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音乐小视频 >

《最强大脑》回归

关注
确定取消

4月27日,科学竞技真人秀《最强大脑》宣布将于今年5月份回归。

不过曾在《最强大脑》中担任"科学判官"的魏坤琳,最近却在社交平台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参与新一季的《最强大脑》录制。对于退出《最强大脑》的原因,魏坤琳直言《最强大脑》是一个很好的传播科学理念的平台,但为了节目效果,必定涉及人与人之间的比拼和利益冲突,而自己作为一个科学家,并不想介入这些利益之争。

魏坤琳的离开,肯定给《最强大脑》的粉丝留下了不小的遗憾。

而提起魏坤琳,一直以来他身上的标签无数,“科学男神”、“铁面判官”、“最帅教授”,然而在我看来,他自始至终只是一个严谨的科研工作者。

从小,老师会让我们写一篇关于“我的梦想”的作文,有人想做警察,有人想当宇航员,而最“热销”的职业,除了教师就是科学家了。然而时光荏苒,长大后的我们为了生活,基本都做着跟“儿时梦想”不一样的工作,而魏坤琳却活成了我们小时候最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成为了一名科学家。

但走科学家这条路何其不易,魏坤琳绕了很远,也走了很久,读过理科、工科,还去过医院。最终在这个看脸的时代,他发现一个人最性感的不是身体,而是大脑。

《最强大脑》回归

没有什么一蹴而就,一切成功都是厚积薄发

魏坤琳于1978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从小在父亲的文化熏陶下,开始对古籍和世界产生强烈的兴趣。

天赋异禀,加上良好的家庭教育,魏坤琳自进入学校起,回回考试总拿第一,是老师们的掌上宝。而且与那些死读书或者被家长强迫学习的孩子不同,魏坤琳在父母的“放养”和引导下,不仅童年时光过得足够幸福,学习思维也比同龄人活跃,同时拥有众多爱好。

18岁那年,魏坤琳经过十几个小时横跨太平洋的奔波,只身前往美国读书。在陌生的国度,他熬住了寂寞,每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个聪明的人,都是投入且持续性学习的结果;你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哪里,是看得到的。

《最强大脑》回归

2007年,勤奋刻苦的魏坤琳不负众望地拿下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博士学位。

查尔斯.史考伯曾说过:“一个人几乎可在任何他怀有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当身边的同学被手机电脑所“奴役”,或者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诱惑的时候,魏坤琳则心无旁骛,宛如一个苦行僧,专注地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做到极致。

2009年,31岁的魏坤琳,被聘为北大心理学系的博士生导师,厚积薄发的他开启了自己在学术科研道路上的“开挂之旅”。对于学术,魏坤琳坚信自己作为日夜兼程的肉体凡胎,只有不断学习新生事物,才有机会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以至于,北大至今还流传着他在大年初三,因灵感乍现而一头扎进实验室加班的传闻。

2018年1月,他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建议人选名单。因为热爱,魏坤琳无比认真。而且事实证明,没有什么一蹴而就,一切成功都是厚积薄发,当然也离不开破釜沉舟般的投入。

《最强大脑》回归

科学不需要膜拜,而是需要独立思考

原本以为就在实验室度过他的一生,然而未曾想,一心做科研的魏坤琳被《最强大脑》节目组拉出来,由于颜值与智慧并存,他很快就成为千万人关注的科学男神。不过,这个看起来阳光帅气的年轻教授,却在专业问题上十分较真,令参赛者倍受打击。

在《最强大脑》的一期节目中,当挑战者完成项目后,并讲诉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辛酸故事,现场除了魏坤琳一人给了超低的2分,其他的评委为之感动,都给出4分甚至是5分的高分。尽管有些不近人情,但无论其他人如何劝阻,也无法动摇他对于科学的坚守。

在屏幕之外,有很多网友诟病魏坤琳太固执、不懂变通,然而他不为所动,只是把一句话常挂嘴边:“科学是评判的唯一标准”。长年累月埋头于实验室之中,魏坤琳一直以为科学家的职责就是研发,但后来走出象牙塔,他才发现,许多人对自己专业的误解愈来愈深,这让他不得不在镁光灯下站出来,让人们正视科学、崇尚科学。

《最强大脑》回归

所以,他来到最强大脑的初衷,纯粹得不带一丝私心,“我不是明星科学家,只是不留神做了大众娱乐而已。当下好多人会神话或者歪曲心理学,在社会上对这个学科有很多偏见。而我在尽力消除这些偏见,这也是我的使命所在。”

不过,在这个崇尚偶像的时代,走进大众视野的魏坤琳,遭受来自网络上的众多追捧和纠缠,也有很多人将他视为偶像。但他并未觉得喜悦,也不希望自己成为任何人的偶像。

因为“科学没有膜拜,科学要有独立思考的。如果趴在地上膜拜的话,就不要搞科学了。”

不管是在节目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魏坤琳对科学的表现都足够虔诚,与其说他克制冷静,不如说他在用自己的赤诚之心,守住科学的真理。或许,这也是魏坤琳的魅力所在。

《最强大脑》回归

毕生追求师道,作为父亲,也有自己的育女心经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魏坤琳今年已经43岁了,然而岁月并未在他身上留下痕迹,反倒有一股朝气勃勃的“少年气息”。在他看来,或许是自己在十二年任教期间,面对一批又一批年轻又朝气的学生,自己的心态也变得鲜活起来,不受岁月的侵袭。

在课堂上,尤其是带着学生搞科研,魏坤琳时常板着严肃的面孔,“学术上必须是严要求”,也不允许含糊,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要有的态度,也是必须遵循的学术传承。然而在课余时间,魏坤琳则是完全变了个样,与学生们轻易打成一片。每逢假期,他还带领自己的学生滑雪、爬山、去农家乐聚餐......

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毕生追求师道,魏坤琳倾尽全力,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魏坤琳冷静且理性,被不少人称为“高冷男神”。然而,自从女儿的到来,他那理性到密不透风的世界,也开始有了活力和感性,在普通生活中,他就是一枚“女儿奴”。

谈及自己的育女心经,他常常说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沉浸式的陪伴才是最有质量的。”而他也是这么做的,只要回到家,就关掉手机和电脑,全身心陪伴女儿。为了孩子,除了做好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魏坤琳正在努力成为更好的奶爸。而且,成为一个父亲后,他也明显感受到肩上多出来的责任,而不像年轻时,脑海里只有自由和速度。

少年气息、理智冷静、超级奶爸,明明相互矛盾的标签,却毫不冲突地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不得不说,魏坤琳的人生仿佛是一本厚重的书,跌宕起伏,分量沉重,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

《最强大脑》回归

焦虑的时代里,唯有善于思考的人才能胜出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里,很多人把时间用来刷剧,刷短视频、刷各种各样的资讯,而不是用来学习,用来创作,用来做更有意义的事情。但在魏坤琳看来,“这个社会最后胜出的人,绝不是那些追剧追得最积极的人,而是那些善思考、勤学习的人。”

生活很难,但努力真的有用。

魏坤琳是一个实打实的“工作狂”,无论周末还是法定假期,几乎都待在实验室做科研。反观当下年轻人,宁愿将大好时光浪费,也不愿读完一本书,难免沦为犬儒。

苏格拉底曾言,“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那些想要追求所谓自由,随心所欲、做自我主宰的人,最终只能原地踏步,被后来者超越。要知道,只有绝对自律的人,才会被岁月温柔以待。

正如魏坤琳所获知的那般,对于一个人来说,比外在更加性感的莫过于大脑,也就是思想。在流量为王、渴望一夜成名的声音喧嚣而上,他却遵循内心的初衷,在繁杂的世界里寻得一方净土。

所以,想要成为强大的存在,不意味着特立独行,也不代表我行我素,更不是与世界为敌,而是能够在随波逐流的人流中,坚守自己的本心,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