世王朝落到景任手中后,就宏观角度看来,气数已不剩多少。他当皇帝的倒数第二年。大楚军队侵犯幽州边境,大世军节节败退。只能沦落到南方苟延残喘。[/color][/u]所谓的禁武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战乱忽然再读席卷之时。许多百姓在一夜之间,结合起来砸了当地的官府。因为各地有许多人被昭去北方抵挡边境(包括官府的一些人),所以这时候,特别是人员亏空的府邸,完全被百姓占领。
虽然大世在[color=blue][u]南方还抵挡了四十年,[/u][/color]之中亦有不少爱国大将与振奋人心的事件。但当时已经有许多人投奔大楚。虽然当时看来,这些人饱受大世中人的鄙夷,但他们之中也有一些人在大楚建立了功业,这些功业也一直流传下去,并没有人记得这些人原来那些难听的名声。
无论如何,百姓依旧是第一要素。统治者深居高位,见识反而是短浅的。就历史的本身看来,他们也只能目光短浅。
4,毛主席为什么批判《武训传》?
毛主席批评《武训传》的原因: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象武训这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统治者的伟大斗争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是一种丑恶的行为,不值得我们歌颂。 毛主席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 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毛主席还说:“《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武训传》的歌颂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种的地步。” 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也应该向前发展了,我们的党中央和广大人民群众早就在呼唤社会主义的艺术春天了。 因此,我们对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文化产品,我们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什么属于真正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什么属于反动的封建主义文化?什么属于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化?我们应该提倡和支持什么文化?反对和制止什么文化? 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观点,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只有把这些最根本的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及时的、彻底的铲除那些属于反动的、毒害和麻木人们的心灵的东西。 我们真正属于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事业才可能会真正的繁荣起来,才能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顺利的进行。 《武训传》 《武训传》是由孙瑜执导,赵丹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影片讲述了武训“行乞兴学”的感人故事。1950年由昆仑影业公司出品。该片是一部以清朝末年武训的生平事迹为内容的传记影片。 《武训传》从1948年夏天开始由中国制片厂筹摄,解放后又经原编导者修改,于1950年10月由昆仑影业公司完成。影片以细腻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少年武训的苦难生活和他从青年时代起由“行乞兴学”而终于获得“苦操奇行”、“千古一人”美誉的一生经历。孙瑜以熟练的电影技巧,在描述人物历史活动的同时,又挖掘了他的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使银幕形象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5,为什么说对《武训传》的批判是完全正确的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 1.武训自己贫苦,他分析贫苦的原因是不识字 2.为了让贫苦人识字,不受欺辱,要办义学,让他贫苦人的孩子读书 3.武训采用各种自虐手段筹集资金,辛苦一辈子积蓄办了学校,招收穷人孩子读书 4.问题来了:穷人孩子在义学接受教育以后…… 1)读书成功,考取功名,做官了,跳出龙门了,谁能保证武训学校培养的举人进士能站在武训的立场拯救自己的阶层?他们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阶层,跻身统治阶级,利益决定了,他们会背叛自己的阶级! 2)没有考取功名的孩子,他们脱离了文盲阶层,识文断字了,利益驱使,他们必定依靠自己的优势,谋求自身利益,从文盲阶层获取利益。 3)从武训义学走出的学子,或许会记得武训的良苦用心,具备一定的社会良知,但是,制度与利益决定了,他们最终走向自己原来阶层的对立面! 批判武训的根本就在于:武训的义学不能从根本上达到武训自己寻求的社会公平正义,恰恰为帮助统治阶层培养帮凶,这是武训本人没有意识到的,也是同情武训的大众没有看到的。 批判武训传的目的就是让大众明白——没有建立公平正义的制度,看不到制度局限性,一腔情愿的热情,或许出发点是好的,结局必定走向反面。 ——革命的合理性!
6,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对新中国文艺界有什么不良影响??
《武训传》的批判,对新中国文艺界的电影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使文艺工作者在拍电影的问题上畏手畏脚,对电影制作团队也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武训传》批判运动初期,赵丹每天在外面开完大会小会受够了气,回到家就嚷嚷:“我想不通!把我打死也想不通!”但全国铺天盖地的讨伐向他压来,他开始否定自己的演技。长达五年,赵丹没有资格上戏,下放基层改造,参加抗美援朝慰问演出。 1955年,他终于有机会在电影《为了和平》中出演进步教授,自己给自己定下框框:艺术必须为政治服务,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要有阶级的内容,结果拍出了一生最不满意的电影。 电影界万马齐喑。1950年全国出品电影二十八部;1951至1954年,全国只拍摄了十六部电影,大量电影还在构思讨论中就下马,连成为禁片的机会都没有。 夏衍这样回顾:“剧作者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了,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当时就有人向我开玩笑,说拍片找麻烦,不拍保平安。” 扩展资料 1979年秋末文艺界迎来了复苏,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80岁的上海代表孙瑜,与济南的“列席代表”李士钊重逢,两个老人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孙瑜晚年十分期望看到《武训传》复映,哪怕是小规模地放一放也好,直到1990年去世他的愿望也没实现。 赵丹在临终卧床时,还念叨着“武训是我一生演得最好的角色,可惜啦”。遗憾的是,六十年来,尽管《武训传》被反复讨论,很少有人关注赵丹在片中的演技。这部电影政治意义之重大,让人无暇顾及它的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中国第一禁片《武训传》:江青如何借机上位?
7,1951年为什么要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
武训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武训不思变革,而去维护封建统治,此其罪一也。
面对社会残酷的等级压迫,武训不是积极地去反对等级压迫,而是承认甚至拥护等级压迫,在他看来,等级压迫没什么不好,只要我们拼命往上爬,就可以不受压迫,而成为压迫者,此其罪二也。
其实武训生错了时代,他有点像张勋,张勋复辟的行为如果在几百年前,一定是个青史留名的忠臣,但是处于封建社会消亡的大背景下,他这么做就是历史的反动。
总体而言,毛主席批判这部电影是用心良苦的。
一、他希望改变中国人骨子里的奴性,希望人们能够做一个清醒的战士而不是像武训这样糊涂的好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当他想要唤醒群众反抗压迫的时候,遇到的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人民群众变得麻木,他们不是想要消灭压迫,而是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成为压迫者。武训就是这样的人,他认同压迫,他要让学生改变命运去参加科举成为压迫者以解放自己,但这样却无法解放社会。
二、中国当时刚推翻了一个等级社会,那么接下来应该建立另一个等级社会还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就成了一个问题,从这一点来说,毛主席的战友们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认为49年就是革命的结束,而毛泽东认为49年只是革命的开始,所以毛泽东想以此教育他的战友们,不要总想着裂土封侯,要为人民立新功。
毛泽东去世以后,压迫和剥削越来越明显,终于武训传也解禁了
8,谁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关于禁武的详细内容?
禁武:禁止上映《武训传》的简称。
1950年年底,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武训传》在全国公映,这是赵丹在新中国成立后主演的第一部影片。一年之后,竟掀起全国性大批判,为穷孩子办学的武训成了大地主、大流氓。《武训传》也被禁止上映,成为新中国首部禁片。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
武训是清末山东邑县人,生于1838年,死于1896年。据传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在他50岁以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过活,直至死去。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曾奏准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
9,武训传什么时候解禁的
《武训传》被禁,现在看来,并非一个独立的事件。对《武训传》的“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的批判,只是后来历次运动直至“文革”衍为巅峰的文化一元主义的初始行为模板。《武训传》被禁,意味意识形态加强了对文艺活动的直接控制。这导致的后果,是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被取消,文艺形式单调,文艺作品急遽减少,艺术家的想象力与创作源泉枯竭,文化事业全面凋零与衰退。文化需要多元的生态环境与灵动活跃的创造性思想,由《武训传》被禁开始的文化禁区的设置,则是对文化生命的扼杀。缺少文化滋润沃养的社会土壤只会开出野蛮与荒谬的恶之花——这是“文革”的写照,也是“文革”留给人们的教训。
10,谁知道《武训传》这部电影,好像很老啊,最好能详细介绍一下?
昆仑影业公司1950年出品。孙瑜编导,韩仲良摄影,赵丹主演。武训从小给地主当长工,被剥夺了读书的权利。由于亲身经历目睹没有文化受欺压的痛苦,矢志“行乞兴学”。他行乞近40年,以自辱的方式获取施舍,以放债得利积累钱财,办起3所义学。武训终身未娶,过乞讨生活直到老死。他的苦操奇行产生很大社会影响,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赞赏和褒奖。影片于1951年上映后,很快引起文化教育界广泛讨论。
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写的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电影《武训传》上映于1951年初。它描写和歌颂了清末武训行乞兴学的事迹。《武训传》上映后,引起了两种截然相反意见的争论。赞扬者认为,这“是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武训是“永垂不朽值得学习的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种“缺乏思想性有严重错误的作品”、“武训不足为训”。这本是文艺界不同意见的正常争论。而毛泽东却认为,电影《武训传》宣传了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反动思想,必须严肃批判。他严厉地指出:《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承认或者容忍对它的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为正当的宣传”。他说“一些号称学好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并由引得出“资产阶级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的严重结论。
7月23日,《人民日报》又公布了经毛泽东亲笔修改的《武训历史调查记》,说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这样,《武训传》的讨论就变成了全国性的政治大批判。批判持续一年多。这一批判严重地混淆了思想艺术和政治问题的界限,使著名的编导孙瑜受到沉重的打击,40多位同志受到牵连。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的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据统计,1950年,我国拍摄国产故事片29部,1951年仅有1部。1951年至1954年4年中,共计拍摄了16部。
武训是清末山东邑县人,生于1838年,死于1896年。据传他出身贫寒,青年时因苦于不识字而受人欺骗,决心行乞兴学,以便让穷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免受有钱人的欺压,过上好日子。武训经过30年的乞讨,积累了一些钱,在他50岁以后陆续在堂邑柳林集、馆陶、临清办起了3所义学,而他自己仍然乞讨过活,直至死去。武训的行乞兴学活动,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赞扬,清末山东巡抚张曜曾奏准光绪帝给予“建坊施表”。武训死后,其事迹“宣付史馆”,被尊为“义乞”、“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