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知识库 >

列宾的代表作,俄罗斯画家列宾属于哪个画派.代表作品有哪些

本文目录索引

1,俄罗斯画家列宾属于哪个画派.代表作品有哪些

俄罗斯现实主义巡回展览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风俗画《伏尔加河纤夫;《雅鲁女儿的复活》获大金质奖章。
主要作品有《巴黎的咖啡馆》、《萨特阔在水晶宫》、《维尔的运石马》、《巴黎郊区》、《巴黎的蒙马特大道》和《捕鱼女》、《羞怯的农民》、《送新兵入伍》、《橡树林中的礼拜行列》、《库尔斯克州的礼拜行列》、《押解》、《宣传者被捕》、《拒绝忏悔》、《意外的归来》、《集会》、《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巴黎公社社员墓的年祭》、《斯塔索夫肖像》、《皮谢姆斯基肖像》、《莫索尔斯基肖像》、《比罗戈夫肖像》、《斯特列别托娃肖像》、《伊斯库克里男爵夫人肖像》、《托尔斯泰肖像》、《托尔斯泰耕地》、《托尔斯泰下棋》、《托尔斯泰工作》、《索菲亚公主》、《伊凡雷帝杀子》和《札波罗热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等。

俄罗斯画家列宾属于哪个画派.代表作品有哪些

2,列宾作品有哪些

列宾,1844年出生。1863年进圣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获金质奖章和奖学金。后游学法国、意大利。以俄国历史绘画作为题材。1894年担任圣彼得堡学院历史画教授。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反映了劳动者的苦难。其它作品有《宗教行列》、《押送》、《不期而至》、《伊凡雷帝和他的儿子伊凡》、《给土耳其素丹写信的扎波罗什人》。列宾的作品为俄国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代表者之一。

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 宾的么

是的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在19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油画中的杰作。这是画家亲眼目睹的情景,成为挥之不去的记忆,列宾决定把这一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画出来,狭长的画幅展现了这群纤夫的队伍,阳光酷烈,沙滩荒芜,穿着破烂衣衫的纤夫拉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向前行进。纤夫共11人,分为三组,每个形象都来自于写生,他们的年龄、性格、经历、体力、精神气质各不相同,画家对此都予以充分体现,统一在主题之中。全画以淡绿、淡紫、暗棕色描绘头上的天空,使气氛显得惨淡,加强了全画的悲剧性。   在19世纪80年代初最出色的一幅批判现实主义油画杰作,就是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完成在他取得公费赴奥地利、法国和意大利考察之前(因他的毕业创作、油画《眶鲁的女儿复活》一画而获彼得堡美术学院的金质奖》),也是他的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最初艺术体现。   在19世纪60年代,俄国的农民运动虽然风起云涌,但国内的农奴制残余依然严重阻碍着俄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有平民知识分子参加的强大的民主解放运动,终于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1861年2月宣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剥削势力丝毫没有让步,俄国农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1869年,还在学生时代的列宾去涅瓦河野游,看到了一幕使他吃惊的景象:远处一些黑黑的、闪着油光的东西在向前爬动,渐近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群套着绳索在拉平底货船的纤夫。那些蓬首垢面、衣衫槛楼的形象使他感到震颤。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也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景象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对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再次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花了3年时间,作了两次伏尔加河之行,和纤夫们交朋友,对纤夫生活作了长时间的观察,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最后终于完成这幅享誉世界的佳作,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1873年,评论家斯塔索夫在一份杂志上对这幅画及其作者是这样评价的:“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利益,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就画的布局和表现而论,列宾是出色的、强有力的艺术家和思想家”。的确,这幅油画无论从思想性上还是从技巧上都可称得上是70年代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高峰。

4,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出了哪些中国牛人?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浙江美院的前院长肖峰、浙江美院前油画系主任全山石、广州美院前院长郭绍刚、中央美院前油画系主任林岗,另外还有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罗工柳,以及张华清、徐明华、伍必端、陈尊三、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等曾担任各大美术学院油画、版画、雕塑系主任。其中也有很多杰出贡献的美术史家,邵大箴、奚静之、程永江、晨朋、李春等。

5,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是

“巡回展览画派”代表人物: 1、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мской 1837-1887年) 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 1837年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后因不满于学院教育的保守思想而离去。 克拉姆斯柯依不仅是画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主要作品有《手持马勒的农夫》、《无名女郎》、《无法慰藉的悲痛》、《托尔斯泰像》等。 《月夜》是克拉姆斯柯依的成名作,也是他本人艺术生涯的最高峰,亦是巡回画派中最优秀的人物画。 《月夜》这是一幅被人誉为“爱情诗”的油画,它继承了俄罗斯艺术的民族性与文学性,叙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画家用银灰色的调子,来渲染恬静的夏夜,没有微风,参天的菩提树显得神秘幽邃,夜色中的蔷薇花散发出清香。 这样的时刻,一个穿白色衣裙的美丽少女,独坐池塘边的长椅上,她面前的池塘中漂浮着睡莲和菖蒲。人物与环境处理得十分和谐,迷蒙的月光洒满林中,恍若仙境,令人向往,使人陶醉。 2、尼古拉·盖依 尼古拉·盖依,(1831生于沃洛涅日,1894年卒于契尔尼科夫斯基省伯尔赞斯基县伊万诺夫斯基村)历史画家,肖像画家,风景画家。 1857年获画家称号和大金质奖章。1857-1863年作为美院奖学金获得者在意大利生活并工作。1863年因油画《秘密的晚餐》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而被评为历史画教授。1870年前在佛罗伦萨生活并工作。回到俄罗斯后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组织者之一(1870年)。 多幅作品反映俄罗斯18世纪的历史画,具有重要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完成了俄罗斯文化活动家的肖像系列。1876年到尔尼科夫省伊万诺夫村,在那里从事农业生产。 1882年与列夫•托尔斯泰交好,成为托尔斯泰宗教道德学说的继承者。经常造访雅斯纳亚波良纳村,绘制了作家的多幅肖像。借助福音书中的情节和形象展示道德哲学和心理问题,这在盖依的创作中占主要地位。 1880-1890年完成了福音书情节组画,这是他自己对福音书的阐释。画家后来的创作为20世纪俄罗斯艺术的创新做出了贡献。1890年拒绝了彼得堡美术学院授予的教授称号。写下了回忆录和多篇艺术文章,留下了丰富的书信遗产。 3、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英文名:Ilya Yafimovich Repin,1844年 — 1930年),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巡回展览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出生于丘古耶夫,在彼得堡美术学院学习。1873-76年先后旅行意大利及法国,研究欧洲古典及近代美术。 回国后勤奋作画,创作了大量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表现了人民的贫穷苦难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1878年,他参加巡回展览美术协会。代表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宣传者被捕》、《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复信土耳其苏丹》及《托尔斯泰》等。 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年出生在俄罗斯哈尔科夫省的楚古耶夫镇。其父是一个屯垦军军官。全家人在屯垦地辛勤劳作,童年的列宾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贫困和艰难,他也不只一次亲眼目睹了囚犯如何被驱赶着由此经过,这些印象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 但列宾的绘画才能是受到了在画坊当学陡的表哥的影响。表哥时常给他带回一些纸张、颜料、画笔,耳濡目染,列宾逐渐对绘画着了迷。 1864年他考入彼得堡美术学院,习画6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大金质奖章和公费到意大利、法国留学的机会。1876回国并开始了坚持不懈的创作。著名作品有:《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伊凡雷帝杀子》、《秋日芬芳》等。列宾晚年画风大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的眼疾造成。 俄罗斯一些具有进步民主思想的写实派画家和雕刻家组成的“巡回展览画派”主张真实地描绘俄人民的历史、社会、生活和大自然,揭露沙俄专制制度。1878年列宾加入该画派,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 他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 4、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 伊凡·伊凡诺维奇·希施金(Ivan I. Shishkin)(1832—1898)是19世纪俄国巡回展览画派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画家之一。克拉姆斯克依在评论希施金在俄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时,说他是“俄国风景画发展上的一个独立学派,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希施金1832年出生在维亚特卡省的一个商人家庭,他自幼就生活在森林之中,对森林怀有深厚的情感,也使他获得有关森林的许多知识,从学画起就立志画大森林。20岁时他来到莫斯科,考入绘画雕刻建筑专科学校,入莫克里茨基工作室学习。 毕业后升入彼得堡美术学院,入画家伏罗比约夫画室学习五年,前后九年的艺术学习,使他绘画基础非常扎实。28岁以优异成绩获得金奖,走出校门,赴德国和法国深造。33岁又获彼得堡美术学院院士称号,1873年被聘为教授。 希施金的风景画多以巨大的、充满生命力的树林为描绘对象,那些摇曳多姿的林木昂然挺立,充满生机。繁木菁林,疏密有致,大森林的美与神秘,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可谓美不胜收。希施金所描绘的林木,无论是独株,还是丛林都带有史诗般的性质。林木的形象雄伟豪放,独具个性,显示出俄罗斯民族的性格。 希施金是巡回艺术展览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风景画家。他笔下的森林气魄雄伟、豪迈壮观。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希施金擅长画森林景象、他画笔下的森林很少描写人的活动,但并不让人感到森林的冷寞,相反,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油画《松林的早晨》是希施金的代表作之一。《造船用材林》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描写他故乡爱拉布尼近郊风景的杰作。作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了俄罗斯的富饶和沉美。 当面对这幅作品时,森林中的幽静而富有生机的气息好像迎面而来,人们仿佛走进了极具诗意的大自然,呼吸着带有闪光的晶莹、潮湿空气,闻着那阵阵清香,而耳旁环绕着凝重的松涛声——那是大自然歌颂生命的幽幽合声。其它著名作品有:《雾蒙蒙的早晨》、《松树林》、《 橡树林边》、《在遥远的北方》等。 5、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 瓦伦丁·亚历山德罗维奇·谢洛夫(1865-1911)是俄国十九世纪末期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处于世纪之交,才华横溢,富有激情,在艺术上承前启后,在俄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初期创作活动,正值巡回展览画派进入极盛时期的八十年代,列宾(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和苏里可夫对青年谢洛夫有过巨大的影响。他后来也被巡回画派接纳为会员。 谢洛夫出生于彼得堡的一个艺术之家,父亲是位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批评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教育。九岁时跟列宾学画,以后考入皇家美术学院,得到名师契斯恰可夫素描学派的严格训练。主要作品有:《女演员叶尔玛洛娃》、《少女和桃子》、《阳光下的少女》等。 处于1905年革命风暴到来之前的残酷时代,谢洛夫没有从事主题性的巨幅创作,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肖像画领域。 他为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李姆斯基一科萨柯夫等进步艺术家画过肖像;也留下了诸如教会检察长巴别达诺斯切夫、金钱大王格尔叶马、国家杜马主席穆拉姆采夫、工业巨头马拉卓夫……等等俄国革命前整整一代“当代英雄”们的肖像。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的写照。 谢洛夫的创作视野较广,历史、风景、农村的风俗、插图、舞台美术都有所涉及,但成就最高,创作最多的是肖像画。他的肖像画的对象极广,表现了各个阶层各种类型的人物,从农妇、作家,直到宫廷贵族。 他的画最大的特征是能真实地挖掘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属性,在刻划艺术典型和深刻揭示人物性格上,堪称无与伦比。

6,列宾的代表作 只要代表作的名字 最快最优答案选为最佳答案

一、《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其现实主义绘画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画家的成名之作。画面上展示的是:烈日酷暑下,漫长荒芜的沙滩上,一群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货船,步履沉重地前进着。列宾在油画中塑造了11个纤夫,他们的年龄、身材、性格、体力、表情各不相同,我们从他们身上看到的不仅是沙俄专制下普通民众奴役般的生活,更体会到了他们的智慧、善良和力量。这也正是画家的创新之处,巡回画派艺术家以往的作品都是把人民当作同情、可怜的对象,而列宾在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姿态来充分体现人民身上所蕴藏的巨大能量,给人以激励、震撼。19世纪80年代以后,列宾被公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泰斗,成为巡回展览画派的旗帜。 二、《蜻蜓》(画家女儿列宾娜)    《蜻蜓》(画家女儿列宾娜)这是画家野外写生的作品之一。他使用了有节制的色彩,依然给人以丰富多彩的感觉,使画面充满阳光和空气感。列宾的这类室外写生作品,尽量保持人物的自然灵性,以非同寻常的技法,真实朴素地描绘了与自己亲近的人物形象。画中这位活泼可爱的女孩是画家的女儿,她在父亲面前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神态。 三、《萨特阔在水下王国》    萨特阔在水下王国列宾在西方留学三年期间创作了不少画,1876年在巴黎完成了这幅以俄国民间叙事诗歌为题材的创作。在大幅油画中描绘叙事诗题材是一种尝试。在画中表现了虚幻中的现实,有点浪漫主义情趣。 四、《不期而至》   这幅画表现一位被流放多年的革命者突然回家的瞬间在他家庭所引起的惊愕反应。这是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从室内的摆设和墙上挂的俄国进步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上,可见画中革命者是信奉民主主义的,他经过多年流放回到家里,以审慎警惕的目光看着家人。这是一位受过折磨但从未屈服的革命家,他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回来,身着囚衣,已精疲力尽了。画中描绘最生动的是两个孩子,男孩的表情由惊奇转而识别出这位毛胡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他那微张的嘴刚要叫出“爸爸”,而小女孩则显出对陌生人惧怕的神情,这个细节表明这位革命者被捕时,在男孩的幼小记忆中还有印象,而小女孩可能还躺在摇篮中,孩子的两种神态生动地表现出两种符合年龄的表情。母亲的神态与儿子对视,瞬间的沉默之后将爆发骨肉相聚的喜悦。画家曾多次修改构图,最终定下的这个画面选择佣人打开房门,流放的革命者刚跨入室内的一刹那场景,由此而展现的一切如一幕戏剧,画中人物和场景的布局产生均衡和呼应的效果,构成一幅严谨有序的自然场面,富有动感。瞬间的沉默和宁静,可见画家对革命者深厚的同情,对社会和人物深刻的理解,画中每一个人物,既具典型性又有鲜明个性。 五、《伊凡雷帝杀子》    伊凡雷帝杀子这幅画原名叫《1581年11月16日恐怖的伊凡和他的儿子》。伊凡四世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任沙皇(沙皇即凯撒之意),16世纪俄罗斯的专制统治者。他生性残暴,17岁时杀死握有实权的摄政王,自立为帝。曾毫不留情地屠杀所有反对他的政敌,镇压叛乱、绞死主教,最终失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是从历史角度看,他在统一和治理国家等方面建有卓越功勋。这个政权是建立在恐怖基础上的,所以世称他为“伊凡雷帝”即“恐怖的伊凡”。列宾所处的时代,是俄国历史上最恐怖和最黑暗的时代。   80年代,俄国全境因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而开始血腥屠杀,从而激起人民的愤怒和反抗,列宾打算表现这个时代的现实。一天,他去听俄国大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安泰》第二部分《复仇的痛快》,得到启发,他说:“它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我想是不是能在绘画中体现我受音乐影响而产生的情绪呢?我就回忆起伊凡雷帝。这些年相继发生了许多血腥事件,感到很可怕,但是有一种力量总是催促我去完成这幅画。”画家选择了这样一个情节精心描绘:伊凡雷帝在一次与他儿子争执时,用手中的笏杖猛掷过去,不幸击中儿子的头部,鲜血如注……这一偶然的暴烈冲动致使后继者送命,伊凡顿悟这绝后的可怕举动,立刻上前搂抱住垂死的儿子,睁大恐怖、悔恨交加的双眼,他想求儿子饶恕但已无济于事,兽性和人性同时显示在伊凡的身上。为了增强画面的恐怖感,画家有意采用了深重的红色调。背景阴暗,以加强前景的恐怖气氛。红色的地毯,映出这幕血腥的击杀。画家集中刻画伊凡的瘦脸上,瞪着两只惊恐万状的大眼珠,那种不可逆转的杀子之痛,预示着伊凡统治将临灭亡,也向世人展现残暴的沙皇注定失败的原因。这幅画一问世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一位总检察官在给皇上的奏折上说:“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种倾向外,找不到别的理由。”于是这幅画刚展出就被除去,严禁流行。 六、《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    查波罗什人写信给土耳其苏丹王《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是关于历史和历史风俗的绘画作品,作品给人粗犷、豁达、睿智、任性、自由的最初印象,它表现了查波罗什人――这些武装的哥萨克自由流民的生活中生趣盎然和幽默豪迈的场面。   列宾在创作这幅作品时说:“无论在各民族人民方面或是艺术遗产方面,特别是在城市的结构和建筑术方面,经常吸引我注意的是共和制度方面。……我们的查波罗什使我高兴的地方就是这个自由,这种武士精神的高涨,俄国人民的英勇力量放弃了世俗的福利而树立了平等的兄弟友谊,来保卫自己正教信仰和人格的最优秀原则,……由于这种理性的精神,强大到不仅保卫欧洲抵御东方的掠夺者,而且甚至威胁到我们当时强有力的文明,并尽情地哈哈笑取东方掠夺者的高傲。”从十六到十八世纪,这些哥萨克的自由流民就把自己武装起来,在乌克兰成立了自治组织“查波罗什契卡”,自由是这个组织的最高原则。   画面所描绘的,是查波罗什人收到土耳其苏丹给他们的劝降书后回信的一个群众场面。武士们以开怀大笑、会心微笑、轻蔑的笑、挖苦的笑、讽刺的笑、幽默的笑、戏谑的笑、嘲弄的笑……等等各样笑的波涛所汇成的汪洋大海中,土耳其苏丹遭到了灭顶之灾,他的骄傲、愚蠢,一相情愿的梦想,受到了淋漓尽致的鞭苔。画幅中,他们的首领叼着烟斗、神采飞扬的赛尔柯随口发出的获得大家赞同和响应的庄严声明,也有周围的人七嘴八舌所发出的唇枪舍剑:表达了不畏强暴、酷爱自由的浩然正气。画家匠心独运的巧妙构思,突出了所要表达的主体:人们的视线全都凝集在写信这个规定动作上,写信人和他们的首领居于人群中央,其首领是他们的灵魂,他睿智、明亮、坚定、诡秘的眼神集中体现了查波罗什人的不屈精神,人们围着他如同众星拱北辰。背景上高扬着的一只指向远方的窠穴所在,也将是这封信落脚的地方。整个画面笼罩着一片和平、胜利和欢乐的氛围,是一首笑的交响乐,是对人民的歌颂。然而,每个战士随身佩带的刀剑和刺向天空的长枪,却同这种氛围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说明这种和平、胜利和欢乐是以武力为后盾的,是用战斗来赢得的,也是用战斗来保卫的,一旦敌人敢于进犯,他们立刻会把笑的海洋变成愤怒的火山,向敌人喷射出仇恨的火焰和岩浆,直至把他们一个不留彻底地消灭为止。 七、《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    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列宾在莫斯科生活六年之后又回到彼得堡,和斯塔索夫恢复了密切的交往。就在这个时期创作了这幅载入俄罗斯画史的作品。画家通过浩荡的群众性宗教行列,描绘了当时俄罗斯社会各个阶层和各种身份的人物群像,行列里的中心人物是戴着头巾、手捧圣像的女地主。旁边是脑满肠肥的御用商人,他们也满怀着同样的权威意识。走在中间留着长胡子的傲慢的祭司长身着锦缎祭服,他是一切统治者的神圣代表。画中不同人物衣着打扮不同,行为姿态各异,简直是俄罗斯的缩影。画家的画笔触及了所有人,村长、警官、农民和乞丐挤满了画面,他们有着各式各样的社会心理负担。数百人的宗教行列是以地主和祭司为排头,农民和乞丐只能靠边行走,尤其在前头刻画一位跛子乞丐和农民妇女,那个拿小棍子的当差不准跛脚孩子走近行列,这一切都表明了画家的态度。原来画家只重视场面的光与色彩表现,托尔斯泰看后指出画中没有重视人物本身的刻画,没有画出作品的基本思想。列宾接受了,完成后的这幅画描绘了烈日下行进的群众,在这里光的照,加强了对人物的形象刻画,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和时代的本质。这幅画以鲜明的色彩,开放运动的构图,给观众巨大的视觉冲击。 八、《萨坡罗什人》    萨坡罗什人草图这一作品从1880年开始,到1891年完成,历时十二年。这幅油画依据的是乌克兰的民间传说:土耳其苏丹来信提出要萨坡罗什人信奉回教,并强求与他们一起反对俄国。热爱自由的英勇善战的萨坡罗什人坚决拒绝,以嘲笑斥之。这些普通人的行动,是通过蔑视敌人来揭示的。列宾为创作好这幅油画,认真阅读了乌克兰的历史,了解传说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在1880年游遍了和这一事件有直接关联的地区,熟悉那里人们的服装、面型、体态等,除画了不少速写和素描外,还作了不少人像的泥塑。他呕心沥血,一再易稿,对创作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补充。   《萨坡罗什人》是一幅人物众多的作品。列宾对人物的姿态、手指的弯曲、衣纹和发式的细节,人物的心理和情绪,都进行了刻有力的刻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