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决堤会淹没郑州吗,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堤现象,历史上黄河
本文目录索引
- 1,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堤现象,历史上黄河决堤最严重时是什么时候?
- 2,民国时期黄河经历了几次改道,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流向了哪些地方?
- 3,黄河泛滥和决口造成了哪些灾难
- 4,1887年春季黄河大决堤造成了多大的伤亡?
- 5,黄河的决堤原因
- 6,历史上黄河决堤几次?我要详细地时间与详细的答案!!特别是宋朝是不是决堤过,具体时间!
- 7,假若黄河决堤,会危害河南哪些地方,历史上黄河决堤危害到哪些地方
- 8,历史上,黄河特大决口有几次?
1,历史上黄河多次发生决堤现象,历史上黄河决堤最严重时是什么时候?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脉之中,流经了好多的省其中包括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个区,最后于山东省流入渤海。黄河干流河道全长为5464千米,长度仅次于长江,为是国第的二长河。同时黄河还是世界上第五长流域。 黄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堤,溃坝现象更算得上是家常便饭,有时严重的常常会河流改道。千百年来,黄河曾经无数多次改道,但是黄河的频繁改道也带来了好处,就是为沿岸带来了丰富的泥沙沉积。 虽然从古至今黄河改道很多次,决堤很多次,但是以前对百姓的伤害并不算是很大,因为人们已经对黄河决堤有了防范,所以不会造成太多的伤亡,要说黄河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就是在抗战时期,在1938年,当时为了阻止日军侵占郑州,蒋介石下令军队打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泛滥来阻止日军。黄河也改道向南,经过淮河入海。一直到了1947年以后堵上了花园口,黄河才得以回归了北道,从山东垦利县入海,这件事情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的黄河河道变迁。当时花园口决口,导致了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也导致了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百姓遭受苦难。 在1949年以后,我国就开始重视了黄河的治理,黄河泛滥成灾的事情也就过去了,现在我们利用黄河发展水利,造福百姓。
2,民国时期黄河经历了几次改道,花园口决堤后黄河流向了哪些地方?
花园口决堤后黄河经贾鲁河,颍河,涡河流入到了淮河,再由淮河入了海。在历史上的时候黄河改道的次数是很多的,然而在民国时期改道之前的一次改道,是在咸阳五年的时候,咸阳五年黄河改道改的和现在的黄河河道是一样的,后来到了民国时期二十七年的时候,因为战争,想要阻碍日本人侵犯郑州,于是蒋介石就把郑州花园口的大堤给弄开了,之后花园口决堤之后,黄河的水就经贾鲁河,颍河,涡河流入淮河,之后就在经淮河流入海中。 后来在,九年之后花园口又被封上了,黄河再一次经山东恳利显县流入海中。在我国的历史上,我国黄河的水患问题一直存在,黄河下游的决堤次数更是多不胜数,因此黄河的河道也经过了数次的改道。后来经历了多次的决堤事情,黄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到咸丰五年的时候再次出现决堤,但是清朝政府却用“暂行缓堵”的方法,造成了灾难的加剧。 在民国时期二十七年的时候,由于战争的爆发。日本军人侵犯开封,在那个时候我国军人守不住开封,开封被占领只是时间问题,就在这即将失守的情况下,蒋介石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将黄河弄开。曾经在战争之前他们很多人就有这个想法,但是因为决堤的地方有了争论,然而他们还未能定好决堤口的时候,战争情况的变化太大,于是他们就选了赵口,但是由于一些问题,没弄开,于是他们就换到了花园口。 后来,为了保护汴新铁路,又挖了一个口出来,之后两个口中间残余的堤,被水给冲没了,造成了花园口口门变得更大了。后来国民政府将花园口堵了以后,黄河的河道又回到了和现在一样的流向,那就是经山东恳利县流入海中。
3,黄河泛滥和决口造成了哪些灾难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 黄河是中华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但自古黄河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历朝历代斗在努力的综合治理黄河.我国劳动人民对黄河泥沙早就有认识,先秦时期就把黄河称之为浊河,西汉时有“石水六斗泥”之说.远在公元前246年修建郑国渠和公元前256-251年修建的都江堰就是以发展灌溉为目的的用水用沙和取水防洪的治河工程的光辉典范. 黄河是一条水少沙多,水沙分布不匀的河流,这一特点是由黄河流域所处的气候带和地质-地理环境所决定的.黄河干流长5400多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有西向东跨干寒和干旱,半干旱气候带,流经海拔4000多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000-2000米的黄土高原和0-200米的华北大平原入海. 黄河下游的水患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历史上,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花园口扒口的2540年中,有记载的决口泛滥年份有543年,决堤次数达1590余次,主河道经历了五次大改道和迁徙.洪灾波及范围北达天津,南抵江淮,包括冀、鲁、豫、皖、苏五省的黄淮海平原,纵横25万km2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流域做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为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说也有趣,黄河下游河段就象一条摆动的龙尾,多次改变河道. 如近代历史上的1819年及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黄河下游的开封、陈留、中牟、兰考、武陟等地多次溃决、改道,冲毁农田村舍,民众损失无计其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毛泽东主席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经过科学家们的多次勘察,反复研究,揭示了黄河河道改变的内在机理.原来,黄河从江苏入海改为从山东独流入海后,不再影响淮河和海河两大水系的水文变化.但对于黄河这样一条多泥沙的河流来说,下游局限于一个较窄的范围内流动,河床高悬于大平原之上;加上处于气候、水文长期波动变化最显著的中纬地带;黄河中、上游又流经土壤裸露、疏松的黄土高原产沙区,一旦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有时最大洪峰输沙量可达60亿吨左右.当到达黄河下游时又因下游河道受海平面和大平原地势控制及河口延伸的影响,比降很平,输沙能力明显小于中、上游来沙量,河床淤积比平常漫流时期迅速.同时因黄河下游长期形成上宽下窄的河道格局,黄河受山东丘陵山地阻挡出现的河道大弯曲呈宽窄过渡河段.突然到来的多泥沙特大洪水往往在此形成河道堵塞,河堤漫决,河流由此寻找新的低地形成河道.由此可见,中道淤积,河道高悬,河堤管理不善,洪峰通过能力不足是形成黄河改道的原因.据此,人民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清淤护堤、加大洪峰通过能力,使黄河溃决改道的现象得到抑制. 黄河以一个大S形弯曲流经中国北部,全长约4800千米(根据我国的水文资料,应为5464千米---译注).黄河流程的最后四分之一段流过地势较低的肥活平原,那里居住着无数中国人. 由于洪水灾害,黄河有时被称为“中国的忧患”.洪水常常夺去下游两岸许多人的生命,冲毁村庄.在4000多年中,中国人一直尝试通过筑堤和开凿水道引洪来保护这些居民区,但是,黄河继续频繁地发生洪水泛滥. 洪水泛滥时,1887年有200多万人死亡,1931年约300万人丧生,1938年50多万人被淹死.据我国有关资料记载:1938年,国民党军队为了迟滞日军前进,在郑州以北的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大堤.这一丧心病狂的行径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89万人被淹死,1200万人无家可归
4,1887年春季黄河大决堤造成了多大的伤亡?
这次灾难造成的破坏令人难以置信,死亡百姓无以计数。一位名叫A·H·戈德比的权威人曾做过估计,他说:“在距开封以东平原不远的地方,洪水淹没安徽省。这次水灾中的死亡人数无法确切计算,最保守的估计为150万,有人认为死亡人数高达700万。”这些数字使1887年中国黄河泛滥大水灾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水灾。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黄河亦然,千百年来,它在给两岸居民带来荫庇的同时,也让两岸人民饱尝了洪涝带来的惨重灾难之苦。
5,黄河的决堤原因
上游水土流失,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到了下游,河道变宽,水流变慢,泥沙开始沉积,河床抬高,堤坝相对变低,所以,泛滥了。
注意几个细节。
1、下游河道宽,相同水流量,河道越宽,水流必然变慢;
2、水流的携带量跟流速变化的比例是几何形式的。流速慢一被,泥沙携带量减少不止一倍,所以沉积速度很快;
3、黄河有“地上河”之称。常年泥沙淤积,导致其河床已经高过平原高度
6,历史上黄河决堤几次?我要详细地时间与详细的答案!!特别是宋朝是不是决堤过,具体时间!
自公元前2000年至1985年的3985年中,中国发生较大的水灾有1029年,其中黄河流域发生较大的水灾有617年。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决口泛滥的年份达543年,甚至一场洪水多处决溢,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五次,灾害之惨烈,史不绝书。 这五次大改道是: 1、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 2、公元11年(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决魏郡元城; 3、1048年(宋仁宗庆历八年)河决濮阳商胡埽; 4、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以阻金兵; 5、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河决铜瓦厢。 扩展资料:黄河自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形成现行河道,至2011年已行水148年(其中1938年6月至1947年3月黄河行泛道)。 清后期自1855~1911年这57年间,黄河有40年决溢。民国年间自1912~1948年共37年,黄河有30年决溢,一年中决溢口门最多的是1933年达104处。 而自1949~1991年的43年间,黄河发生13次较大的洪水,伏秋大汛下游大堤没有决过口(但1951年与1955年在利津县发生两次凌汛决口),上游山洪暴发,造成局部地区的水灾,有8个年(次)。 (一)1933年水灾 本次洪水主要来自中游,陕县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黄河下游漫溢31处,决口73处,共104处。 据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民国23年(1934年)编印的《黄河水灾调查统计报告》中附表l载:受灾66个县,受灾面积8637.25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642514人,伤亡18293人,财产损失2.317亿元。 扣除中游干支流漫溢和下游堤内漫滩县,其中因决口泛滥受灾的县为30个,受灾面积为659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73万人,伤亡12704人,财产损失2.07亿元。 (二)1935年水灾 本年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4900立方米每秒,7月10日黄河在山东鄄城县董庄决口,山东、江苏两省27个县受灾,面积1.2万平方公里,灾民341万人,伤亡3750人,财产损失折1.95亿元。 (三)1938年水灾 当年花园口最大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每秒,6月9日国民党军奉命掘开花园口河堤,企图利用泛水阻挡日军西进。三日后涨水,“洪水滔滔而下,堤口冲宽至百余米”,大部河水由贾鲁河入颍河,再由颍河入淮;少部分由涡入淮。 8月以后,老河道逐渐断流,全河由花园口改道流经贾鲁河、涡河夺淮入海,洪水漫流豫东、皖北、苏北44个县市,受灾面积13000平方公里,灾民480万人,伤亡89万人,财产损失折算为9.53亿元(人民币)。 1938年7月至1939年7月,国民党军与日军于泛道西东两岸分别修筑防泛堤,黄河为分界线,双方互筑军工,互相扒口,防泛堤决溢频繁,自1940年8月至1946年7月两岸共决口58次。 参考资料来源:黄河网-下游水灾-概况 黄河网-下游水灾-现行黄河(1855年以后)
7,假若黄河决堤,会危害河南哪些地方,历史上黄河决堤危害到哪些地方
黄河由于常年携带大量泥沙,在下游的河南及山东形成悬河,如果在河南及山东地段一旦决口,当然对河南及山东的危害最大,但还要考虑决口后水流的走向,其实如果从河南决口,江苏徐州,安徽宿州估计也会在受害范围内。 虽然从古至今黄河改道很多次,决堤很多次,但是以前对百姓的伤害并不算是很大,因为人们已经对黄河决堤有了防范,所以不会造成太多的伤亡,要说黄河历史上伤亡最大的就是在抗战时期,在1938年,当时为了阻止日军侵占郑州,蒋介石下令军队打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泛滥来阻止日军。黄河也改道向南,经过淮河入海。 一直到了1947年以后堵上了花园口,黄河才得以回归了北道,从山东垦利县入海,这件事情也是中国历史上到目前为止最后一次的黄河河道变迁。当时花园口决口,导致了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也导致了很多人被迫背井离乡,百姓遭受苦难。 黄河的历史地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携带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8,历史上,黄河特大决口有几次?
20世纪50年代以前,黄河常发生泛滥以至改道的严重灾害。有历史记载的2千多年中,黄河下游发生决口泛滥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记载的黄河下游河道,大体经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称为“禹河故道”。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现行河道,其间1128年前,河走现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后走现行河道以南,夺淮入海,灾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长江下游约25万平方千米的地区。每次决口泛滥都造成惨重损失。1933年下游决口54处,受灾面积1.l万多平方千米,受灾人口达360多万人。1938年国民党政府扒开郑州以北花园口黄河大堤,淹死89万人,造成著名的黄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