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视频教程 > 小视频制作 >

胡瓜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由此而得名?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由此而得名?
提示: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由此而得名?

张骞,张骞打通西域,不仅带回了汗血宝马、葡萄、石榴等,还有黄瓜。黄瓜旧称胡瓜,后改称黄瓜。据说,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石勒建立后赵,石勒是羯族,非常讨厌被称为胡人,不准出现“胡”字,胡瓜就改称黄瓜了。 关于改名的原因,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是这样记载的: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 黄瓜起源 黄瓜起源印度东北,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494年,西班牙人哥伦布在海地实验种植黄瓜,黄瓜的美洲之旅自此起步:1535年加拿大有了黄瓜种植记录;1584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黄瓜成为日常蔬菜品种;1609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农民开始种植黄瓜,黄瓜原名叫胡瓜。 黄瓜最初的起源地,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这里温暖湿润,适合野生黄瓜生长。英国科学家堪拉培在《栽培作物的起源》中认为,根据世界各地黄瓜的名称和古代地区的栽培记录来看,黄瓜原产地在印度东北。

黄瓜古城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提示:

黄瓜古城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黄瓜古城胡瓜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 解析: 张骞打通西域,不仅带回了汗血宝马、葡萄、石榴等,还有黄瓜。黄瓜旧称胡瓜,后改称黄瓜。据说,到了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石勒建立后赵,石勒是羯族,非常讨厌被称为胡人,不准出现“胡“字,胡瓜就改称黄瓜了。 石勒制定了一条法令:无论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违者问斩不赦。 有一天,石勒在单于庭召见地方官员,当他看到襄国郡守樊坦穿着打了补丁的破衣服来见他时,很不满意。他劈头就问:“樊坦,你为何衣冠不整就来朝见?”樊坦慌乱之中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随口答道:“这都怪胡人没道义,把衣物都抢掠去了,害得我只好褴褛来朝。” 他刚说完,就意识到自己犯了禁,急忙叩头请罪;石勒见他知罪,也就不再指责。等到召见后例行“御赐午膳”时,石勒又指着一盘胡瓜问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看出这是石勒故意在考问他,便恭恭敬敬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银杯绿茶,金樽甘露,玉盘黄瓜。”石勒听后,满意地笑了。 黄瓜生长习性: 1、温度: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生育适温为10~32℃。一般白天25~32℃,夜间15~18℃生长最好;最适宜地温为20~25℃,最低为15℃左右。最适宜的昼夜温差10~15℃。黄瓜高温35℃光合作用不良,45℃出现高温障碍,低温-2~0℃冻死,如果低温炼苗可承受3℃的低温。 2、光照:华北型品种对日照的长短要求不严格,已成为日照中性植物,其光饱和点为5.5万勒克斯,光补偿点为1500勒克斯,多数品种在8~11小时的短日照条件下,生长良好。 3、水分:黄瓜产量高,需水量大。适宜土壤湿度为60%~90%,幼苗期水分不宜过多,土壤湿度60%~70%,结果期必须供给充足的水分,土壤湿度80%~90%。黄瓜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60%~90%,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很容易发病,造成减产。 4、土壤:黄瓜喜湿而不耐涝、喜肥而不耐肥,宜选择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土壤。一般喜欢pH5.5~7.2之间的土壤,但以pH值为6.5最好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黄瓜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提示: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谁从西域带到中原?

黄瓜古称胡瓜,由西汉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 黄瓜古称胡瓜,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把西域或者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称作为“胡”,因此从这些地区带来的食物都会有个胡字,表明是来源于西域地区的产品。 张骞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物,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为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带回了黄瓜,还带回了苜蓿、芝麻、蚕豆、核桃、葡萄、石榴、胡萝卜、香菜、大蒜等农作物。 张骞的主要成就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