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济公在哪出家,济公从哪座寺庙出家

本文目录索引

1,济公从哪座寺庙出家

济公(1130-1209)出生于浙江天台,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求得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元,从此与佛门结下了深缘。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瞎堂圆寂后,道济去净慈寺投德辉长老,后来做了书记僧。
济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实际上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曾经带着自己撰写的化缘疏,外出募化,修复被火烧毁的寺院。他经常游方市井,拯危济困,救死扶弱,彰善惩恶。所以,在人们看来,“济颠”的“济”字也包含着扶危济困的意思。道济善走围棋,喜斗蟋蟀,更写得一手好诗文。他每写一篇疏状,临安满城争相哄传。他徜徉山水,自得其乐,游履所至,挥毫题墨,文词隽永。
济公性狂而疏、介而洁,不同凡响。有与他同时代的诗僧居简及其诗文选集《北涧集》为其作证。居简是济公的师侄,在游览赤城山时把山上的一块摩崖称作“书记岩”。济公圆寂后,居简写了一篇《湖隐方圆叟舍利塔铭》,这“湖隐”、“方圆叟”都是济公的别号。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他还具有民间游侠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元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元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从哪座寺庙出家

2,济公为什么要出家???

1:因为他既不英俊潇洒,又不风流倜傥,更不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太邋遢了,所以在情感上,没有人看上啊~只能出家算了,名义上还能说的过去,自己看破红尘出家,总不能说自己是“剩男”吧
2:虽然能变出钱,那也是假的,要钱没钱吧不说,在天庭人际关系还不咋样,老得罪人,没有后台,想想多凄凉啊~还是出家吧。
3:为了以后能有机会说:姑娘~你就从了老衲吧~只能出家,先当个老衲

3,当初济公为什么出家

济公逃婚在杭州灵隐寺出家。 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初二日(1129年3月1日)济公出生于南宋台州。济公逃婚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号道济,拜瞎堂慧远为师。喜好诵经打坐,不戒酒肉,语言诙谐,穿着破衣破帽手持破扇。因其行为不检点,被众僧告到其师慧远面前,慧远为庇护他说:“佛门之大,岂不容一癫僧!” 故又被称做济癫。其师慧远圆寂后,被迫转到净慈寺。他医术精湛,常常救助百姓,被百姓称为济公活佛。传说是降龙罗汉转世。道济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于净慈寺圆寂,享寿七十九岁。临终前曾作一偈:“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葬于虎跑(今杭州动物园南边),后人建有济公塔院。《净慈寺志》卷十九中收载其《入龛文》、《起龛文》、《挂真文》、《秉火文》、《起骨文》和《入塔文》。 影视形象 扩展资料: 小说创作 南宋时,济公的故事就在浙江台州当地口耳相传。明清之际,民间的说书人开始以为主题,逐渐发展出情节生动的故事,后清代文人郭小亭集成《济公全传》一书,这是一部章回体的小说。但是,济公的真实故事,并没有《济公全传》描述的如此渲染。 常与济公作对者,即小说里杭州城的兄弟领袖华西锋,但每此次都被济公的幻术戏弄再三,恼怒不已。 他的神通传奇故事,除了圆照井运木是道济自身的故事之外,其他的显圣故事,多来自高僧传诸多高僧的事迹,例如唐代被视为地藏化身的金乔觉以一袭袈裟示现神通覆盖九华山,又例如南北朝的宝志禅师食鸽吐出活鸽等等事迹,小说家就把这些高僧故事全都搬到济公身上,而成为后来流传民间的济公故事。

4,济公为什么要出家?他的俗家姓名是什么?

据《天台山方外志》、《净慈寺志》等书记载,济公名道济,字湖隐。父亲李茂春,是宋高宗李驸马的后裔。母亲王氏,梦吞日光而生济公。十八岁时,父母相继双亡,便跟随灵隐寺高僧瞎堂禅师,落发出家。济公平时疯疯癫癫,嗜食酒肉,寺里的众僧都指责他。瞎堂却说:“佛门广大,难道容不得一个颠僧?”从此众人就称他济颠。瞎堂圆寂后,济颠来到净慈寺。南宋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的一天晚上,济颠似醉非醉,绕着长廊急切呼喊,但众僧不能闻其声,只觉得莫名其妙。不一会儿,大火勃发,佛寺一片火海,雄楼杰阁化为灰烬。济颠自行募疏,重建宝刹。他化缘来到严陵,将自己的袈裟展开来,竟然笼罩诸座青山,山上的高树巨木随即拔起,顺流浮江而出。济颠告诉众寺僧,建庙用的木材已经运抵寺内香积井中。六名壮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巨木一一勾勾出,堆积如山。监寺要酬以钱两,济颠连忙推辞道:“我乃门甲神,岂要你的酬劳?”说罢,御风而去。五年后圆寂。临终前索笔书偈一首云:

六十年来狼籍,东壁打倒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然水连天碧。



写毕,掷笔而逝,葬于杭州虎跑。

5,济公当初为什么出家了呢?

济公,俗名李修缘(一说李心远),出生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或1148年(绍兴十八年),卒于嘉定二年(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 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 扩展资料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癫。初在国清寺出家,后到杭州灵隐寺居住,随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却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喜好打抱不平,息人之诤,救人之命。他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2006年,“济公传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济公传说”又荣获“浙江最具地域特色民间故事”。

6,真正的济公安葬何处?

济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元,南宋高僧,天台县永宁村人。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疯颠,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后住净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息人之净,救人之命。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因在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浙江台州人,是当时天台临海都 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 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 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