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防御
炮兵的术语有哪些?
关于炮兵的一些术语 1、基数。是炮弹的统计单位。根据不同炮种制定。比如:85加,是120发,152加榴是60发。一个基数等于10个炮标准。 2、急促射。以最快的速度发射完指定的弹药。 3、密位。是炮兵专用的角度单位。360度=6000密位。密位公式:间隔=距离/1000×角度(密位)。 4、反炮兵作战:目前没有统一定义,或在我军“军语”中没有此名称。在炮兵战术任务中,敌人炮兵只是诸多性质目标中的一个。对敌人炮兵作战,与对许多性质目标的作战没有太大区别,只是在目标幅员、射击时间、弹药消耗量和引信使用上有其特点。 5、炮位侦察雷达。这种雷达目前有迫击炮位侦察雷达和相控阵侦察雷达。我国曾进口过英国辛柏林雷达(迫击炮位侦察雷达),有一门在对越作战中被越军摧毁。后又进口了2门美国TPQ-37型炮位侦察雷达。这种雷达采用相控阵技术,可以侦察所有火炮的炮位,几分钟内就可以进行炮火反击。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军队饱偿这种雷达的苦头,称美国的炮火是可怕的钢雨。据说,我国已研制成功类似美国TPQ-36型雷达(目前美军仍在使用这种雷达),是否装备部队不得而知。
炮兵有哪几种
炮兵是以火炮、火箭炮和战役战术导弹为基本装备,遂行地面火力突击任务的兵种。 它是陆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火力突击力量。具有强大的火力、较远的射程、良好的精度和较高的机动能力,能集中、突然、连续地对地面和水面目标实施火力突击。主要用于支援、掩护步兵和装甲兵的战斗行动,并与其他兵种、军种协同作战,也可独立进行火力战斗。炮兵在历史上有“战争之神”的称号。炮兵按隶属关系,分为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按运动方式,分为摩托化炮兵(机械化炮兵)和骡马炮兵;按装备战斗性能,分为榴弹炮兵、加农炮兵、山地炮兵、火箭炮兵、迫击炮兵、反坦克炮兵和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队属炮兵指集团军以下各级合成军队建制内的炮兵,英、美、法等国家称“野战炮兵”。预备炮兵是隶属于统帅部或军区(方面军)建制的炮兵,有的国家称“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摩托化炮兵是指火炮及其配套装备用自身的动力,或用汽车、履带车辆牵引和装载而进行运动的炮兵。骡马炮兵是指火炮、仪器等装备由骡马挽曳或驮载进行运动的炮兵。山地炮兵是以轻型加农炮、榴弹炮和迫击炮为主要装备,用于在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大起伏地作战的炮兵。反坦克炮兵是以反坦克武器为基本装备,以击毁敌坦克和装甲车辆为基本任务的炮兵,亦称反坦克歼击炮兵、防坦克炮兵等。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部队是以地地战术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地空导弹为基本装备,在战术范围内以火力支援地面部队作战和掩护地面部队对空安全的部队。炮兵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年一1424年),京军中就有相当规模的主要使用火炮的战斗部队,当时叫做“神机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与军队同时诞生,八一南昌起义就有炮兵营,红四军编有炮兵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炮兵在合成军队中的比重得到加强,国产的自行火箭炮、自行榴弹炮、自行加农炮利用本身的动力,极大地提高了炮兵作战的机动能力。各种高炮和各种类型的防空导弹,形成了高炮与导弹相结合的防空武器系统,从高空、中空、低空到超低空都布下了层层火网,大大提高了我军的防空保障能力。5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研制、装备新式炮兵武器,从而出现了反应更快、射程更远、精度更高、威力更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型炮兵部队。 炮兵是第一个远程部队,可以炮轰2格远的距离。炮兵没有任何的近距离攻击或防御力,所以一定要派兵守护它。 炮兵是一个统称的名词,涵盖数种不同的大口径武器部队,包括迫击炮和野战炮。迫击炮以高弧度发射爆炸性炮弹,对抗隐秘的小目标特别有效。野战炮是一种长距离射程的武器,以平弧度发射它们的炮弹,基本上是利用它们的穿透能力攻击坚硬的目标。炮兵的威力强大到足以连续猛击最坚固的防御工事后方的敌军,炮兵也能够迅速地从一个发射位置移到另一个发射位置。在一个机动式的战争中作战或是躲避敌军的火力攻击时,这就是一个重要的性能了。
炮兵战术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炮兵战术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炮兵战斗行动的准则。合同战斗中,炮兵战术在总体上应遵循合同战术基本原则,并受其影响和制约。二者在内涵上有许多共同性。诸如“知己知彼,因势利导”。炮兵指挥员及机关必须熟知部属的战斗素质和所支援部队的情况,并同敌军特别是敌人的火力单位进行对比,只有弄清敌情乃至目标的具体位置,炮兵才能有效地发扬火力、地形、气象等条件对炮兵的行动特别是射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每战必须熟悉战斗环境。炮兵是以火力打击敌人的攻击型战斗力量,反之也是敌人火力打击的重点。“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合同战术原则,对指导炮兵战斗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其他合同战术基本原则,都是炮兵战术运用的依据。
炮兵战术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炮兵是以火力执行战斗任务的,对炮兵火力运用的要求,历来成为炮兵战术的重要原则之一。各国军队普遍强调炮兵火力的集中、准确、快速、突然和猛烈,以期获得最佳的火力突击效果。我军炮兵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就提出了“快、准、猛”地运用火力。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致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的贺电中指出:“炮火的猛烈和射击的准确,实为制胜要素。”50年代,我军炮兵在总结以往作战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快、准、狠、省”四字要求,其中的“狠”主要指炮火的效果,也是猛烈的意思;“省”是指节省弹药。60年代,又正式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作为炮兵火力运用的原则性要求。
阵地如何防御火炮
火炮,顾名思义就是高射炮,或者自行榴弹炮。火炮的发射原理是抛物线原理,而非传统坦克和装甲车辆的直线射击。因此,防御自行火炮打击的办法:
1、深挖沟壑,足够深的掩体,可以防止高射炮弹的精确打击,也可以有效地瓦解自行火炮高爆弹的爆炸冲击力和杀伤力;
2、己方也有足够当量的自行火炮进行火力反击和自卫;
3、己方有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对敌方的自行火炮进行侦查和实施轰炸。
4、有坚固的防线,可以抵挡敌方装甲力量的冲击,以及抵挡敌方自行火炮、导弹和飞弹的轰击,并且在敌方军事力量进犯的同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予以还击。
真正的战场是什么样的?阵地火力是怎么配置的?
1、这个一看地形二看部队三看敌军配置四看时间 也就是说我军的阵地火力与布局需要参考实际地形、我军装备人员编制、后勤安排与相对应的敌军武器装备来确定的。首先是如何最大优势利用地形,例如傍崖阵地,靠近险要地形的阵地就可以稀疏一点,平缓地形的就要密集一点。第二是如何分布武器与人员配置可以让阵地的防御力最大化,例如我军重火力不足,就应该让现有的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相互掩护,保证弹药供应,尽可能利用地雷与炸药包。第三就是我军阵地如何化解敌军可能发动的各种攻击,例如已知情报敌军有重武器,我军阵地就要强调抵御炮火与炮火反击的能力,还要额外调派反坦克武器。除此之外就是时间问题,一是修筑阵地的准备时间二是这个阵地打算守卫多长时间 很多国产电视剧在,尤其是一些神剧,所谓的军事顾问很多都是挂名的,现场是由导演负责。还有当今的国产电视剧一定会被要求突出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为主,因此很多还原历史的东西都被剔除了 历史上日本军队的作战与指挥水平还是很强的。后期日军战斗力下降主要是日军的精英部队都被调去东北防御苏军去了 2、神枪手是有的,但没有电视剧里的神枪手,就是抱着ZB26横扫一大排的那种。我党尤其重视神枪手战术,往往将极有限的精兵集中起来用于攻击补给线、破坏工事等重要行动之中。相反日军士兵由于受到专业的训练,战地上的常识远比我军的一些士兵丰富。尤其是日军信奉武士道,强调步兵战,采取磨精兵的训练方式,使得神枪手这种称谓在日本士兵间可谓十分普及 3、电视剧里的手榴弹威力肯定是被夸张的,手雷与炸药包不同,主要是靠爆炸后的弹片杀伤。抗战初期的手榴弹是仿制德军手榴弹,装药量大,威力很强(炸死10个人是没问题的)。艰苦时期由于军需品、物资不足,加上大量工厂被占领或摧毁,武器的质量也有所下降,当时甚至国军都装备了不少劣质武器,包括劣质手榴弹,杀伤力远不及战前水平 4、战壕一般都是梯式或纵式分布的,第一道战壕一般是负责炸弹与甩手榴弹的,第二道才是重武器。阵地很少修建在平原上,一般都选择高地,居高临下占据地形优势。平原上交通便利,很容易被敌军的快速突击与机械化部队冲垮。至于一排一排的战壕会不会误伤,有了地形高度差就不用考虑这种问题了,但误伤肯定是有的 5、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尤其是我党军队。在面对拥有丰富空地支援的。一般碰到一处坚固的据点,强攻不下的话。如果对方没有空中支援,就调火炮摧毁阵地;如果对方有空军支援,就想办法摧毁敌军机场或让国军战机解决敌军飞机;如果对方固守,那么说明对方的兵力有限,可以选择切断对方补给线,困死敌军;再坚固的阵地也有相对薄弱的一角,在掌握好情报的情况下,利用深夜等环境优势打奇袭战有时也很奏效。如果敌我实力相差过大,就以骚扰战为主,诱敌出阵,在运动中消灭追敌,不断消磨守敌实力 看你说的挺激动地,但事实同样很残酷,我党部队的士兵平均战斗力不及日军,装备也是一样。在抗战艰苦时期,用人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战地就是新兵们的训练场。所以在抗战期间我党军队对日军战斗的胜利往往是付出了很大伤亡换来的 为进行战斗,兵力兵器所占领的位置。部队作战的重要依托。有进攻出发阵地、防御阵地、导弹发射阵地等。选择阵地的条件是:能疏散隐蔽地配置兵力兵器,便于指挥、观察、机动和发扬火力。阵地一般都构筑工事,设置障碍,进行必要的伪装。有些阵地还构筑坑道、地道等永备工事,并有战斗、生活等设施。 战场,从古至今均指两军交战的地方,战争亦是由古至今永恒的话题。苏联和德国战场的图片,不难看出:战场里只能留下荒地和废墟。在胜利者眼里是兴奋与激动,在失败者眼里留下的是愤怒与悲伤。 战场的背后是孤独与寂寞。.....战场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开始,也是一个庞大旧时代的结束。